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书法不丧

时间:2022-08-26 12:20:20

情怀:书法不丧

在文明的启蒙与传播中,文字是最忠实的信使。全世界几乎任何一种文字都根于象形,代表形象的文字或符号有着天然的美感,兼具着书与画的功能。在人类进化的演变中,其居住的大部分区域,如欧洲、北美、大洋洲、亚洲北部、北非大部分和亚洲小部分、西亚、中南亚不分地区都以字母文字为主。所有字母文字当中,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斯拉夫字母、印度字母是最具影响力的。字母文字在流传、书写和普及上对人类影响巨大。而中国汉字,无论从字形结构,还是从流行区域,都具有特有性。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将文字“表象”与“达意”,“书”与“画”结合最完美,也最古老的文字。

汉字中的“朝圣”思想

关于汉字的传说有两种,一种关于文字创造,一种关于书体创造。而这两种传说,都受着“朝圣”文化的影响,即都有“大圣”“至尊”的确立。

文字创造的传说,最著名的莫过于“仓颉造字”,如《吕氏春秋·君守》:“奚仲作车,仓颉作书。”《韩非子·五蠹》:“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为之私,背私者为之公。”《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淮南子·本经训》云:“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许慎《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坑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等等。这些传说的内容不尽相同,但主角都是同一人,因此,仓颉被描绘“成头生四目”的“大圣”,成为汉字“二圣”之一,另一位是“书圣”王羲之。

书体的传说,同样经历过一个从浪漫传说到有史可据的过程。著名的有伏羲氏作“龙书”,黄帝作“云书”,少昊作”鸾凤书”,高阳氏作“蝌蚪书”,陶南氏作“龟书”;其余如“虎书”、“麒麟书”、“鱼书”、“虫书”等等。这些传说中的书体,除了“蝌蚪书”有可能是蝌蚪篆文,其余都与甲骨文以及篆、隶、真、草、行书等没什么直接关系。甲骨文地位确立后,中国各区域的文字均以甲骨文为宗本,各自演变,形成一套相对独立且自成系统的文字体系。

从仓颉到甲骨文,我们能看到很明显的“朝圣”思想。这种思想源于国人原始的祖宗崇拜、圣贤崇拜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发酵。北宋《淳化阁帖》曾收录仓颉所造的符号文字,这批符号文字,即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正源出处。

字体中的“朝圣”风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用武力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央集权。统一后的秦国,开始文化管制,要求“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但当时大小诸侯国100多个,大部分文字不统一,最为强大的“战国七雄”,文字也各不相同,严重影响了中央政令的推行和数以百计诸侯国的“遗民”之间的交流。

汉字书写的章法形态,是由甲骨文确立的。汉字的架构、笔画、姿态各有不同,却都有章可循,这种章法,是中华民族对文字“根”的普遍认同,中国书法千变万化,但至始至终不能脱离这种文化认同。古老的中国文字,已经作为民族的原始图腾被膜拜和认同。

李斯,秦国丞相,法家代表人物之一,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李斯是秦朝统一文字的总负责人,他领导赵高、胡毋敬等人,日夜对文字进行整理,以秦国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了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笔划简省的优点,同时兼顾诸国文字在结构和笔划上的共性,创造出“秦篆”(即“小篆”),成为全国统一通行的文字。

小篆端庄、严俊、凝重,有雍容华贵的帝王气,兼具交流的功能和书法的美感,成为当时“百国文字之尊”,从此,诸国文字失去了昔日的荣耀和生存空间,汉字开始独以小篆为规范。随后,隶书取代小篆,但小篆作为中国第一种权威规范,统一通行,力求普及至大众的文字,仍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推崇。

《书断》评李斯:“李君创法,神虑精微,铁为肢体,蛟作骖鲱,江海淼漫,山岳万巍巍,长风万里,鸾凤。”《述书赋》云:“斯之法也,驰妙思而变古,立后学之宗祖,如残雪滴溜,映朱栏而垂冰,蔓木含芳,贯绿林以绳直。”明赵宦光云:“斯为古今京匠,—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藏奸猜于朴茂,寄权巧于端庄,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小律,书法至此,无以加矣。”

书法中的“朝圣”气息

隶书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分水岭,此后各种书法体争鸣斗艳,各有成就,至唐朝时,行、草、楷、隶、篆并茂,均有大家推出。

尽管名家跌出,或有临帖摹本,但书法家对汉字架构、姿态、神韵、气息的理解和表达却各见奇妙,各有神通,且具有唯一性,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再得的奇缺珍品,如何保存与继承历代精品,是每一代书法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如果找不到一种更好的保存方法,那么,从仓颉到流行于世的各类精妙绝伦的中国书法瑰宝将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今山东临沂人,出身望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其书法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崇,他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本人被后人尊为“书圣”,影响着整个中国书坛,至今不衰。

