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吾戏剧评论的意识与格调探讨

时间:2022-08-25 07:27:23

李健吾戏剧评论的意识与格调探讨

【摘 要】李健吾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家、评论家,他的批评观点独特,极富个人魅力。本文在系统考察李健吾戏剧评论活动的基础上,对他的戏剧评论意识与格调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戏剧评论;李健吾;人性;现实性;直观体悟;知人论世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35-02

李健吾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戏剧评论家、学者,他的批评独具特色,极具个人魅力。李健吾的文学评论《咀华集》和《咀华二集》蜚声文坛,所以人们更了解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然而,他还是一名资深的戏剧评论家,只是受当时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他的戏剧评论并没有引起多少关注。直到1982年他的作品才结集出版,使广大戏剧爱好者得以了解。李健吾的戏剧评论,既有文学家的气度,又有学者的深度,最可贵的是他本身就是一名戏剧家,所以他的戏剧评论有相当的高度和深度。

一、李健吾戏剧评论的意识

“人性”是指人的本性,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正面的、积极的品性,如纯真、善良、平易近人等。李健吾笔下的“人性”指的是人生,他认为“人性”是流动的,这才是真实的人生。李健吾将人生作为创作依据,同时也将人生作为批评的依据,所以他最怕的也是人生,才有“我唯一畏惧的是自己和人生隔膜”的感慨。

(一)“人性”是李健吾戏剧批评的基础。戏剧是一门舞台艺术,剧本要在舞台上演出才能体现其价值,所以剧本不同于小说,剧本中的人物是主动行动的,人物的性格推动剧情的发展。李健吾在对《雷雨》的批评中说:“什么推动全剧情节发展呢?一个旁边的力量,便是鲁大海的报复观念;一个主要的力量,便是周蘩漪的报复观念。”他认为蘩漪的性格是这部剧刻画最成功的地方,蘩漪是一个生活在黑暗角落的旧式女子,她将所有外来的压迫咽下去并转换成内在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是春意盎然,也不是坚忍不拔,而是一种“热情”,一种可怕到极致的报复热情。她恫吓周萍:“小心,小心!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然而,周萍心有所爱,视而不见。于是她说:“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风暴就要起来了!”此时,暴风雨不仅是物质上的,她心中酝酿着更大的暴风雨。《雷雨》的结局是使李健吾感到遗憾的,因为戏的结局不全由于她的过失和报复。李健吾认为人物个性塑造要丰满独特,人物个性是剧情发展的动力,一切都是人物性格的必然产物,而不是作者强加的。正如威廉・阿契尔所说:“剧本有生命力和没生命力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人物支配情节,后者是情节支配人物。”

(二)现实性是李健吾戏剧批评的依据。李健吾认为戏剧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不喜欢服装剧,因为那些剧作家“安置姓氏,排比语言,分场列幕,每幕都有一个令人惊喜的小高潮,甚至还往里面加一些富有时代感的元素,曰精心杰撰。”我们不用妄想在里面找到对人生有帮助的东西,所以根本称不上是戏剧。李健吾说:“西施总有人歌咏,莺莺总有人谱曲,将她们写成有血有肉的女人,这在作者而不在故事。”一个优秀的剧作家,只有将自己的灵魂浸润在生活中,才能写出流芳百世的剧作,缺乏情感和精神的点化,作品永远不会有灵气。《上》描写了革命者的凡俗生活,革命者也是血肉之躯,与普通民众一样也有七情六欲的尴尬和生活无奈的叹息。正是因为真实,所以李健吾才对《上》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刚强中有软弱,乐观中有低沉,这才是真实的人性。”

李健吾曾说:“任何一样单独的技巧都不能把作品变成艺术,而生活却可以。”他批评关汉卿的《单刀会》时提到,虽然前折看似多余,不合情理,实际上这是关汉卿的刻意为之。作为大戏剧家,关汉卿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如果让自己置身于那个年代的话,前两折的作用就容易理解了。在十三世纪,观众大多是文盲,不是人人都对关羽耳熟能详,所以才加入这两折。能够从现实出发记得观众好奇心的剧作家,永远是李健吾推崇的。

二、以东方为本品评戏剧

李健吾受父亲的影响学习中国古典文学,青年考入清华大学,有幸成为朱自清的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他对戏剧的批评主要有直观体悟和知人论事两种方式。

