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三追问”

时间:2022-08-25 06:54:21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三追问”

2013年全国高考18套作文题除了天津卷是材料兼半命题作文外,其余17套均为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题已成为考场作文中最主要的一种命题方式。审题立意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前提和保证。如果不慎偏题离题,就有可能满盘皆输;如果审题立意准确到位,就有可能成就作文的高分梦想。那么,如何对新材料作文进行准确的审题立意呢?我们可以采用“追问法”。

所谓“追问法”,就是反复阅读作文材料,通过不断追问、自问自答,体会命题者意图,从而确定立意。这在说理文别有用。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呢?可以展开分析;有因必然导致果,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可以展开分析;呈现出的现象是什么样子呢?可以展开分析;怎样去把握它呢?也可以展开分析。

“追问法”就是根据新材料作文的这些特点,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写什么”三个步骤去追问问题,展开议论思路。可以正面追问,也可以反面追问,多追问几个为什么,思路便会开阔起来。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进行审题立意。

开会迟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公司每次开会,总有职员迟到。公司为此制定了种种奖罚措施,但是,开会迟到的现象依然普遍。

不久,公司新来了一位办公室主任,公司会议多数由他主持。他发现,会议室平时有多余的凳子,每次开会,迟到者总不急不慢地进来就座。于是,有一次开会,时间一到,他就把会议室多余的凳子全部搬走。众多迟到者像往常一样陆续走进会议室。他们环顾一圈发现:一个多余的凳子都没有。来晚的职员只得站着开会。第二次开会,迟到者明显比上次少了。第三次开会,竟没有人迟到。

【审题立意解说】

追问一:“是什么”,即作文材料“讲的是什么”,考生审题立意时必须首先明确材料讲的是什么,即材料的要点、内涵。

本道属于“故事型”新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时要注意由表及里抓住故事的核心。一般运用“抓关键词句法”,捕捉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本道作文题的关键句:“开会迟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一句是本则材料的故事核心,“搬走多余的凳子”这是故事中的动作行为,“竟没有人迟到”是这个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开会迟到,世界性的难题得以解决”。由此,捕捉到材料中的这些关键信息,我们就可以归纳出本则材料的要点内涵:要铲除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

追问二:“为什么”,就是对作文材料中的要点、内涵进行追问,通常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进行自问自答。比如本道作文题可以这样追问:①为什么管理者最终能够“解决一个世界性难题”――杜绝开会迟到的现象呢?这是因为管理者留心观察、善于发现、讲究方法、转换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②为什么迟到者最终不敢迟到呢?这是因为人的惰性来源于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当惰性的依附条件消失,人才会改变原来的的习惯,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通过这些自问自答,一般可以探求到作文材料的内涵所在,写作的内容也就会越来越清晰。

追问三:“写什么”,就是在追问“为什么”的基础上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引申联想到自我、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并寻找到对接点,以此体会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来确立写作的主旨。

这则故事型材料主要有两种人物:一是管理者,二是迟到者。可以有以下的写作角度:

角度一:从管理者的角度

①抓住关键,解决问题;②善于发现,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③转换角度,柳暗花明;④明察秋毫以智取;⑤讲究智慧和艺术;⑥方法决定成败……

角度二:从迟到者的角度

①拆除温床,釜底抽薪;②人都有羞耻之心;③让错误者丢面子,改变原来的习惯……

角度三:从“管理者和迟到者”综合的角度

①制度与面子; ②曝光错误,断了后路……

追问法,可以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作文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一老僧见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挣扎,迅速将其捞起,怎奈,被蝎子刺伤。次日,这位老僧又遇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挣扎,不假思索,又迅速将蝎子捞起,又被刺伤。路人不解,问:大师为何不吸取教训?如此毒蝎,由它去吧!老僧曰:蝎蜇人乃天性,不蜇人,失其性,非蝎也;佛救苍生于水火亦乃天性,不施救,失其性,非佛也!

【审题立意解说】

这是一道寓意型新材料作文。寓意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分两步走:第一步要弄清材料“言在此”的“此”的内容;第二步要找出材料“意在彼”的“彼”的内容。着眼于喻比性,切忌停留于文本的表层。寓意型材料的“意”埋藏的深度不一,必须有一个由表入里的读解过程,才能切入“本质区”。

追问一:“是什么”。本道作文材料讲的“是什么”呢?本道作文题,关键词是:老僧、路人、蝎子。关键句是:蝎蜇人乃天性,不蜇人,失其性,非蝎也;佛救苍生于水火亦乃天性,不施救,失其性,非佛也!通过捕捉文中的关键信息,可以明确本则材料的要点:①老僧救蝎子反被蝎子刺伤,但仍不改救蝎子的初衷。②路人不解,老僧道出缘由,救人(物)是人的本性。

追问二:“为什么”。在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既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文章的立意必须从材料中来。题目提供的材料有明显的表面信息也有隐含的信息(如比喻义、象征义),而隐含的信息往往是更重要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把握材料实质,多问几个为什么。

对本则材料的要点内涵进行分析,追问原因,领悟言外之意(寓意)――老僧为什么被刺伤还救蝎子?(从老僧讲的话语中可以找到原因)蝎子为什么蜇人?路人为什么不解?进而由此及彼,辨明是非(寓意),辨明材料陈述对象老僧、蝎子和路人的寓意。本则讲的是“老僧救蝎子”的故事,表面上与当前的政治热点、社会时事并无关联,实际上小故事有大道理,命题者关注的是“善良本性与知恩图报”这一核心问题,倡导坚守善良本性,走自己的路,不随波逐流……其内涵深刻,而且可供发挥的空间很大。

追问三:“写什么”。由此及彼,领悟了言外之意,就可以对接自我、人生、社会等方面确定写作的角度:

角度一:从“老僧坚持救蝎子,不因被刺和路人的不解而改变”这些文字信息,由此切入,可提炼出以下观点:

①行善不需要理由(或讲条件),不能因怕受损失受伤害就拒绝行善。②做人要坚守善良的本性,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操守、本心等等,不能因外在环境的不利(或外在压力等)而改变甚至放弃。

角度二:从“老僧关于天性的论述”的文字切入,可以得出以下观点:

①尊重其他事物的天性,不苛责于人;②顺乎自己的好的天性,不随波逐流。

角度三:从“老僧救蝎子的结果”的文字切入,结合路人的问话,可以提炼出以下观点:

①行善也要看对象,讲方法,行善要理性。②不适当的善行,不仅有可能给自己带来伤害,甚至有可能是养懒与纵恶。

角度四:从“蝎子被救却反刺老僧,结果受到路人指责”这一文字信息切入,可以得出以下观点:做人要知恩图报,决不能忘恩负义甚至恩将仇报。

考场作文尤其要有亮点,要与人不同,写出自己的个性,那么“切入”角度就很关键。“切入切入”,就是先切而后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材料的意义点多了,确定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从众多角度中寻找一个最佳的角度作为自己文章的突破口。也就是说作者在选择最佳切入点时,既要考虑最佳角度,也要考虑最适合自己展开的角度,即别人少有顾及的意向而自己却感悟最深、有话可说且能把话说好的角度。尤其是“大题”,一般要“小作”,就易“上手”。

另外,写作时,为了保险,最好能引用材料中和你的角度、观点相关的句子加以分析、假设,这样立论就扣住了“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的要求。观点有出处,有来由,言之有理,容易得到阅卷人的认可,否则极易被判为偏题。准确理解材料的含意,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选定作文中心,即可构思作文。

上一篇:呼唤学生作文失落的灵魂 下一篇:高中生物实验分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