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贵州喀斯特洞穴文化特征及旅游开发建议

时间:2022-08-25 01:59:48

【前言】关于贵州喀斯特洞穴文化特征及旅游开发建议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洞穴文化 “指的是人类在其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对溶洞的利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含三个方面:表层的物质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层的制度文化或行为文化。”贵州的洞穴文化是发育在特殊地域由很多因素组成的一类独特的文化...

关于贵州喀斯特洞穴文化特征及旅游开发建议

论文关键词:喀斯特洞穴 文化特征 旅游开发

论文摘要:喀斯特洞穴是一种旅 游价值很 高的资 源,也是喀斯特地 区一种遍在性资源,是贵州喀斯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在开发前科学调查与研究不足 ,缺乏整体规划与开发设计 ,缺乏文化 内涵,缺乏科学性与艺术性所以大部分在开放不久后很快便进入衰落阶段,使得洞穴旅游资源的资源优势始终无法向经济优势转换,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在对贵州洞穴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喀斯特洞穴文化特征 ,并对其旅游开发提出建议

多年来贵州作为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东亚片 区的中心,虽然堪称 “逢山必有洞”,但 由于洞穴旅游开发水平较低 ,旅游开发主要以自然观光为主,开发前期科学调查与研究不足,缺乏整体规划与开发设计等,使得大部分喀斯特旅游洞穴生命周期短,衰落快 ,始终无法让洞穴旅游资源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究其原因,洞穴开发缺乏文化内涵是主要原因。所以,挖掘喀斯特洞穴的文化内涵 ,构建喀斯特地区洞穴文化体系,把握喀斯特洞穴文化的特征,是喀斯特地区洞穴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的前提条件。

一、 喀斯特洞穴文化及其特征

1.洞穴文化

洞穴文化 “指的是人类在其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对溶洞的利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含三个方面:表层的物质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层的制度文化或行为文化。”贵州的洞穴文化是发育在特殊地域由很多因素组成的一类独特的文化,包涵了史前山洞文化、民族洞葬文化、洞穴艺术文化洞穴宗教文化、洞穴建筑文化、洞穴军工文化、洞穴探险文化等方面。

2.洞穴文化的特征

喀斯特洞穴文化的地域性。文化是历史发展的淀积,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上凝聚形成的。在文化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可以看到自然环境的痕迹(胡兆亮,2001)。洞穴文化的产生有非常明确的地域范围,它的产生与喀斯特的分布有很大关系,与洞穴的分布更是直接相关,没有洞穴作为载体及生存的环境,洞穴文化就无从说起。贵州自然环境中73%的喀斯特分布、“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格局及亚热带的湿热气候为洞穴文化的发育提供了环境基础;贵州喀斯特分布区众多洞穴古人类遗址的发现与非喀斯特区的寥若星晨相比,更是体现了喀斯特洞穴文化的地域性。

喀斯特洞穴文化的二元性。喀斯特洞穴文化具有很强的二元性,一方面,灿烂的史前文化使其文化显得一枝独秀,使贵州文化的研究跳出了夜郎起始的两千多年前而推至了二十多万年前;而另一方面贵州地处祖国大西南的一隅,相对于中心地区,无论就地理位置及文化环境来说,都是边缘,而洞穴文化则又是贵州文化的边缘 ,故谓之双重边缘。一个对外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将贵州与其它省份隔离开来,使得贵州文化乃至洞穴文化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生存及保留,洞穴文化一经产生其文化主体精神就不强,文化特质不明朗,难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时会显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而在另一方面,史前洞穴文化的辉煌及其向外的传播与辐射使贵州居民又表现出了对外来文化高度警惕,表面开放,实质封闭,在文化上就表现出目光短浅,缺乏自信。

