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视野下的特困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研究

时间:2022-08-25 10:33:20

检察视野下的特困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研究

[关键词]特困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检察机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也体现了对现代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加快我国由“被告人时代”向“被害人时代”(强调对被害人赔偿和救助)转变,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为建立和谐民主公平法治社会的具体工作中,社会经济发展了,民生问题核心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保护各种正当权益,依法治国突出以人为本理念,而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也突出了执法为民。

一、特困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建立的背景

(一)特困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实然状况

“我愿意赔,但我没有钱”,作为公诉人在自己出庭公诉的诸多有被害人的刑事案件中,听到的是被告人面对赔偿问题的近乎一致的答复,而最后被害人也只能得到是一纸法律白条。据调查在我县法院办理的有被害人的刑事案件有90%的被害人没有从被告人那里取得赔偿,特别是因为被侵害的被害人本身受到的犯罪侵犯已经让其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而面对着一纸法律白条,其心理可想而知,这无异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由于犯罪侵害导致家破人亡,欲求无处,特困被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生存均得不到保障,这无异也是诱发上访的重要因素。例如我院在办理过的一起重伤害案件,由于主犯在逃,事实不清,未能及时诉讼,被害人为了治疗,债台高筑,多次进京上访,检察机关介入后,发现被害人家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了,被害人因无钱治疗而奄奄一息。面对这种现实案件,也不能不感到必要的救助既是国家的责任也是保障义务。

(二)国际方面刑事被害人救助的沿革

近代被害人补偿制度是由英国法学家边沁提出,经过加罗法格・菲利为代表的实证学派的发展,逐步得以确立。新西兰在1963年建立了刑事损害补偿法庭,开始对刑事被害人进行补偿,成为第一个对刑事被害人进行补偿的国家,此后,英格兰、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通过立法建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陆续开始对暴力犯罪的被害人实行国家补偿。1985年,联合国通过的《为犯罪和滥用权利行为为受害人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第12条规定,为无法从罪犯或者其他来源得到充分的补偿时,对于遭到严重罪行造成更大身体伤害或身心健康的受害者,以及由于这种受害情况致使受害者死亡或者身心残障,其家属、特别是受害人,会员国应设法提供金钱上的补偿。注重刑事被害人的权益保障,已成为世界各国刑事诉讼程序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

(三)我国经济发展为特困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提供了资金保障的可能

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实施此制度提供了资金的可能。经济的稳健发展,可以为解决包括刑事被害人救助在内诸多社会问题提供比较充裕的财力支持,社会的文明、进步,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社会成员对特困刑事被害人获得国家救助权利达成共识,有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为推进刑事特困被害人救助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

二、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特困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地位及机制分析

(一)检察机关对特困刑事被害人救助的法律依据及现实意义

检察机关对特困刑事被害人实施救助,是实现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要求,是进一步落实《宪法》关于公民有权获得国家和社会物质帮助的规定。同时也是检察机关在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切入点与结合点,而在检察环节上救助特困刑事被害人更是保障被害人权利的客观需要,另外在2007年12月中政委和财政部公布了开展诉涉法的救助文件,对特困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提供了依据。

而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激化,人口流动增加,暴力犯罪增长迅速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对特困刑事被害人提供救助可以消除诸多的不稳定因素。

(二)检察机关实施救助的案件范围及救助方式

由于检察机关作为司法机关,其行为具有国家强制性,所以在实施救助的案件必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在全国多个试点单位进行的特困被害人救助工作中大都以严重暴力犯罪而导致被害人或其近亲属陷入生活极端困难为基本标准,但是对暴力犯罪的界定在刑法学界和司法实践中认识模糊,所以不利于把握,建议在国家补偿法出台前,开展此项救助工作中检察机关应根据具体案件和被害人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予以明确,而不能只是对个案体现人文关怀和帮扶性质的救助,这样就有失执法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笔者认为应以明确的标准来界定救助的对象即特困刑事被害人。即以统一的标准来保证此项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公平性。必须突出特困的性质,因为现阶段尚不是对所有被害人救助,突出特困就是要求救助的刑事被害人必须是他人犯罪行为造成更大损害,并且没有办法得到及时赔偿和其他社会救助,导致生活、医疗受到严重困难的被害人。另外必须考虑到被害人的过错程度,这也体现了一个正义的标准问题,即被害人有明显过错的不予救助,被害人有挑衅或者有过错的不予救助。再有应从建立诚信制度出发对于提供虚假信息,虚假申请资料的被害人不予救助。

考虑到有的刑事被害人死亡,由其抚养的子女,赡养的父母在符合救助的条件时可以确定为被救助对象。

(三)检察机关对特困刑事被害人救助程序构想

由于检察机关在刑事案件诉讼过程中,只是负责对案件事实与证据的审查,此阶段的时间大约在一个月或一个半月之间,故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对于特困刑事被害人在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39条规定检察机关阶段及应当听取被害人意见。此时应当告知救助案件的被害人及近亲属有申请救助的权利,对于申请救助的被害人可以对其信息资料进行核实。并报请主管检察长是否受理救助申请,对于同意申请救助的对象进行必要的身份核实,即向其居住的基层组织调查或者要求申请人提供居住地基层组织出具的特困证明及相应证件,以及居住地公安机关的相关户籍关系证明,确保申请人申请救助的真实性。对于核实后拟同意救助的,由办案人提出关于救助情况的综合报告,报检察长批准,若本院设有救助资金的可以由计财部门审核,并由控申部门核查予以发放。这样可以在诉讼时效内体现出救助资金救急救困的效能。

总之,应当在探索中谋求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在救助特困刑事被害人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完整被害人保护体系,关系到我们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价值取向的调整。对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和谐,落实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促进公正文明的执法,真正实行刑事司法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编辑/永安)

上一篇:日本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及经验借鉴 下一篇:加强刑事审判监督职能的几个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