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摘除211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8-26 01:23:46

胆囊摘除211例临床分析

摘 要 目的:探讨胆囊炎的手术条件以及术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来收治的211例胆囊炎患者的外科资料。结果:通过实施手术治疗,痊愈202例,保守治疗好转出院9例。结论:根据临床条件,早期做出诊断,在积极抗休克、抗感染及治疗并发症后,选择适时的手术治疗和简明精细的手术操作,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关键词 胆囊炎 胆囊摘除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84

资料与方法

1997~2007年9月收治胆囊炎患者211例,男175例,女36例,年龄27~72岁,平均65岁,发病后48小时内入院者87例,既往已知患有胆囊结石者41例。

治疗方法:11例经抗感染、禁食、补液等保守治疗病情缓解,好转出院。200例经积极抗感染治疗48小时后症状、体征未见减轻,而行手术治疗。其中单纯胆囊切除181例,30例行胆总管探查术。术中见胆囊肿大者71例,胆囊萎缩炎症者5例。胆囊坏疽1例,胆囊内容物为脓性者14例,41例手术治疗者均有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发生胆囊坏疽穿孔1例,发病时间超过4天。

结 果

本组痊愈202例,好转9例。

讨 论

临床一旦出现胆囊结石颈部嵌顿,其趋势往往使胆囊内压持续增高,从而影响胆囊壁的血液供应,胆囊壁出现缺血或局限性坏死,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有胆囊穿孔弥漫性腹膜炎发生的危险。老年患者往往机体组织器官功能低下,应激反应迟钝而症状不典型,且伴发疾病多,病情发展快,后果严重,因此需尽早确诊和及时治疗。

胆囊结石颈部嵌顿者,一旦形成急性胆囊炎发作,不论病程早晚,应争取早期手术探查,以防止胆囊出现坏疽穿孔,导致严重脓毒血症的发生,对已并发感染性休克或弥漫性腹膜炎者,手术前要积极抗休克治疗,足量广谱抗生素应用,预防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但不能因顾虑患者手术耐受性差而过分强调手术前准备,或因病情稍有缓解而犹豫观望以致丧失手术时机,使病情迅速恶化致不可逆转。

凡符合以下条件者均应果断手术治疗:①经以上积极治疗,患者全身情况48小时无明显改善,例如体温持续在38℃以上,呼吸、脉搏加快,血压下降;②莫非征未见减轻或消失,甚至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触及明显肿大胆囊者;③血象进行性升高,且中性粒细胞>0.85,甚至0.9以上,预示胆囊坏疽可能;④B超检查其准确率可达80%,如横径>4cm是胆囊肿大的可靠证据。如出现“壁内分层”,则中间低回声层的病理学基础是浆膜下水肿、炎性坏死的表现,如病程进展至坏疽性胆囊炎,可出现条纹状胆囊壁,囊壁增厚不对称,或局部呈瘤样突出,胆囊腔内充满回声不均的胆屑[1];⑤CT检查:如患者全身情况允许,CT检查不失为确诊胆囊肿大、急性炎症化脓坏疽、结石嵌顿等征象的又一重要手段。

当明确诊断,决定手术时,术者对患者的全身情况以及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要心中有数,制订合适的手术方案。术中对胆囊张力过高者亦可先行胆囊减压,再行胆囊切除[2]。如解剖层次不清,可行胆囊剖开取石部分切除术,此法尤其对颈部嵌顿结石的取出最为适用,结石取净后不必苛求胆囊三角的解剖清楚,将残端缝合关闭即可,因为急诊手术下安全是最重要的。若遇黄疸合并有胆管梗阻及胆总管结石者,必须行胆总管探查,以减轻肝脏继续损害、毒素吸收及术后黄疸的消退。

笔者在术中发现,大多数急性炎症明显或坏疽的胆囊壁均有很明显的界限,容易剥离,但要注意胆床侧勿分离过深,以免损伤肝组织,引起不易处理的出血、胆瘘等。总之,胆囊炎患者凡经适时手术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吕明德.胆道结石与炎症的超声诊断.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58-59.

2 黄志强.现代腹部外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60-461.

上一篇:阴囊缝小切口双侧输精管结扎215例分析体会 下一篇:环甲膜穿刺在胸外科术后患者恢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