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慢下来,回归教育的“慢”性

时间:2022-08-25 01:55:38

让课堂慢下来,回归教育的“慢”性

当前,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倡导“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教学,要求老师尽可能不讲一句“废话”,不浪费一分钟,争取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慢下来”似乎与当下“追求高效”争分夺秒抓应试的氛围极不相称。偶然机会有幸读到《慢教育》一书,感觉启发颇多,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体会,认为慢下来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才是人性化的课堂。让课堂慢下来,教师应该有所行动。

一、让课堂慢下来的理由

1.只有慢下来才能回归教育本质,实现以人为本的“真教育”。

毋庸讳言,当前分数仍是学校的“命根子”,师生为了分数透支时间、体力、脑力,牺牲健康。与考试有关的要在一节课内快讲、多讲,最大限度地“填”进学生的脑袋;考试不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文素养、动手实验之类的“虚无缥缈”的东西一概“省了”;与考试分数关系不大的劳技课、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多半成为学校课表上的摆设,导致学生心理健康、是非标准、价值观念的教育缺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考试,不肯少一分”这是当下学校应试教育的真实写照,如此教育、如此课堂不仅会造就高分低能的庸才。课堂教学的功利性扼杀了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活力,异化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什么,教育要干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不得而知。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成长的快乐,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尊重,有自己施展才能的时间和空间。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放慢脚步,慢下来让学生充分“想一想”,才可能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慢下来让学生“说一说”,老师才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那么鲜活生动;慢下来请学生尝试“做一做”,才可能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对话,心灵的唤醒,活动的体验,是万万急不来的,慢工才能出细活。

2.只有慢下来才能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东西。我的腿很短,请慢些走路,以便我能跟上您。”这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评选“儿童给成人的忠告”中的第一句,教学就如同教孩子学步,面对学生,多点耐心,少些急躁,不能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功利浮躁,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奉行“效率至上”,课堂成了一个标准化的“加工流水线”,教师就是“操作工”,主要工作是用分数这个标尺“拷贝”学生。每一个新学期刚开始,学生大多学习热情高涨,为什么没过多久,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就下降,学困生越来越多?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教学进度过快,使很多学生无法跟上。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师以应试为核心“满堂灌”式地快节奏大容量地进行纯知识讲授,不是“满堂讲”就是“满堂练”,把自认为浪费时间的“情境铺垫”、“学生讨论”、“感悟体验”等“砍掉”,导致学生丧失“话语权”“活动权”,成为“容器”。可悲的是很少有教师反省到这一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应服务于学生主体的学习。因此,教学的快慢与否,是否有效应该以学生接受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运用了多少来评判,那种违背学生学习规律、成长规律的“快节奏、大容量”的课堂是低效或无效的,更是扼杀人性的、不道德的。我们需要从当下“大干快上、效率至上”的应试机器中解放出来,进入“慢”的教育情境中,恢复教育本来的“慢”性。

二、让课堂慢下来的方法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根本上转变老师的教学行为,首先必须扭转观念,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慢活儿、细活儿”,它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培育,需要拥有从容、宽容的心态。老师教给学生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己成长的信心和对生命的热爱。“欲速则不达”,老师如果转变观念,摆正心态,让教学适当慢下来,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每一节课学生都有动脑、动嘴、动手、动情的机会,那么这样的课堂看起来起初是比较慢的,这是尊重学生认知、成长规律的科学的慢。在这样科学的慢过程中,学生知识掌握更加扎实,能力训练更加充分,情感得到熏陶,人格得到完善;学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分析概括等能力越来越强,学习效率自然越来越高,学习信心越来越强,为后阶段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后续的教学即使快一点也是有质量的快,符合学习规律的快,那么自然能够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2.科学选择整合教学内容。

让课堂慢下来要避免认识上的误区,不要误解为老师不需要关心教学进度;尊重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不等于课堂教学完全跟着学生走,放任自流,放低要求。要使课堂教学慢得有质量、有成效,就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科学解读教材,精心选择并整合教学内容。要研究课程标准中关于相关知识的教学要求,突出重难点的同时又不盲目拓展加深。新课程教材中有大量的案例和素材,要懂得取舍,研究哪些内容是重点绝不能少,哪些内容点到即可,哪些内容可以打破章节的框架整合起来,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由厚到薄”地提炼出本学科最基础、最核心的主干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分阶段落实。这样“力气用在节骨眼上”,使教学时间分配科学,得到充分利用。

3.转变教学方式,用科学方法施教。

不仅要研究课堂教什么,还要研究怎样教?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如下:听讲,知识保留5%,阅读,保留10%,视听结合,保留20%,演示,保留30%,分组讨论法,保留50%,练习操作实践,保留75%,教别人,保留90%。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方式,都是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参与式学习。因此,教师应当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展评课学习方式等,通过“自学、展示、反馈”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二人小组助学,四人小组群学,交流研讨学习问题,小组代表把学习结果展示在黑板或投影上,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方法,其他同学质疑、补充,让学生充分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然后教师进行适时启发、点拨、总结,分析、提炼、深化知识。这样变“控制”为“放手”,变“学会”为“会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动得多,学得有效,而老师讲得少了,教得快乐而又享受,如此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机械重复时间,课堂教学的快与慢达到完美统一,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上一篇:积极心理学对在校大学生的作用 下一篇:浅析我国新破产法破产管理人制度的缺陷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