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从接纳孩子的情绪开始

时间:2022-08-25 07:10:45

沟通从接纳孩子的情绪开始

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情绪的方式,基本就是我们自己长大后对待自己、对待我们孩子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承认与面对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无法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感觉。我们对待孩子也是如此,常常为他加油鼓劲,却很少蹲下来,分享他的喜怒哀乐。当孩子带来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承认与接受孩子的情绪,告诉他,你的感觉没有错,你有这些情绪很正常。事实上,当孩子得到理解、认可,他的心里会产生强烈的安全感,那他就会打开心扉,更愿意听你接下来说的话。

认可孩子的真实感受

豆豆四岁多时练了一段时间跆拳道。一天换了一个代班的教练,那个教练整堂课都特别兴奋,看到练不好的孩子,就抓出来单独教,并不是惩罚,却是豆豆最怕的事情。他有很强的本领混在一大堆人里自娱自乐,但一旦成为焦点,就会不知所措。教练没发现这一点,她把豆豆当成重点扶持对象了,每个动作都特别关注他。我看得出来,尽管豆豆没有排斥,但他不喜欢。

下课后,我明显感觉到他没有以往的兴奋,耷拉着脑袋,一言不发。我蹲下来说:“我感觉你有点儿不开心。”他点点头。我接着说:“是不是你不喜欢老师单独教你?”他抬起头,有些惊讶:“妈妈,你怎么知道的?”我神秘地一笑,说:“因为我是你的妈妈啊,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想法,当妈妈的一般都知道。”他笑了一下,赖在我的怀里,说:“妈妈,我都快要哭出来了,可是,我忍住了。”我说:“嗯,我知道你做了很大的努力,妈妈也看到了,尽管你不喜欢,不愿意教练让你单独练,但是你还是在努力地做好,谢谢你告诉妈妈你心里的想法。”他说:“因为我是你的儿子呀,儿子有什么事情,会第一个告诉妈妈。”

一场“肉麻”的对话结束,豆豆也忘记了之前的不愉快,和我手拉着手,跳着跑着回家了。“因为我是你的妈妈”“因为我是你的儿子”这是我们之间常常说的话。没有特别的场景,总是很自然地说出来了。一直以来,我们之间从来都不吝啬爱的表达。除了“我爱你”和随时随地的亲亲、抱抱,那些母子之间可以互相给予的默契、信赖、依靠、鼓励、帮助等都通过“我是你的妈妈,我是你的儿子”一句简单的话,很温暖地表达出来。那个时候,豆豆总是很激动地钻进我的怀里,那时的幸福似乎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因为我是你的妈妈”,不仅仅是想表达爱的关系,更是想告诉孩子:妈妈明白你当时的情绪,不管你是难过、暴躁、疼痛,妈妈都接受,都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这是我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教给他的“情绪诚实”,让他可以自由地表达、自由地做自己。

接受孩子的不良情绪

和大多数孩子一样,豆豆四岁左右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尊与好强。在家里玩游戏的时候,一点儿也不愿意输,这和他之前不温不火、与世无争的性格截然不同。我们总是有意识地让着他,有时也跟他讲“输了并不代表全部,玩得开心更重要”的道理。可是,基本上输了后我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反应是无法预测的,有时他会无所谓,有时他哭两声又自己想通,而有时他会突然爆发,大哭甚至打人摔东西。

这个时候,等他稍微安静下来,我会走过去说:“输了的感觉确实不好受,如果是我,我可能也会跟你一样。”他停下来,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我接着说:“妈妈也会经常失败,有时尽管很努力了,但是还是会失败,因为有时别人确实比我厉害一点儿,有时,别人可能运气好一点儿。刚刚你和爸爸玩的时候,我觉得,爸爸今天的运气好像要好些,老是抓到大牌。”他的表情平静下来,说:“是啊!他的牌总是比我大!”我说:“所以你觉得很懊恼,对不对?觉得为什么他已经比我大那么多了,还要比我抓到比我好的牌?”他点头表示认同。我接着说:“确实有些不公平,不过打牌就是这样,两个人玩,有一个人赢,就会有一个人输,要不就是打成平手。上一次你赢的时候,爸爸也有点儿不好受,但是,他觉得就算输一次,也没什么,因为玩得很开心啊,你觉得你玩得开心吗?”他说:“我觉得开心。”我说:“那你想不想继续开心呢?”他想了想:“好吧,那我们再来玩吧。”

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

孩子是很讲道理的,他们的“无理取闹”,很多时候只是因为想表达,又表达不出来,想得到理解,又没有得到理解;而大人又总是自以为是的想当然,怎么也猜不到孩子的心思,孩子就越来越着急,行为就越发不受控制。

一天,带豆豆去打预防针,排在他前面的那个男孩子哭得地动山摇。豆豆尽管之前为自己打气,下定决心要做个勇敢的男子汉,为弟弟做个好榜样,可还是挣脱我的手,跑到外面去了。我追上他,告诉他:打针是有一点点疼,但是可以忍受的,就像昨天他摔跤的时候,会疼一下,可站起来就不疼了。他点点头,但还是不愿意跟我过去。我说:“妈妈小时候,也跟你一样,每次打针都跑出去,每次外婆都要追好多次。”他一下子感兴趣了。我接着说:“我和你一样,心里有好大好大的恐惧,因为我不知道,那一点点疼到底有多疼,我很害怕针扎进我皮肤的那一刻。但是,后来妈妈克服恐惧了,发现真的就只疼一下,而且,完全没有想象中那么疼。”他同意试一下。打针的时候,因为有了心理准备,他一声都没哭,结束后,还笑着对弟弟说:“可能你也会觉得有点害怕,但是真的不怎么疼。”

孩子常常有这样那样的小情绪,他们最需要的,往往不是你的鼓励与安慰,而是你的理解和认可。让他明白,你能理解他的情绪,能接受他的缺点,能等待他的成长。

上一篇:男性生殖器的疼痛要当心 下一篇:让孩子早睡早起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