梭罗与沈从文的生态共鸣

时间:2022-08-26 02:28:16

梭罗与沈从文的生态共鸣

[摘 要]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美国著名超验主义作家、自然主义者、环境主义运动的倡导者。沈从文(1902-1988),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大,现代生态思想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其影响极为深远。尽管梭罗和沈从文处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家,但他们的生态思想具有许多共同之处。本文分别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对,力求找出梭罗生态思想同沈从文生态智慧的共通之处,并深入发掘出两位作家的生态思想共鸣之处,对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梭罗;沈从文;生态文学;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2 ― 0063 ― 03

现代生态危机和人类精神困境造成了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双重困局,在此背景下生态文学应运而生。从生态学角度出发,生态文学研究人与自然,人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它深刻探析文学的生态内涵实质,从作品中汲取丰富的生态智慧,并试图通过对生态文学的探索来指导人类的生活实践。梭罗和沈从文不仅是伟大的文坛大家,同时也是关注社会和人类精神生态建构的哲学家,生态文学的发展,不断促使人类探索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根源,探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从而找到解决危机的途径。

一、自然生态

梭罗生活的美国社会在十九世纪末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突飞猛进,人类更多的征服自然,控制自然,自然生态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期遭到破坏,人们崇尚“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要凌驾于自然之上。梭罗清醒而前瞻性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抛却扬汤止沸的短视,呼吁人们热爱自然,重返自然,充分表明了他的远见卓识。沈从文与梭罗认为世界有着共同的本源,自然是生命之源,一个活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同一的,人类应该尊重其他生命,平等相待自然。

追根溯源,人与万物之间权利平等。启蒙思想家卢梭是“人与人之间生来就是平等的”的最早倡导者,梭罗却是“人与动物,甚至人与植物之间生来就是平等”理念的最早倡导者。梭罗认为人和自然在这个地球上拥有相同的权利,人类是自然中的一份子,人类要以平等的姿态看待自然。“豆子的成果并不是由我来收获。它不是一部分为土地鼠生长的吗?土地的生产是否堆满了农夫的仓库,相比较来看,这是件小事”。〔1〕梭罗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他认为大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活的有机整体,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都有生命,它们有着各自存在的权利和理由。自然万物都是“与大自然同性质、同色彩,和树叶土地是最亲密的同盟,它们是自然的一部分,仿佛风中的树叶一样”〔1〕。

作为一名著名的乡土作家,沈从文一生关注人和自然关系,他热爱自然,依恋自然,在他的湘西系列小说中,把表现自然主题,回归自然提升到生态文学所能达到的高度,其中湘西小说的核心思想就是以自然作为抨击现代工业文明的标尺,试图建立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自然的生命形式”〔2〕。

沈从文一生热爱自然,关注着自然与人的关系《边城》中的自然不是人们欲望索取的对象而是处于与人类一样独立平等的地位。边城中茶峒独有的地域风貌、山光水色、民俗民风都是一种灵性的存在,把自然和人融为一体,即是把人自然化,把自然人化。自然不仅赋予了人类生命,还哺育人类一代代沿袭至今,自然万物的灵性与人类的灵性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关于人的自然化,在《边城》中这种人的自然化表现的淋漓尽致,《边城》的开篇对翠翠的精彩描写:翠翠常年跟随祖父在渡船上生活,披星戴月,翠翠的皮肤自然变得黑中泛红,显现一种健康的力与美。翠翠透彻清亮如水晶的眼睛和自然中的青山绿水相对映,作者通过描写她的黝黑透红的皮肤,深邃明亮的眸子勾勒出一个勤劳、纯洁、善良的山村少女形象,沈从文将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描写出了翠翠的外貌和生活环境,这始于大自然又超越大自然。关于自然的人化,沈从文在边城中描写到“竹林是翠翠的安全屏障和避难所,是安抚她心灵的密友,是她倾诉内心秘密的对象”;充满灵性的黄狗既听话又聪明,是翠翠和祖父的好伙伴;屋后的那座白塔,阅尽人间沧桑,见证边城中的人事变迁,白塔的灵性犹如人的灵性和感悟。沈从文所描写的边城里人们热爱自认,尊重生命,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荣共生,凸显出沈从文丰富的生态思想意蕴。

