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论文

时间:2022-08-26 01:06: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论文

一、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方面

(一)开拓了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和新手段

在学生工作中,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是报告会、演讲、墙报、专刊、社会实践及各种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而在网络时代,随着大学生上网率的提升,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更加多元化,如网上讲座、BBS论坛、电子信箱、网上交谈、红色网站、热线服务等等,学校这种形式的教育工作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入脑、入心,影响更为广泛。由于网络具有双向传播的功能,可以有效地进行双向沟通、避免单纯说教,使得思想交流更平等、效果更理想,并且能够使学生及时了解到国内外的信息和热点问题,结合自身的学习,对这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

(二)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服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网络与教育的联姻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表现,网络作为高新科技,其独特功能与特点为大学生的成才提供了卓越的条件,对大学生具有积极的正面影响。而网络教育具有的资源共享、双向互动、合作交流的特点,使全球教育,双向教育,开放教育成为可能,为大学生资料与信息的查找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

(三)增进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距离

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但其社会交往面仍然狭窄,基本上局限在校园这个象牙塔内。而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通过网络交流,大学生可以接触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增强了文化的感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而强大的互动功能则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了条件。

(四)更新了大学生的观念和思想,加快了大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与接受

网络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便捷了大学生们的生活,开阔了眼界,活泼了思想,促进了观念的更新。它极大地刺激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实效意识,落后、封闭、保守的观念被他们抛弃。它也开辟了大学校园文化的新领域,使他们在道德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新的发展与提升。

(五)加大了高校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中,学生处于一种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挥,创新精神被排斥或限制。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文化的强烈开放性和全球化、数字化、虚拟化等特点,使学生可以自由、平等地去体验网络文化带给人们的新境界。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知识的“灌输”教育转化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均可以在网上袒露无疑。这使学生工作者能够获得真实的思想信息,对于学生工作的研究及开展针对性和时效性教育提供了契机。二、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利方面

(一)容易导致教育效果下降

教育中,师生间的交流是双向的。在网络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没能对学生的疑问及时反馈,或不能根据学生的交互反馈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因而对学生的交互活动缺乏有效控制。网络教育能够为学生认知发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却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唯理智教育倾向”显现于网络教育,智力获得和智力训练占据了网络教育目标体系的中心位置,忽视了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去激发学生追求人文意义的兴趣和激情。网络教育在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方面尚显不足。网上冗余信息、垃圾信息、“黑、白、黄”信息等不良信息大量充斥。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游戏、聊天甚至从事有损于自己身心健康的活动就在所难免,这样对教育教学无益反而有害。

(二)容易导致价值观念偏移

网络环境是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各种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汇聚交织。西方发达国家欲建立“网络霸主”垄断信息的制造和传播,竭力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凌驾于世界之上。这种斗争虽然不像真枪实弹那样为每个人所感觉,但它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改变人们的思想。因此,在网络环境中,应重视年轻人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的问题。

(三)容易导致道德法律观念的淡化

由于网络环境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因此,网上行为主要取决网络使用者的自觉和道德责任感。再加上网络行为具有虚拟性的特点,约束不力,会造成道德责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

(四)容易导致思维方式的渐变

从思维模式上看,书刊造就了人们发达的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而网络媒介则使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发达,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网络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超越简单文字或静态图像的桎梏。然而,信息的高度图像化往往会导致青少年渐渐忽视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它的形象化倾向会诱导他们用“看”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它会使人们过多地依赖信息而忽视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年轻人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容易导致生活方式改变

年轻人可以从网络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这种极大的方便,似乎令人感觉只要有了网络,足不出户便拥有了一切,从而沉迷于个人小天地,变得“闭关自守”起来。网格环境可以加剧年轻人的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漠,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减少,久而久之,使人产生非社会化的倾向,容易导致交往能力下降,造成人际情感逐渐萎缩淡化。

在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去占领网络文化的阵地,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今天,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关起门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应该是开放的德育观念,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既要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又要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摘要]网络已经引起了人们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各方面的显著变化,特别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更为强烈和深刻的影响。本文论述了正确认识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利与弊,为做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问题。

[关健词]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与弊

近年来,网络以其交互性、开放性、及时性、平等性等特点和优势,深受高校广大师生的喜爱。作为信息传播的第四媒体,互联网对高校师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和道德法制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化”也是高校信息技术资源的发展趋势和目标建设。然而在当前,网络管理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网络社会的法律道德秩序亟待构建和规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化”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深远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参考文献:

[1]苗慧.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思政教育的启示.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1-6.

[2]王晓新.网络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南平师专学报,2004-1.

上一篇: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论文 下一篇:图书馆工作模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