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科研单位系列报道之二

时间:2022-08-25 11:07:23

河南省农业科研单位系列报道之二

因地制宜育新品 成果“飞入”百姓家洛阳市农科院多措并举谱写科研路上新华章

本刊记者 单志明

众所周知,种子在农业生产资料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农作物优质、高产的内在因素,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而作为种子培育者的农业科研单位来说,育种工作不仅要注重数量,还应注重质量;不仅要培育出新品种,还应该尽快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农业生产力。

近年来,洛阳市农科院紧紧围绕“三农”工作重心,克难攻坚,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在农业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更重要的是,该院的科研工作一切以服务百姓为转移,因地制宜开发培育了适合洛阳等干旱地区种植的诸多旱作品种,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

一、成绩:重数量更重效益

科研是根本,创新是动力。为了不断提高院农业科研水平,2000年以来,洛阳市农科院先后承担了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5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项,国家“863”、“973”、“948”等计划项目5项,国家科研平台建设项目5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3项,成果转化资金项目3项,争取各类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重大科技项目明显增多。

其次,在农作物品种选育方面,洛阳市农科院也获得了骄人的成绩。该院先后审定各类农作物品种32个。其中国审品种9个。特别是2009年,该院有26个品种(品系)申请了植物品种权保护,其中有12个品种已获得了国家品种权保护证书;有10个玉米新品种、2个小麦新品种、1个马铃薯品种和1个旱稻品种实行了产权转让与联合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最主要的是,针对洛阳市“十年九旱”的特点和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洛阳市农科院始终把旱作农业研究作为科研工作的中心,经过不懈努力和拼搏,旱地农业栽培技术研究和抗旱小麦育种成为该院特色突出的优势学科,在国内享有一定影响。通过研究与示范,集成创新出了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小麦玉米一体化免耕技术、旱作区小麦玉米一体化培肥增产技术、旱地缓释肥应用技术、液态地膜应用技术等一批旱作农业综合增产技术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生产效益。

二、平台:为科技创新助力

几年来,洛阳市农科院围绕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主题,狠抓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使项目争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依托该院建成的国家技术平台项目有中国农科院旱作农业试验基地、中国农科院土壤水分野外观测站(孟津送庄)、中国农科院国家小麦核心种质试验基地等。通过科研平台建设,大大推动了其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

此外,洛阳市农科院按照“以旱作农业研究为中心,以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先后开展了小麦、玉米、蔬菜花卉、薯类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以及旱作农业、植保、土肥、畜牧、经作等新技术研究、推广工作,逐步形成了“旱作农业、旱地小麦育种两个国内优势,玉米、蔬菜花卉、薯类育种三个省内重点”。

三、奖惩:留住人才更要用好人才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为了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激发全院各类人才的工作激情和创业精神,洛阳市农科院按照“重点培养、积极引进、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稳定队伍”的人才工作思路,积极搭建有利于各类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办法、学科带头人选拔办法等一系列人才工作新机制,较好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自学、进修、委培、联合办学等等多种形式,促进科技人员接受再教育,鼓励科技人员到国外考察研修、培训,广泛参加社会活动,着力提高科技人员的政治地位和学术地位。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自主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骨干,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综合素质较高、公关能力较强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群体,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好了人才储备。

其次,为了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洛阳市农科院还采取了以下措施:

1.健全管理规则。进一步规范科研行为,保障课题组、个人、院三者之间的利益和权力。

2.采用激励机制。如实行全员聘任制、课题主持人负责制、第二主持人制等,提前给青年科研人员压担子,形成竞争压力。

3.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奖励力度。洛阳市农科院还设立院课题基金,按照探索科技前沿,突出优势重点,兼顾均衡发展的原则,利用经费调控的形式,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四、合作:借外力加速成果转化

洛阳市农科院把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作为跟踪科技前沿,提高科研水平,扩大对外影响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该院以科技项目的实施为纽带,与日本、比利时、加拿大、美国、前南斯拉夫等国家的农业科研机构(人员)及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先后有100余位外国专家到该院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相继与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大、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国内20余家农业科研院所在分子标记、基因克隆、资源交流、节水技术、旱作农业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进一步增强了其科技创新能力;承办了10余个国内有影响的专题会议。不仅如此,洛阳市农科院还加大了与省农科院秋乐种业、河南正粮种业、郑州金丹种业、河南南海种业等国内知名种业公司的联合,对他们选育的小麦、玉米新品种进行产业化开发,大大加快了新品种的推广进度。

几年来,洛阳市农科院的领导深深体会到,转化农业科研成果,仅靠农业科研单位自己孤军奋战是不行的,必须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为此,院属种业公司采取“寻求合作伙伴,增强开发合力,加快推广速度”的办法,先后与省内外种子推广部门、种子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方面在科研成果推广中的作用,确保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洛阳市农科院还大力建立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成果转化。通过“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教给农民怎么办”的方式,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速度。为此,他们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确定基地建设内容和目标,即:选好一项新技术,印发一份说明书,培育一块样板田,带动一个示范村,树起一块标示牌,召开一次现场会。使示范基地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加大基地建设投入。三是将基地建设作为责任目标管理,层层落实到各个研究中心。

再次,洛阳市农科院把新培育的新品种有偿转让给经营实力较强的种子企业,通过互相协作、优势互补,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几年来,洛阳市农科院陆续选派18名技术骨干先后到孟津、新安、伊川、汝阳等县担任科技副乡(镇)长,通过科技人员的扶持和帮带,使当地80%的农民掌握了1~2项农业实用技术,农民人均增收在180元以上;选派37名中青年农业专家到偃师、宜阳、孟津、洛龙区等示范乡(村)挂职村科技助理,通过系列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使示范村达到农业增效、粮食丰产、农民增收。最近,由该院承办的洛阳市首家乡镇农技服务中心试点,在孟津县横水镇挂牌。他们选派了2名农业科技骨干常驻横水镇,以此探索乡镇农技推广新模式、新经验,这对洛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发展,将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和推动。

上一篇:中小种子企业应如何完善管理机制 下一篇: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