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数学的创新教学

时间:2022-08-26 12:26:07

试论高中数学的创新教学

[摘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为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做”中探索,在“做”中体验成功的无穷乐趣,并不断地产生“做”的兴趣,以不断地获得对知识的渴望,不断地得到新的提高。从激励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索了数学的创新教学。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创新教学 做数学

高中数学新大纲规定,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好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创新数学课堂教学。

一、重视“教、学、做”合一,充分发挥“做”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强调“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这给我们中学数学教育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启示:“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做数学,其核心就是运用自己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数学及相关问题的实践活动,它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探索和论证数学定理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为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做”中探索,在“做”中体验成功的无穷乐趣,并不断地产生“做”的兴趣,以不断地获得对知识的渴望,不断地得到新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们有对知识的渴望和掌握知识的愿望。这点恰好说明,只有使他们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可能发奋地去探索。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每位数学教师都必须深刻认识到,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角,是学生在学数学,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善于创设各种情境激励学生,使之对数学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实践证明,巧妙构思,层层设疑,可以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探求数学的欲望。

强调人人做数学,这既是义务教育普及性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落实。实践证明,人人做数学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一环,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做数学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论证数学定理,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参与从事数学解题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做课堂教学中获得体验,这是每位数学教师应负的责任。只有成为使学生“人人做数学,人人会做数学”的精心设计者,才不枉我们数学教师的称号。

二、激励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最重要一步,是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创造性会受到赞扬。“激励法”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教学方法,其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必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的想法都提出来了为止。

不断地尝试激励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大胆地在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中尝试起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这种方法改变了课堂古板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逐步地喜欢上这一学科,做到从学会到会学。

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量重要的环节。细致地分析每一个知识点,根据学生的情况,客观地分析每一名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学内容的难度,设计可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等;通过练习合理安排语速、精确的语言,尤其是要适合学生的胃口。设计提问是最有学问的,一定要认真设计好某一问题提问哪一类学生,因为这是给学生树立信心的最佳时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问题空间,引发学生的认知过程,结合一些生活实际,增加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

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时,我设计的问题是:向蓄水池中注水,水面以每小时3厘米的速度上升,问2小时水面上升了多少厘米?这个问题同学都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最简单的模型,马上知道3 ×2=6厘米,水面上升了6厘米,即+6厘米。紧接着提出蓄水池向外排水,水面以每小时3厘米的速度下降,2小时水面下降了多少厘米?显然同学们都知道水面下降了6厘米,即-6厘米。列式得:(-3)×2=-6。这里引入的问题是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实践证明,学生很快理解并接受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课堂教学严禁“一言堂”,在授课的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细微变化,一点点的进步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甚至可以采用一些小小的奖励,遇到问题时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地提出、质疑,并带动其他同学共同思考、解决。有时,一个小小的问题确能带起全班同学的兴趣,刺激所有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学习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意思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角,形成学生“超前思维,向老师挑战”的课堂气氛。举出例题后,由学生主动去思考、分析,主动到讲台上讲解;定理、公式写出条件时,鼓励学生去猜想它们的结论;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构造定理、公式;让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弥补和启发,承前启后,提出应该给谁以定义和如何定义;对于教师课堂上的讲解,都抢在前面猜想它的下一个问题是什么……这样做的优点,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同时,在本节数学学习中,每一步都是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历经艰难,熟知其中的“沟沟坎坎”,必将印象深刻、记忆久远。学生向老师挑战,如果思考失误了,将从反面加深对正确认识的理解;同时,在整个学习探讨过程中,也能给学生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大大增强,课堂氛围也很活跃,这样就大大改善只模仿老师一个人的局限性。另外,这种给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上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角的方式,必将很好的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主动学习是人的一种潜能,课上要有足够的信心,课下更要有适当的补充。鼓励班级中的数学尖子成为学科带头人,并带动班内一些自觉性较强的同学组成数学兴趣小组。建议小组成员每人自选一本适合自己的数学课外书去读,老师负责指导、检查。兴趣小组活动前,他们自选好问题,活动时设疑者负责讲解,其他同学可以根据讲解情况提出新的质疑,他们互相争论,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时一个问题会引出十几个问题。这种活动不但激励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接受能力,更主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勇气。经过一年多的尝试,学生们找到了自信,对班风和学风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主战场,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只有创新数学教学,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每个学生都做数学,让每个学生都会做数学。

上一篇:小学科学课作业的高效设计 下一篇:高中英语课外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