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口福 3期

时间:2022-08-25 07:58:34

中央党校就要举行秋季学期毕业典礼了,各项准备工作在各学员支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有的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歌咏比赛,有的在筹划支部学员的书法、美术和摄影展览,有的在组织学员进行学习成果交流,学员们都在紧锣密鼓地撰写学习札记和学习小结……在这样一片忙碌的氛围中,各学员支部没有忘记设计制作给学员宿舍楼服务班和就餐食堂的锦旗,以表达对全体服务人员的谢意。

这个冬季,北京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雾霾侵袭,严重到人走在路上都感到呛嗓子。无奈之下,我把坚持多年的晨练也暂时停了下来。

毕业典礼这天的早晨,我洗漱完毕准备去吃早饭。走出学员楼一看,天地一片洁白,一夜大雪把压在人们头顶的雾霾一扫而光。踏着积雪我心情出奇地好。走进第一食堂一楼大厅,影壁墙上挂出了一溜锦旗。驻足端详,只见其中一面锦旗的赠言挺别致,上书4个隶书大字“大有口福”,细细琢磨,觉得这4个字挺有含义的。再看落款,是“中央党校培训部中青二支部”,我不禁连连叫绝:这个支部有高人!4个字的赠言,既深切地表达了对食堂服务质量的赞誉,又蕴含了一系列人文、地理和历史内容,简直是珠联璧合、耐人寻味!

中央党校驻地门牌号是“大有庄100号”。说起大有庄,这里还有一段历史故事――清代乾隆皇帝居住颐和园时,有日私访出园,看到御园墙外有一个小村庄,遂问左右,此庄何名?随从答道:这个庄叫“穷八家”。乾隆皇帝听后,以为紧靠御园不吉祥,便命人将其庄名改为“大有庄”。“大有”是丰收的意思,人们都期盼着富足殷实的生活。

据考证,大有庄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在明代就已经形成小村落。最初,只是一些有钱人家雇用了8户守坟人在此居住,当地人称“穷八家”。清漪园(颐和园)建园后,村庄内的人家逐渐多起来,发展成为当时环昆明湖外最大的村庄,有300多户人家。庄里大部分人在清漪园内当差,另有许多生意人。庄内有8家买卖铺子,卖酒的、卖肉的、卖炸糕的最有名。据说,慈禧60大寿时,在颐和园张灯结彩,慈禧接受光绪皇帝及百官礼拜之后,游颐和园万寿山北的苏州街,被园外大有庄的“炸糕李”(本名李振锋)的绝活所吸引。他的这种炸糕,皮薄馅大、外酥里嫩、香甜可口,老佛爷享受后很满意,从此以后每天要一盘“炸糕李”的炸糕。于是,京西“炸糕李”的名声传遍四方。

乾隆皇帝还为该庄题写了“大有庄”石碑,其御笔“大有庄”镌刻纪石,现镶嵌在村庄南关帝庙墙壁上。村庄边(现颐香公路北侧)立有乾隆御题“大有庄”白玉石碑一块,每字一尺见方,据说是当年庄里几户店铺出资刻制的。

大有庄的地理方位也挺显赫的,清代属西北京郊;现东邻国际关系学院,西近安河桥,南靠颐和园,北接中央党校。

中央党校的前身是1933年3月创办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1935年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改称为中央党校。1937年迁入延安,1942年后兼任中央党校校长。1947年,中央党校撤离延安。1948年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高级党校,名为马列学院,刘少奇兼任院长。北平解放后,马列学院即迁往北平。1955年改称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1956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中央党校开始在大有庄地区兴建校舍,1962年前后落成,大部分村民拆迁至现大有庄和骚子营一带。现在,中央党校社区和大有庄同属青龙桥地区街道办事处管辖。

我想,这大概就是“大有口福” 4个字的基本含义了。也许我的理解还不够全面,但它的的确确引起了我一番思考。

这面锦旗引发我思考的还不止这些――党的十刚闭幕,军区派我到中央党校进修部学习两个月,专题研究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我们这个班共有38名省部级干部学员,来自全国18个省(市、区)和中央17个部(委、办、局),来自党政军学商等各条战线,编为1个党支部、3个党小组,被简称为“十支部”。我们入校时,校长还是同志,同学们自豪地说,我们是“天子门生”。毕业时刘云山同志接任了校长。想想这些,我内心感到,入中央党校学习的确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事。中央党校是轮训、培训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的最高学府,是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从2012年11月16日报到,到2013年1月15日毕业,两个月的学习生活,使我结识了一批良师益友。中央党校不愧是最高学府,教授们在教学中展显出的战略眼光、世界眼光、历史眼光和未来眼光,体现出的是他们的理论水平、思维层次和学贯中西的丰厚学养。还有我那帮来自祖国山南海北的同学,是名实相符的治国理政骨干,他们才华横溢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抹不去的影响。所有这些,都是我享用终生的宝贵财富。