房玄龄曾推荐萧翼为唐太宗从老和尚辩才那里把《兰亭序》墨迹偷来,为此唐太宗特赏房玄龄彩锦千段,庄园一块。萧翼为员外郎,官至五品,并赐银瓶一个,金镂瓶一只,装满珠宝的玛瑙碗一个,良马两匹带,庄园一块,对辩才也赐了三千段锦,三千时谷。由于唐朝统治者的喜爱,全国收藏王羲之作品多达3000件,到南宋时,王羲之真迹渐渐爱你不存于世。

《兰亭序》的章法,仿如天生丽质,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无与伦比的。后人尊崇王羲之的书法,解缙说:“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唐太宗赞其“尽善尽美”,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兰亭序》更是被历代书法家揣度临摹,其中著名的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洛阳宫本兰亭序》传为褚遂良第十九次临摹本,此本为唐太宗赐给高上廉者。褚遂良所临又传有《神龙半印本兰亭序》、《张金界奴本兰亭序》,因前者有“神龙”半印,后者有“张金界奴上进”字。又有唐太宗朝供奉拓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此本墨色最活,被视为珍品。此外还有“薛稷本”、“赐潘贵妃本”、“颖上本”、“落水本”等等。

王羲之虽被尊为“书圣”,但世人并没有把他视为一尊凝固的圣像加以膜拜,而是将其视为中华文化中书艺创作“尽善尽美”的象征。“书圣”俨然已是一座“高山”,供后来者膜拜、攀登和对话。

《淳化阁帖》与“朝圣”文化

《淳化阁帖》(简称《阁帖》)刻于淳化三年,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圣旨法帖,被尊为“众帖之祖”,收录了仓颉、大禹、孔子、李斯、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唐太宗、虞世南、储遂良、欧阳洵、柳公叔等古代历史顶级的大名头书法家共105人(可考证已有103人),420帖,2287行,数万字,前五卷是历代帝王,名臣,后五卷为王羲之、王献之的行草书。璞玉浑金,字字珠玑,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法帖之王。

《阁帖》收录仓颉的28字,解密了中国文化的正源出处,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承载了中国文字艺术正统传世的真谛,被认为是“中国本源正统文化核心中核心,文化高地中高峰,中华文化之‘根’”。

祖本《阁帖》千百年来被中国历朝历代皇帝推崇为至高无尚的法书“圣经”,以正本清源,一脉相承,弘扬中华本源传统文化。《阁帖》完工后,刻帖之风火盛,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几大系统。从帖学发展史上,我们略知《淳化阁帖》始刻以后各帖继起的情形:

宋曹士冕的《法帖谱系》十分著名,谱系在《淳化法帖》之下列有三大系:其一是《阁帖》系统,基本上翻刻原十卷本《淳化阁帖》,有《临江戏鱼堂帖》《黔江帖》《二王府帖》《淳熙修内司帖》等;其二是《潭帖》系统,在《淳化阁帖》基础上稍作增删,有《庆历长沙帖》《大观太清楼帖》《鼎帖》《澧阳帖》等。其三是《绛帖》系统,对《淳化阁帖》作了较多增删,下列《东库本》《新绛本》及《“亮”字不全本》。

宋曾宏父的石刻铺叙之图(亦称帖谱)为人熟知,帖谱在《淳化阁帖》之下,分为三类:一是由《淳化阁帖》翻刻而成,如《淳熙秘阁前帖》(即《淳熙修内司帖》)及续帖、《清江帖》《庐陵帖》《长沙帖》;二是由《淳化阁帖》增减而成者,如《绛帖》,下列由《绛帖》翻刻的《武冈帖》;三是由阁、郡诸帖编类而成者,如《武陵帖》。

不属此三类者,《贴考》之图的体系分为四类,一为“重刻”“翻刻”类,如宋《二王府本》《绍兴监帖》《淳熙修内司帖》、明《肃府本》《顾从义本》、清《乾隆重刻毕士安本》;二为增减成帖,如宋《戏鱼堂帖》、《大观帖》、《潭帖》《绛帖》);三是集合众刻,如《鼎帖》《星凤楼帖》;四是《淳化阁帖》系外帖,如宋《淳熙秘阁续帖》、《元祐秘阁续帖》《汝帖》《甲秀堂帖》《凤墅帖》《宝晋斋帖》《博古堂帖》。

一千多年来,《淳化阁帖》已呈众星捧月之势发展,它所代表的“根”文化已随着105名书法家的真迹走进了中华民族灵魂的最原始栖息地。

《淳化阁帖》及续后的丛帖还保存了大量古代文学、历史资料,不少手札是留存史料的载体,在无意留史中永留史册。《阁帖》的整体经典性本质地体现了书法的感染力、帖学的感召力、文化的凝聚力和历史的穿透力,一路而来,“正本清源”。《阁帖》的生命力正是源于这种经典性与“朝圣”思想的整体情愫。

上一篇: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历程 下一篇:朝韩回流的宋辽金铜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