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好信用基石

时间:2022-08-26 01:41:43

奠定好信用基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信用逐渐成为市场交换的主要媒介,良好的信用体系在规范市场交易、维护市场秩序、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质量等方面的地位不容乎视,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而信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主席说:“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

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文明诚信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不讲信用的企业不可能长远发展。当前普遍性的企业信用缺失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

危机与缺失

当前我国存在社会性的信用危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信用作为市场经济基石和企业生命线的观念依然淡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合同不能履行、偷税漏税、走私骗汇、劳资纠纷、银行呆坏帐、故意性经济诈骗案件以及相当普遍的“三角债”现象等等,造成了社会性的信用危机,极大地降低了经济效率。据统计,1998年,全国有68.4%的消费者受到商业欺诈行为的侵害;这一年,全国法院受理的经济纠纷、债权债务民事纠纷案件多达289万件,占受理案件总数的51%;同年,全国“三角债”总额超过一万亿元。信用危机一方面会阻碍和扭曲了国民经济和国内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成为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招商引资、进行国际合作的重大隐患。

企业的信用机制缺失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截止到1987年,我国已经有数百家享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可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但是当国外商家需要了解这些公司的企业背景和资信情况时,全国却没有一家可以提供企业资信信息的机构。迄今,国内也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许多企业还没有系统的信用管理制度,对他人信用状况的资信调查也不重视,风险意识淡薄。同时,企业的会计制度也存在漏洞,企业财务报表失真,审计工作难以进行。另外,国内资信调查机构受到政府过多干预,征信渠道闭塞,工商、税务及金融机构各成一统,导致信息不畅,对企业的信用管理产生很多不利影响。

信用缺失会给企业经营带来种种不利影响

我国从2002年始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已经正式融入世界市场经济体系,国内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优势外,更多地采用信用结算方式也是增强国内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为与现汇结算方式相比,通过信用结算方式,可以提高购买商的购买力和销售商的营业额,从而扩大贸易规模。西方发达国家商业贸易量的90%依靠信用方式实现,只有不到10%的贸易采用现汇结算,信用结算方式在其商品交易中占主导地位;而我国的现汇交易却高达80%。这种落后的结算方式无法与国际接轨,成为扩大对外贸易和发展国内企业的桎梏。

另一方面,在信用体系和信用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容易陷入盲目性销售或者保守型销售的陷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为提高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也曾大量采用信用结算的交易方式,由于缺乏严格的信用制度,社会上经济欺诈、逃避债务、合约不履行等失信行为频频发生,给企业带来大量逾期应收账款,有的企业的坏帐率高达30%以上,企业生产经营因此陷入困境。

信用失范原因

信用失范的体制因素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按计划统一安排国民经济中的生产、流通、交换和分配活动,产品交换的双方都是同一个所有者代表全民的国家,不需要建立专门的信用体系和信用制度。国家的统一计划掩盖了企业与个人的信用,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也得不到社会的重视,企业违约产生的责任与问题会由国家承担和解决,所以那时候只存在国家信用。但是在经历了20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后,市场交换的利益主体出现了多元化,产生了国有法人、一般法人、集体和个人等不同利益主体,他们之间的经济活动只依靠国家信用是无法完成的,但是由于存在着市场规则不完善、法律规范欠缺、社会环境腐败等问题,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信用管理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导致失信的收益大于成本,所以信用关系混乱、诈骗、违约、赖帐等失信行为比较普遍,交易成本上升,市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大大降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受到制约。

用失范的产权制度因素

产权是信用的基础。清晰的产权是人们追求长期利益的动力。只有追求长期利益者才讲信用,传统的产权制度是信用混乱的决定因素。首先,在国有产权制度下,产权不清晰,在企业的未来收益由他人来分享的情况下,决策者和职工对包括信用在内的企业总资产的爱护缺少积极性,因而企业信用得不到保护和培育。另外,由于缺少产权的内在约束力,生产经营者就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企业常常会以失信为代价去追求短期收益,导致企业信用的缺失;其次,民营企业的产权得不到可靠的保障而缺乏安全感,即使拥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但如果这种所有权可能随时被剥夺,民营企业主也就不会像长久所有者那样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他们没有稳定的预期,自然只追求眼前利益,而不会进行信用建设。信用环境的社会供给缺乏,必然造成信用的普遍缺失。

信用失范的政府因素

政府行为的不规范是信用失灵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有些企业信用的缺失是由于政府信用的缺失造成的,特别是在转轨时期:政策环境相对不确定,企业的决策依据是对政府的预期而不是对市场的预期;政府没有建立信用记录和披露的公开制度,造成信息不对称的普遍现象;执法系统执法不严,导致政府的信用形象欠佳,公众的信用信心和信用预期偏低,使社会缺乏有利于信用成长的法制环境和政治环境;政府对造假、欺骗等失信行为惩罚不足,导致失信行为收益过高等等,这些都会诱导企业追求短期利益,使失信行为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在市场信用体系的发育过程中,政府部门进入信用信息市场,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形成不公平竞争。与市场经济自发产生的信用机构是凭借自身信誉获益不同,通过政府获得垄断权力的行业协会和认证机构,是依靠其特权地位寻租,政府对商业信用的过份干预行为,增加了相关政策法规的执行难度,对市场信用体系的培育更是有害无益。

信用失范的理念因素

在转轨时期,旧的社会规范已经殆尽,新的社会规范尚未成熟,传统的社会体制、产权安排、政策和法规等方面存在缺陷,使得对失信行为的惩罚不足,失信的收益大于成本,而守信的收益不明显,守信行为缺乏激励,对信用理念产生了不良诱导,加大了对造假、骗汇、偷漏税、逃避债务、破坏经济契约等失信行为的恶意偏好,信用经济中的道德风险常常高于经营风险。另外,企业缺乏系统的信用管理知识,对信用评估、债权保障、帐款管理和回收等不够重视,对资信调查没有概念,风险意识淡薄;同时,企业、个人对自身信息过分保护,信用心态封闭,增加了社会征信和立信的难度,妨碍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信用体系构建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换政府角色,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行为 。在政府指导下,各级经贸委、计委、中国人民银行、公检法等部门积极参与收集与处理工商、税务、海关、银行等部门的企业信用记录,步建立全国范围的征信体系和征信数据库,让消费者、同业竞争者得到公平的信息,使守信者获得更多交易机会,使失信者无机可乘。

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并贯彻信用法规 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民法通则》、《合同法》、《民事诉讼法》、《产品质量法》、《票据法》、《担保法》、《证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为信用信息的收集、利用、披露、评级、管理等活动提供法律依据,规范企业和个人经济行为,引导企业诚信交易、守法经营、有序竞争。

强化执法硬约束,规范契约关系。依法严厉打击失信行为,建立严格的监督、奖惩机制,对失信者追究其民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对有意欺诈、意外失信行为进行不同程度的惩罚;给予守信者更优惠的政策待遇,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罚的良好社会氛围;规范资信公司,对故意造成信息失真的行为加以处罚;同时,依据法律尊重并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和公民的隐私权。

对于企业,作为信用体系的基础和主体,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应健全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严格质量管理、信守合同、依法纳税,提高自身信用额度,以规避经营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

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对过去发生尚未解决的信用问题,尤其是发生在国有企业之间或者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信用问题,进行清理,合理解决。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体系还必须结合以德治国的要求

加强道德教育,培养文明诚信的职业道德意识,企业自觉规范、约束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主动树立遵守商业规则、讲信用、守合同等市场道德规范,加快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上一篇:信用体系建设地方先行 下一篇:自组织与被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