二、社会生态

社会生态是指人类与其社会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世界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因此,解决生态危机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如果说,文学创作分为“现实现象”和“梦的现象”两个部分的话;也可以说,梭罗和沈从文作品中有两个世界,“失乐园世界”就是具象化的“现实现象”,而“桃花源世界”则是理想化形态的“现实和梦相结合的现象”。

在社会生态方面,梭罗强烈谴责存在的奴隶制度,批判工业文明的负面作用和坚持文明必须根源于自然的思想,梭罗提出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态思想。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的两年,不像中国古代陶渊明那样的隐士为了逃避现实而遁世,他是做了一个有目的的实验,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为主流的价值观的美国社会,他本质上是为自己和同时代的人做出示范,在没有多余生活用品和奢侈品的情况下,人类仍然可以追求简单幸福的生活。“在我看来贫困的生活是最美好的,你不会去做那些没有意义的琐碎小事。下层人不会因为宽容地对待上层人而蒙受任何损失。多余的财富只能购买多余的东西,多余的都是不必要的,灵魂的必需品是金钱根本无法买到的”〔1〕。

在工业文明物欲泛滥,梭罗认为这是主要的体现在过度消费。人们的消费并不是由于真正的必要性。他们寻求更丰富的食物,更大更豪华的房子,更好的和更丰富的衣服等。他们似乎有一个种“快乐的生活”在消费。人们逐渐陷入物质和感官享受。梭罗惊讶地发现,人们通过他们的外观“财产”肯定自身的价值,比如房子和衣服,而不是追求尊严和简单生活的意义。对于生活中的吃穿住行,梭罗有自己的观点和标准。对于住房,他相信“我们的许多房屋,两个公共和私人,他们几乎数不清的公寓,巨大的大厅和酒窖,似乎只害虫,骚扰他们”。“虽然我们过着一种文明世界的生活,但是尝试一下那种原始的、荒野的生活,实际上对我们会有很多益处――即使通过这种生活,仅仅就是为了知道到底什么是人生的基本必需品,以及我们可以能够用什么方法获得这些必需品”〔1〕。

人际生态关系的和谐也是沈从文作品中生态智慧的重要体现,人与人和谐相处恰恰是沈从文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的生态图景。因为有着乡村生活和都市生活两个生命世界的深刻体验,沈从文对现实中虚伪、矫情、“为金钱所控制”的人与人的关系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并在其作品中深表痛切和鄙视。马克思曾说:“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3〕。在沈从文构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的桃花源世界中处处呈现出对与自然平等相处、和睦融洽的人与人关系热情赞扬和执着追求。沈从文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以互敬互爱为基础,以自然、和谐、契合为主要特征,倡导和谐,守信的人际生态关系,出于这种社会理想在他的湘西小说中,他颂扬人类的善良、质朴、博爱的人文主义精神品格,这些都充分体现他所追求的和谐的人际生态关系。

沈从文的作品中,其著名的代表作《边城》发表于1934年。作品描写了湘西小城茶峒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和翠翠的爱情故事,《边城》讲述的故事凄美动人,没有惊心动魄的复杂情节,也没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场景,但它细腻而且真实,像一根轻柔的丝线轻轻地牵动你心灵的一隅,猝然间泪落满面。湘西美丽的风光在作品中是这样描写的:清莹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乱的碎石;微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的轻响;乳白色的雾霭腼腆地在薄暮的夜色里飘浮……景致柔美而宁静,远离都市的喧嚣与浮华,有一种出尘而卓然的清丽,似林泉深处悠然飘出的牧歌。心境超然,忘我于物外,小说里始终洋溢着的牧歌的情调。看多了高楼华厦,看惯了车水马龙,我的心时时会憧憬着一片远方的土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我在心中勾勒出的天堂。翠翠和祖父、船总父子之间温暖的亲情的,翠翠与天保和傩送执着、简单、单纯的爱情,老船夫与邻里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的邻里之亲,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正是沈从文一心所向往追求的理想图景,边城就是作者心中的“桃花源”,他把人间的真、善、美结合起来,追求社会和谐,倡导人们互助互爱,守信自约,和谐相处的高尚道德情操。