中青二支部赠送给中央党校第一食堂的那面写着“大有口福”的锦旗,也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饺子小考

在我国,除夕之夜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似乎吃了这顿饺子,这年过得才有滋有味,但有谁能说出饺子的来历呢?

相传,饺子起源于我国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当时,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煮熟剁碎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又称“胶耳”),煮成“祛寒娇耳汤”,给百姓治疗冻耳。

那么,为啥在我国有除夕吃饺子的习俗呢?过去人们难得吃得上饺子,所以都爱在重要的时间点上吃饺子。除夕吃饺子这一民俗和古代的计时法有关。“除夕子时”是新年旧岁的更替之时,被中国人称为“交子”,民间常在这一时刻举行多种祈福仪式。恰巧饺子与“交子”谐音,且包含着团圆吉祥的涵义,所以在北方逐渐形成春节吃饺子的传统。三国时期称饺子为“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宋代为“角儿”,元代称为“扁食”(中原一带现在仍保留称“扁食”的习惯,在郑州就一家有名的“扁食坊”餐馆),清朝始称“饺子”,在我国北方目前较普遍地称“水饺”,这大概是因为饺子是用水煮的吧。根据文献记载,春节吃饺子的习俗明代时已出现,到清代,已被固定为老百姓广泛认可的民俗。

如今,生活富裕的人们可以随时吃饺子。除夕夜吃饺子,而除夕之外,中国还有许多专门吃饺子的节日。正月初五又叫“破五”,民间说法是,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有不少禁忌,人们不能随意行事,一过初五,就可以不再忌讳,所以人们要吃饺子庆祝。立冬节气也有吃饺子的风俗,在农耕社会时期,劳动一年的人们选择在立冬这天休息,便以吃饺子犒赏家人一年的辛劳。在我国北方许多地方都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所以,冬至吃饺子也成为人们的习俗。

在我国北方一些城市,每逢初一、十五都习惯吃饺子。星期天、节假日,一家人在一起团聚,自家和面“擀皮”调馅儿,一家人有说有笑,热气腾腾,吃上一顿饺子也是其乐融融。人们爱吃饺子,大概还因为它省事,不用另外做菜,一碟醋或蒜泥就很可口了。在东北,一到隆冬,人们宰一头猪,剁上大白菜,把包好的饺子放在室外冻硬,再放进一口大缸里,一家人一口气能包一大缸,就开始猫冬了,做饭时从大缸里取一些冻饺子放进锅里煮熟就可以吃,方便极了。饺子皮在我国南北方则各有不同,除了面粉做皮外,也可用油酥面或米粉制作。饺子馅可荤可素。包饺子时,人们将面皮对折,用拇指和食指沿半圆形边缘均匀细致捏制,寓意“捏福”;也有人喜欢将弯月形的饺子两角对拉捏在一起,形似元宝,意味着包住福气和财运;还有将面皮边缘捏上麦穗状花纹,预示新的一年五谷丰登。饺子形成后,可煮、可蒸、可烙、可煎、可炸。南方人虽然过年爱吃汤圆,但饺子也同样受人们的欢迎。宴席上一道锅贴,或是一笼虾饺,都会带给人们喜庆吉利的美好意味。

一顿饺子,饱含了人们浓浓的愿望和情意。在民间,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说法:有人说“迎客的饺子送客的面”,也有人说“上车饺子下车面”。前者讲究客人到家后第一顿要吃饺子,表明欢喜团聚,送别时主人做上一碗面条,祝福情谊长久。后者讲究的是,归来游子在家第一顿吃面条,代表对家人的思念长长久久,再次出门远行前,煮上一锅饺子,包进了一腔情谊,也期待下一次的团圆早日到来。

和同事闲聊,大家常常说,家常美食最美不过吃饺子。不过,就我自己而言,觉得最美的还是亲娘擀的皮儿、调的馅儿、煮的饺子,这是留在我心中最绵长的记忆。

漫画插图 范振凯

上一篇:我的班长我的花 下一篇:浅谈学生宿舍网的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