喀斯特洞穴文化的综合性。综合性是地理科学的根本属性 ,喀斯特洞穴文化是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同样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喀斯特洞穴文化从其形成到其内容体系都体现着这一特点。喀斯特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在时空上的一个二元演变过程。在横向上,它受到了本土其它文化要素的影响,受到历史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它接纳了外来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边缘融合 ,并将其本土化;同时从纵向上来说,它又是既有继承又有发扬的一种文化,这是其形成的综合性;从喀斯特洞穴文化的内容体系来看,喀斯特洞穴文化包含了物态、行为、心态等文化要素层,而且各层相互渗透。

喀斯特洞穴文化的时间演进的非线性。喀斯特洞穴文化的演进历史,经历了从表层到深层利用的变化 ,同时也存在着几种利用方式同期 出现 ,在 同一 空间进行叠加,呈现人地关系的时空交叉重叠现象。如历史发展到近现代 ,当工业文明进入到洞穴 中时 ,仍然还有一些人在选择洞穴作为栖息地。“三线建设”中的洞穴军工文化,以及很多国家利用洞穴作核试验基地是现代文 明的体现 ,而贵州紫云宗地的苗族同胞对洞穴居住地的选择,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沉积在现代社会里 。

喀斯特洞穴文化的多层次性。喀斯特洞穴文化是一个庞大体系,包含了意识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文化层。其物质形态主要包括了对洞穴中自然物的加工、洞穴中的文化沉积及利用洞穴作承载物的各种物质文化表现形式 ,如洞穴宗教建筑物、洞穴军工厂等;在意识形态层洞穴文化主要表现在洞穴的艺术、文学、宗教等方面,如洞穴的岩画、书法及描写洞穴的诗词;在制度文化层上洞穴文化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洞穴文化的物质形式的外延而产生的,如洞穴的丧葬文化。在另一方面,喀斯特的洞穴文化作为文化,按照流行的人群,可以划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

喀斯特洞穴文化的文化主体的抽象性及敏感性 :洞穴建筑与古人所使用的工具 ,是洞穴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料来源于与洞穴发育有很大关系的喀斯特环境或直接来源于洞穴中,它直观地指示了环境 ,是对环境组成物质的敏感反应。喀斯特的洞穴文化同时也是抽象的意识文化领域里的东西,人,frl-/e难直观的看到它,其与环境的关系大多是间接的,很难用数量来进行量化的。就像洞穴的原始宗教反映了人们的某种环境心里 ,但并不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喀斯特洞穴文化的主体是抽象的。

喀斯特洞穴文化价值的滞后性及间接性。岩画中所反映的生活及狩猎场景或是其他的图像在现在来说,它是文化系统中的无效要素,但它却具有积淀价值及结构价值,并随着历史的推移而凸现。文化增加了民族 自信心,文化让人们得到美的享受,但它是没有直接的经济价值的,其主要通过它的社会性、通过对人们思想及行为的影响表现出来,它是一种间接的表现。

二、喀斯特洞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议

资源的旅游价值是以文化价值为核心的,因此具有科学、历史考古、艺术价值的洞穴旅游资源应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但在现实的资源旅游开发实践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通常我们认为文化内涵很深,价值很高的洞穴旅游资源被开发成旅游产品后旅游者却寥寥无几,门庭冷落。再加上洞穴旅游旅游资源的特殊性、遍在性及脆弱性,所以在洞穴旅游的开发中必须协调好资源一环境—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1.贵州洞穴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

首先是资源的整合。由于贵州洞穴旅游资源是一种遍在性资源,分布零散,没有形成可以集多种内涵为一体的旅游地,很难形成质量较高的旅游目的地系统,因而整合开发就是必要的。资源的整合首先是资源种类上的整合。

其次是空间上的整合。旅游目的地空间布局的整合本质上是旅游 目的地重新获得发展机会,复苏生命活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把有条件进行旅游开发的区域纳入到旅游开发的体系中来,由相关区域旅游的开发进行经济联动 ,通过旅游发达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的梯度推动落后区域的旅游发展。