三、精神生态

精神生态,主要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即人与其生存的环境,其中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它一方面关注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关注一个生态系统在精神变量协调下的平衡、稳定和演进,体现人与自我关系的发展。〔4〕

人类的精神独立和道德完善的归宿最终会回归自然,精神世界与自然世界是不可分的,解决精神危机要从自然本身开始。人类的物质生活丰富多彩,但人的精神生活却离不开大自然。当人们孤独寂寞,郁郁寡欢时,到静谧的湖边漫步,抛开所有烦忧,呼吸新鲜空气,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与自然融为一体进行精神交流,在自然的滋润下恢复活力、振奋精神,所以回归自然可以在自然中找寻迷失的自我,继而简单快乐地生活。

梭罗也提倡回归人类的精神家园,即恢复人与自然的亲密联系。他独自到瓦尔登湖湖畔生活两年,有大自然为伴,他要从自然中找寻真理,“自然,在永恒中是有着真理和崇高的”。〔1〕身处自然使他忽然发现了自己的精神和灵性,假如能够沉浸于自然之中,与自然同呼吸的话,那么人就会和自然处于同一种节拍,梭罗虔诚的尊敬膜拜自然,在自然中的他就是一只快乐的鸟儿自由翱翔,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在自然的恩惠中梭罗感到从没有过的快乐。阳光、风雨、春天、冬日,都是自然给人类的恩惠,这些都是我们健康快乐生活的源泉。梭罗钟爱大自然,当他情绪低落时,当他独自一人孤独寂寞时,他会漫步或者静坐在瓦尔登湖畔,从中寻找净化心灵的力量,找寻自我,找回简单幸福的生活状态,“温和的雨丝飘洒下来,我突然感觉到能跟大自然做伴是如此甜蜜如此受惠”〔1〕。

沈从文的小说里,回归自然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贯穿始终。以“人与自然契合”为参照从而反思人类的现实生存状态。在自然、人性与文化的观照中寄寓了重建人类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美好理想,表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独特思考视角。沈从文赞美的是作为浮躁都市文化的对立面的湘西古朴、原始的乡村文化。沈从文认为,“在相宜环境中,即可重新燃起年轻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5〕。因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一种强调与自然契合、神人合一、率真自然、返朴归真、重义轻利、原始淳朴的世界。沈从文赞美湘西人民的人情和人情美,热情渲染湘西文化和谐宁静的环境、古朴淳厚的民俗民风、善良真诚的乡亲、和谐融洽的人情,全景式地展现了古朴的乡村文化对健全和完善自然人性的生态功能。沈从文立足于历史文化的高度,自然地运用原始、淳厚古朴的乡村文化和人与人直接简单和谐的人际生态关系,来救治都市“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精神侵蚀与人性扭曲,着力于重构人与人的和谐,重建民族文化品格,从而达到自然人性和民族品德的回归。

沈从文主张回归自然,另一方面,就是要帮助那些生活在冷冰冰的工业化环境中,已无家可归的现代人们,找到精神的家园,找回诗意的栖居之所。现代社会是一个远离自然的异己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生存变得荒诞、丑陋、毫无意义,灵魂无处可以安顿。只有回归自然,同化到自然安静、祥和、美丽的怀抱,才能重新回到诗意般的生存境界。

四、结论

综上所述,梭罗和沈从文自始至终都是站在关爱全人类的高度来创作的,其作品中展现的对自然的关怀和对生态的感悟,使其对后来者的影响超越了以往的作家,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毋庸置疑,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没有哪些作家像他们那样崇尚、眷恋和关爱自然,关注着人和自然和谐共融的关系。他们各自为自己的国家寻找到一个理解和创作生态文学的新途径,也为当今文坛刮起一股生态文学研究的清新之风,并为美中文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活力。

〔参 考 文 献〕

〔1〕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5,87,159,226

〔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4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19.

〔4〕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148.

〔5〕沈从文.沈从文批评文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250.

上一篇: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研究 下一篇:敦煌壁画婚礼图中的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