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研究

时间:2022-08-25 06:23:54

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研究

[摘要]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国民素质和发展潜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中学教师就担负起了这个神圣而繁重的使命。然而,任何一个教师都可能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疲劳、厌烦、枯竭、身体不适等情况,程度深且持续时间长久可能导致职业倦怠。分析发现,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变迁大环境下的教师权责不平衡,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划分,以及学校的管理体制问题。

[关键词]延安市 中学教师 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32-01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研究

职业倦怠作为心智危机的一种表现,人们对它的认识更多的基于麦思莱斯的理论模型,即教师职业中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

(一)情绪耗竭

处于职业倦怠状况的教师,情绪和情感常常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他们性急易怒,容忍度低,丧失工作热情,以致放弃努力,以减少对工作的投入来求得心理平衡。

(二)性格解体

教师性格中缺失了对学生的宽容和人文关怀,轻则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重则体罚、心罚学生,把对工作的不满和生活的烦恼发泄到学生身上,还有些教师用标签式语言和带有蔑视的语言描述个别学生。

(三)个人成就感低

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与付出不成正比。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降低,感到前途黯淡,毫无希望,对困难不愿努力克服,甚至产生厌教情绪。

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查

(一)延安市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

延安市现有十三个区县和县级市,初级中学近两百所,高级中学四十余所,在校初中学生一万五千余名,高中学生六万余名,中学教师一万余名。

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的公益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由于制度的惯性、政府的政绩意义、利益集团的自我利益保护、教育资源分配的非正义性等因素,导致教师压力增大,尤其是非重点学校教师责任与利益失调,使职业成就感、荣誉感下降,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成为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二)对延安市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2份。问卷结果显示,有62名同学在小学时期受到过老师的体罚,有34名同学在中学时期受过。有26名同学反映自己三名以下中学老师出现倦怠,有5名同学选择三名以上老师,1名同学选择没有老师出现这种状况。在看待教师倦怠的问题上,5名同学认为是正常的,24名同学认为不该这样,2名同学选择有损教师形象,1名同学从未考虑过。对于教师的倦怠对自身的影响,有1名同学选择无影响,29名同学选择有消极影响但不大,2名同学认为有严重消极影响。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剖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和对5名教师的相关访谈,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剖析如下:

(一)教师权责不平衡导致工作缺乏后继动力

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价值多元化,教师这一知识分子群体并不只追求衡量一个人价值的社会地位,经济利益也很重要。尤其是在延安消费水平持续攀高的今天,教师同时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相对不高的经济收入,产生一定的不平衡心理。当然,这里的经济收入不是指绝对的经济总收入,而是指按时间平均的工资,教师的较高收入是通过大量的加班时间换取的。

(二)政府导向的学校分层使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在我国,教育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教育浪费现象同时存在。在许多城市,一方面薄弱校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重点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过剩,这不仅使学生深感不公,而且使教师心理不平衡,缺乏干劲。

延安市的十多所省级重点高中占据着最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最优秀的师资力量。每年的中考和高考过后,良莠不齐的学校一起排名次,生源差,教师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和重点学校相提并论。虽然学校的分层使强校能够集中精力培养精英学生,但是弱校综合实力的持续下滑是对更多学生的不公平。恶性循环在延安市已经持续很多年了,这严重挫败学生的自尊心和老师的自信心。

(三)不合理的学校制度产生不良效果

计划、总结、考核、按部就班的评比等,简单重复,工作缺乏创造性,学生潜能也被掩盖。不合理的学校制度导致的教师倦怠,不得不引起重视。

所以,基于上述,应切实提高教师待遇,使其权责利平衡;均衡使用教育资源;改革学校制度,客观评价教师工作;坚持财政向贫弱校倾斜(城市老工业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推行教师轮校制度(如一位教师在一所学校任教5年,再到另一学校任教);严格划分学区,学校不得跨学区招生。另外,社会的支持,家长的理解,学校的氛围都很重要,教师自身也应进行心理调节,改善不良情绪,以健康、全新的形象面对学生。综合评价教师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迅速成长,更有利于地区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的强大。

【参考文献】

[1]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

[2]李葆嘉,唐志超.实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3]杨秀玉.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4]Richard J.Gerrig,Philip G.Zimbardo.Psychology and life[A].心理学与生活,tr:王磊.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P380.

[5]郭久辉,张晓晶.实现教育公平呼唤多方攻坚[J].半月谈,2007(8),P15.

[6]朱力.社会问题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98.

[7]郭久辉,新郑.十年一剑促均衡[J].半月谈,2007(1),P15.

上一篇:高职院校“3—3—2联动式”学风建设策略初探 下一篇:浅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