(一)直观体悟的思维方式。李健吾极喜欢用直观体悟的思维方式批评戏剧,他大量使用比喻的方法来表现对戏剧的意想,入木三分地勾画出对象的形象。比如他对《雷雨》中的蘩漪评价是:“她是一只沉了的舟,然而在将沉之际,如若不能重新撑起来,她宁可人舟两覆。”用“将沉的舟”来比喻蘩漪的阴沉、绝望和不顾一切。李健吾总是一针见血地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然后以比喻的方式将自己的美学观念融入其中,他的作品不仅让读者赞叹不已,还能从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李健吾评老舍的《茶馆》说:“这部剧作处处是精致,但却有一点毛病。它本身像一串珠子,但又少不了一粒一粒的感觉。显然这是令人遗憾的,如果场面变成前浪赶后浪的气氛,那么精致而无遗憾了。”李健吾批评《茶馆》一针见血,用准确生动的比喻描述出来,让人心悦诚服。

(二)“知人论世”的批评方式。李健吾的戏剧评论向以作者为中心,这一点深受中国古代“知人论世”观的影响。他在评论戏剧时,首先去揭开人性奥秘的神秘面纱,然后综合自己的观察与体会来揭示人的神秘关系。什么样的评论才是靠得住的?拿前人的成果作比照,用作者的思想来解释它。所以李健吾很重视作品的创作过程,希望“重温”作家经验来获得真切的感悟。他说:“一本书放在面前,他重温作者的经验,与作者相合无间他便快乐,与作者有所参差他便痛苦。”李健吾不是对作品孤立的字句进行分析,而是从字里行间寻觅作者的气息,看到的是作者的人格与性情。他说曹禺:“我们这位诗人,有时如易卜生般对社会有认识,有时如契诃夫般追求生命的真髓。”他敏锐的艺术直觉直接道出曹禺的诗人本色。

三、李健吾戏剧评论的格调

李健吾曾说:“亲切是一切文学的基本条件。”在杰作面前,一个批评者充当的不是指导者或裁判,而是一名鉴赏者,这样更加礼貌。所以他不是高高在上的“法官”,也不是指手画脚的“导师”,而是一位美食家,把一切美味的食物拿过来品尝,然后描摹出它的滋味。他从人性和文学的审美出发,用自己的灵魂进行平等对话,以勾画作品的形象。

李健吾认为,评价作品前先要自动缴械,解除全身武装,照准他们的态度直面而去。他并不在意里面的文字,他认为那只是装潢品,透过所有的材料,追寻人性才是他关心的。批评者是一匹识途的老马,永远不会被荆棘所困,最终会到达平坦的人生故国。他不自私,因为他把所有的快乐留给了鉴赏他的人;他不颓废,因为他时刻提醒着自己,悟出人性的核心。

李健吾认为,批评是一种理解。一个批评家的心态十分重要,要以平等的方式评价别人的作品。他说:“我不得不降心以从,努力接近对方。”对于任何作品都要有充分的谅解,还它以本真面目。所以他对《雷雨》中的蘩漪并不像观众那样持鄙夷的态度,而是对这个角色充满了好奇,他觉得蘩漪才是真正的主角,对结局非她一人之过而感到遗憾。当然,完全还戏剧以本真,追求完全的公道是很难的。他说:“一切公道都有批评主体的存在限制。”人人都有一个自我,每一个人的秉性、经历都是大不相同的,所以任何批评都是主观的。但是,李健吾还是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一味评价缺点是不聪明的,我们应该努力发现优点。”所以李健吾很少去完全批评一个人的缺点,而是总在他的缺点之外找到一些优点,“用全份的力量来看一个人潜在的活动和聚在这深处的蚌珠。”

四、结语

总之,李健吾将人性作为戏剧发展的基础,强调现实生活与戏剧的紧密联系,并用直观体悟、知人论世的思维分析戏剧,他的评论有文人的雅致、诗人的意境、学者的深度。现如今,粗制滥造的剧本充斥市场,人性的表现彻底丧失。此时,研究李健吾的戏剧美学思想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水平,黄卫星.论李健吾对话自然主义的“人性”观[J].青海社会科学,2010,(2):102-105.

[2]关峰.李健吾戏剧人物性格论[J].武陵学刊,2014,(2):84-87.

[3]文学武.从人性审美到政治审美――李健吾文学批评历程及其反思[J].社会科学,2014,(2):186-192.

上一篇:高考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下一篇:论铜管乐演奏时的呼吸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