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理教师在教育科研中成长

时间:2022-08-25 08:56:47

让地理教师在教育科研中成长

教育科研是提高地理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会使一名教师更具爱心、诚心、耐心、宽容心和责任心,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广大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开展地理观测、考察、实验、调查和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学习课标、钻研教材、改进方法基础上,必须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教材;创新地理教学设计过程;研究学生地理学习状况,针对地理教学活动中诸多“问题”,需要树立自觉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和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判断能力。

地理教师教育科研的落实应以校本教研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按照“课题带动、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成果应用”路径进行实践。如2013年开展的“昆明市提高高中文科综合教学质量对策研究”课题的实施,发现在高中地理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学生尚未形成正确地理观念,导致对地理学科特点和课程理念认识有缺陷;学生不具备地理思维方式与素养,导致对地理信息和图表的判读能力偏低;缺少地理实践活动机会,导致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动力不强;地理教师的言行举止不具示范性和引领性,导致师生沟通不畅。为此,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一是增强地理教师人格魅力,做到师风可学、学风可敬。像地理学界泰斗王树声老师那样“讲台三尺写春秋、教海求索五十年”;上海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那样“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从而感染和影响学生,使他们能抱着一颗敬重的心去接触地理、走进地理。二是强化地图的工具作用,培养学生“抽象化”和“模型化”的图像思维。目前,中学地理教材的图像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加多样和丰富,其思想性、教育性、实用性和艺术性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构成地理教材必不可少的无声语言,这为教师更好使用“第二语言”、学生更好接受“第二语言”创造了便捷条件。三是通过地理实验进行问题设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自学能力。在地理教学中通过自然地理实验进行问题研究,符合地理科学由定性走向定量研究的必然趋势,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对学生全面发展进行必要训练和储备;四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科学分类,针对地理概念、物象演变、地理分布、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并借助不同教具,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地理教师伴随教育科研获得真正成长,最终应做到三个“自我”:自我认识应清醒,准备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不足,只有这样,才会永不言弃,耳聪目明,孜孜不倦汲取知识,让涓涓细流滋润心田;自我提升应加快,当今社会,无时不是学习机会,无处不是学习课堂,做教师应学而不厌,勤于实践,知识渊博,厚积薄发,胸襟广阔,境界升华。师道之功,在于引导启发、点拨开窍;师道之力,会让学生恍然大悟,豁然明朗。自我超越应创新,采百家之精华,融百花之灵气,拓展视野,打造特色,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具备敬业精神、探索精神和成就意识,成为能够驾驭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创新型”现代教师。

谢家放,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云南省地理特级教师,现任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分管基础教育科研工作。1979—1983年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攻读本科,200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研究生班。1983年7月至今在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工作,曾任地理教研员、教育理论研究室主任。担任云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学和部门效能督察员、昆明市人民政府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昆明市人大常委、民进昆明市委副主委、云南省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学院国培专家。2003年9月被中国地理学会评为“全国优秀地理教育工作者”,主要研究领域: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研究、高考地理研究、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上一篇:苏格兰,独立得起吗 下一篇:苟延残喘,还是有尊严地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