最后是观念的整合。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利用雅文化资源提升贵州总体旅游产品的品位提高贵州的旅游形象。例如,洞穴军工厂已经废弃,开发者如果将这废弃的厂房加以利用 ,在洞穴中摆上飞机模型,并对洞穴军工厂形成的历史、政治原因进行讲解 ,将机器轰鸣的热闹景象在再现将“三线厂”昔 日的辉煌,今 日的发展形成一个雅俗共赏的解说系统,雅文化的大众化还是可行的,当然,大众化了的雅文化要被大众所接受同样还需要借助媒体的有效解释。

2.贵州洞穴旅游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开发

一方面,贵州旅游洞穴的开发由于多数缺乏规划 ,保护意识较差,洞内环境破坏严重。主要表现在洞穴的功能设计、灯光和游路的设置上科学性较差,使得洞内各种类型的自然景观,尤其是钟乳石类次生化学沉积受到破坏较多,也较严重。再加上没有合理规划游客数量 ,导致洞内空气 中co:浓度升高,产生不利于游人健康的空间环境通风状况改变,沉积物氧化,沉积物中的低价铁变成高价铁,使钟乳石之类的生长受到极大的影响钟乳石颜色变黄、变深,光泽变暗。如织金洞,洞穴深部,由于灯光的照射产生了一些像苔藓类的低等植物 ,极具旅游观赏价值的卷曲石、晶花等 ,已经老化变色甚至脱落。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在旅游实践活动中,人们没有把旅游资源的消耗纳入旅游成本之中,忽视和歪曲了旅游成本的构成,低估了旅游的成本水平,虚增了旅游新创造价值部分。尤其是对于具有独特性、脆弱性、敏感性、连锁性 、非逆性和异质性的洞穴旅游资源,其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时间,一旦破坏,将是永远的“失去”。所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是资源保护的关键。对已开发利用的洞穴 ,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并在做好资源保护的基础上 ,扩大其开发利用途径,挖掘其文化内涵,做到资源一环境一效益的协调发展。

3.贵州洞穴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开发

贵州旅游洞穴由于在开发之初多数盲 目上马,没有做好资源的调查,所以使得各旅游洞穴在景观类型上单一 ,缺乏文化内涵,洞内景点规划重点不突出,遍地是景;景点的命名随意性较强 ,脉络不清;重神话及传说或“象形表征”现象严重,缺乏科学性及艺术性,景点文化解释雷同较多,而且浅显,意境不够深远。在另一方面,由于导游人员(尤其是景点导游)素质较低,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导游词多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主。以龙宫为例,笔者在还是儿童时就到过龙宫,其中“龙女闺阁”、“老龙坐宫”等景点就已经如此命名 ,时隔 20年,当笔者再次到龙宫时,解说词还是 “涛声依旧”,几无变化,令人乏味。完善景区文化解说系统,将文化及科技解释放到解说之中,增强解说系统的科学性 、艺术性、文学性及美感;将洞穴内大量的彩灯换成 自然灯光,尽量避免灯光对洞穴环境的破坏;发掘洞穴多样性资源,使洞穴的文化价值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廖婧琳.喀斯特洞穴文化体系构建及旅游开发价值评价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 学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2004)

2.屠玉麟.独特的文化摇篮一喀斯特与贵州文化.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8.

3.史继忠.诱人的伊句园一贵州史前文化fmj.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8.

4.王良范.贵州岩画[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5.史继忠.贵州文化解读.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

6.唐文元,刘卫国.夜郎文化寻踪.成都:四川人民 出版社.2002

7.王政贤.奇异的石头世界一贵州岩石裁体文化[m]贵阳:贵9、i’l教育出版社 ,2000.

8.刘敏中.文化学学文化学及文化观念[m].哈 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9.胡兆亮,阿尔斯朗,琼达.中国文化地理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林继中.文化构建文学史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

11.保继刚.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地理学.1995,50(4);353—359

12.张任,朱学稳.游览洞穴开发水平评价与我国游览洞穴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中国岩溶.1998,17(3);254—259

上一篇:农村防雷探讨 下一篇:关于农村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工作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