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揉点按辅助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25 12:23:17

压揉点按辅助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寻找一种更有效的辅助治疗面瘫的临床手段。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物理疗法;治疗组使用物理加压揉点按疗法。结果:对照组治愈显效率为80.7%,治疗组治愈显效率为94.1%。两组有明显差异。结论:我们通过长时间的临床观察,发现物理加压揉推拿疗法是一种损伤少,治疗时间短,疗效好的临床治疗手段,有临床意义。可广泛的推广使用。

关键词:面瘫 物理疗法 压揉点按疗法【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89-02

面瘫多表现为:口角歪斜且不能闭合,眼睛闭不上,脸部一侧松弛,流口水,流眼泪,眉毛抬不起来,耳后疼痛等。中医认为,面瘫的病因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情志不遂,肝气不舒,肝阳上亢,化火生风;②素体阴虚阳亢或者久病、过度,以致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阳亢化风;③肝失疏泄,或脾气亏虚,痰湿内生,风夹痰邪上扰,上窜经络,④正气不足,外感邪气,以致风寒湿邪入侵经络,引动内风而发病。冷风袭面,面部受凉,血液循环不畅,导致面神经水肿,面神经受到压迫而麻痹。感染和寒冷 面瘫通常为寒冷刺激,病毒性感染引起神经鞘膜发生炎症,导致面神经管内神经受压迫局部缺血所致。占面神经病变的75%左右,有10%-20%不能治愈。临床还可见到高热、中耳炎、腮腺炎等疾病也可造成面神经麻痹。脑肿瘤 颅内出血颅内的肿瘤,如听神经瘤、颅内动脉瘤,颅内的血管意外,压迫或侵及面神经中枢,均可引起面神经不同程度的损伤。

1 临床表现

面瘫的临床表现为:一侧面肌瘫痪,偏向健侧;双侧瘫痪,面肌无表情;单侧或双侧下唇瘫,下唇漏齿;对角瘫,上唇瘫伴右侧下唇瘫;单侧或双侧上唇瘫,即鼻唇沟消失。即左侧闭不上眼睛,脸部一侧松弛,舌麻木不好用,舌根硬,嘴歪,流口水,患侧遗留食物,流眼泪,眉毛抬不起来,耳后疼痛还有一部分患者表现为面部肌肉僵硬,感觉想一大块膏药贴在面上,动弹不了,用手触摸感觉不到实在摸自己的脸等。

2 临床资料

自2009年5月~2011年10月我们对60例受试者,男性33例,女性27例;进行了临床观察。其中年龄最小20个月,年龄最大77岁;病程最短两天,最长五个月。其中脑血栓引起的面瘫20例,脑出血引起的面瘫14例,脑动脉瘤术后引起的面瘫2例,脑外伤引起的面瘫3例,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瘫31例。其中左侧瘫24例,右侧瘫32例,双侧瘫4例。

3 治疗方法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及临床诊断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3.1 对照组。受试者采用物理疗法:采用超短波,点激光,红光,中频,穴位电刺激疗法[1]。每日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

3.2 治疗组。受试者采用物理加压揉点按疗法:点按穴位为翳风穴,合谷穴,患侧下关穴,承泣穴,颊车穴,地仓穴,巨髎穴,四白穴,攒竹穴,太阳穴,鱼腰穴,头维穴,迎香穴等。压揉患侧面部肌肉。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

4 治疗结果

4.1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口眼及患侧面部肌肉活动自如,神经系统功能检查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口眼及患侧面部肌肉活动自如,神经系统功能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和体征有一定好转,口眼及患侧面部肌肉有所好转,神经系统功能检查恢复较差;无效: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神经系统检查功能无恢复[2]。

4.2 结果。对照组治愈显效率为80.7%,治疗组治愈显效率94.1%。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见表1。

5 讨论

在受试者中,治疗时间最短为七天,最长为一个月,疗效极佳。物理治疗和中医压揉点按,均是通过兴奋面部神经、扩张血管、调解局部气血经脉,使之充和调达,从而达到促进血液循环,消炎镇痛的效果。尤其是压揉点按直接刺激面部肌肉,可起到激活面部肌纤维的活性,使肌肉收缩,面部运动功能提高;对有面部一侧肌肉僵硬的患者,有松解粘连软化肌纤维的作用。对那些面容僵硬,嘴歪眼斜的病人治疗效果也较明显。面瘫也称面神经麻痹,在冬季及冬春之交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的时节易发病。因为天气变冷后,寒风如果长时间直接吹拂面部,会造成面部经络气血组织不通,面神经因缺血而麻痹。受面神经支配的面部表情肌,就会因营养不足而出现功能障碍,导致面瘫。面瘫病因很多,大多数患者是因风寒之邪侵犯面部,即面部长时间受过冷刺激,而造成面部经络气血组织不通。面瘫病症不分男女和年龄,冬季最容易出现。,面瘫要早发现,早治疗,中医压揉点按疗法对治疗面瘫起到了辅助作用。经临床治疗观察压揉点按疗法辅助治疗面瘫,疗效较好,可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许健鹏.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2

[2]宋清.磁共振水成像用于面神经炎预后判断的临床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2

上一篇:周围静脉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推拿结合超激光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