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如何破?

时间:2022-08-25 05:15:53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如何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在此背景下,全国开始施行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它的实施促进了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使得现实发展中存在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以缓解。但公众对于享有“有质量的学前教育”需求日渐强烈,政府如何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根本任务。

高质量的教育有赖于科学的实践,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科学实践的基本路径和指导思想之一。那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到底该如何破呢?

2016年《幼教金刊》编辑部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推出了系列策划,从游戏观察、介入、指导、材料投放、师幼互动等方面,解读了课程游戏化的内涵,探讨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的具体路径。

本期主题

课程游戏化:

在探索中去伪存真

支 招 一

理清游戏与非游戏、游戏与教学的相互关系,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游戏观

一、游戏与非游戏的区别

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由内心的需要和冲动而来,它是儿童整个生活中所特有的,因好玩而选择去做的事情。儿童是游戏的主人,他们充分发挥着自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决定和控制着游戏的进程与方式,并在其中享受欢乐、自由、满足、获得内部和外部的平静。然而,幼儿的活动并不都是游戏,以幼儿游戏行为的角度加以观察,实践者可以从产生儿童活动的动机、选择及目标达成几方面去判断儿童活动的性质。可以说,凡是有外在动机导向、不是幼儿主动发起,需要达成一定目标的活动都应属于非游戏行为。而这种非游戏行为同样可以让儿童了解周围环境与世界,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求。

二、正确处理教学与游戏的关系

幼儿园的活动,其实就是游戏与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结合的多与少是个相对概念,不管是教学中所包含的游戏成分是多还是少,游戏中教学成分的植入分量是轻还是重,它们都难以量化,是动态变化的,也需要因势利导。要实现幼儿游戏与教师教学的优化结合,就要当好游戏与教学的“调味师”。

1.改革一日作息时间,确保游戏与教学的时间与频率。科学合理安排幼儿一日作息时间,减少集体活动时间,增加区域活动时间、户外自主探索游戏及自发游戏时间等。这样既有利于充分利用零散时间作为幼儿自由游戏的时间,又让幼儿每天都有连续游戏时间,保证了幼儿每天有一定量的自由游戏时间,有更多地自主选择、自主活动的机会。

2. 树立科学的课程理念,实施课程游戏化。将科学的课程理念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探究如何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向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转化,也就是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幼儿生活,更生动一些,更有趣一些,活动形式更丰富一些。

3. 科学调控户外活动,促进游戏与教学的有效互动。幼儿园要丰富户外环境,科学调控户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合理安排和开展幼儿纯自发的游戏与教师预设的教学游戏,促进游戏与教学的有效互动。

本期主题

观察,

让我们读懂幼儿的游戏

支 招 二

掌握幼儿游戏中的观察要点,记录与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真正读懂幼儿

一、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该观察什么

1.材料的投放是否恰当。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所用玩具和物品的总称,也称为玩具材料。它是儿童游戏的物质基础,离开了它,游戏难以进行。因此,教师要正确恰当地投放游戏材料。恰当的材料投放对丰富幼儿游戏情节,扩大幼儿的生活经验,促进幼儿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幼儿的兴趣点是什么。兴趣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要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反应,找出兴趣点,确定指导方式与时机。

3.生活经验丰富的程度。俗话说:聪明的孩子会玩。这是因为幼儿的游戏水平与身心发展水平是同步的,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表现,游戏行为则是幼儿发展水平的反映。

4.游戏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教师在幼儿游戏时要仔细观察幼儿遇到了什么困难,用合适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引导,解决困难,促进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

5.出现了什么矛盾。当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行为时发现幼儿间出现矛盾时,要分清是什么矛盾,用合情合理的办法化解幼儿间的矛盾,使得幼儿游戏正常地开展。

二、如何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

1.扫描观察。扫描观察即分时段定人观察。对班里的幼儿平均分配时间,在相同的时间里对每个幼儿轮流进行扫描观察。这一方法适用于全体幼儿游戏的情况,一般在游戏开始或者结束时选用较多。

2.定点观察。定点观察即定点不定人观察。教师可以固定在游戏中的某一地点进行观察,见什么观察什么,只要在此点的幼儿都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适合于了解一个主题或者一个区域幼儿游戏的情况,可以获得一些动态的信息,了解到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材料的情况、幼儿交往情况、游戏情节发展等。

3.追踪观察。追踪观察即定人不定点观察。教师事先确定1~2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活动情况。被观察的幼儿走到哪里,观察者就追随到哪里,固定人而不固定地点。

4.摄像记录观察。用摄像机、数码相机等设备用作幼儿游戏观察的手段。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灵活地选用不同观察方法进行观察,从幼儿的能力发展来看,各年龄班幼儿在游戏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因此,在观察时也要各有重点。

三、如何记录与分析幼儿的游戏活动

1.描写式记录。教师将活动中的一个流程或是一个区域中发生的一些事进行从头至尾的进行描述,并针对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情况进行分析和反思。

2.照片式记录。照片是很好的行动停留、作品保存方式,在游戏活动观察时,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拍摄,然后选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记录分析。教师便可以利用这些直接信息进行分析,分析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能力。

3.表格式记录。表格可以将一些信息进行汇总,通过比较并得出数据结论,从中可以梳理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反馈。

4.对比式记录。对比就是两者或三者之间进行比较,在美术区里可以采用不同幼儿对同一材料主题的操作方式、能力差异、操作结果等进行对比,从中发现问题。

5.追踪式记录。选取其中一名幼儿进行追踪式观察,从他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来反映问题。在区域活动中追踪幼儿个体,可以对她的行为针对性地分析,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6.录像式记录。录像是保存幼儿活动情况的最好方式,可以帮助教师全程观看,便于教师分析反思。

本期主题

我的材料我作主

支 招 三

认识材料,并能智慧地进行开发、投放与调整,真正实现幼儿与材料的有效对话

一、认识材料

1.选择材料:教师要研究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在游戏中,幼儿正是与游戏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成长的。所以,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遵守四个基本要素――材料应便于幼儿操作;便于幼儿开展自主性探索活动;选择的材料要对幼儿具有挑战性;材料的选择应有幼儿的参与。

2.操作材料:启发、鼓励幼儿与材料互动。教师慎重地选择游戏材料后引导幼儿与之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引起幼儿的积极思维活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幼儿积极学习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询问、提供情境、增加材料等手段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在幼儿有需求时可以随时找到教师提供给他的材料和支持,融入技能技巧的传授。

二、投放材料

第一步:调整规则,还幼儿游戏自。教师必须在幼儿所需要的自由与良好习惯养成所需要的限制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创设支持性的活动环境,首先把区域活动的自、主动权、独立权还给幼儿,从调整区域活动规则入手,例如:鼓励幼儿创新玩法,允许区域与区域之间互通;不限定进区人数,允许幼儿经常选择同一区,等等。

第二步:巧制材料,发挥材料最大化价值。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目标,从制作材料入手――注重材料的生态性,整合教育资源;注重材料的情境性,诱绪体验;注重材料的多元性,促多方面发展。

第三步:观察指导,让幼儿与教师的互动中提高材料的有效性。观察是教师指导的前提,是推进调整材料的依据,教师在区域活动时要做好的首要环节就是观察,必须带着足够冷静的态度观察幼儿,客观地了解幼儿,理解幼儿的行为。在观察的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指导策略,方能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三、调整材料

1.材料投放要有挑战性。在学习型区域活动中,过于简单的材料难以激发幼儿的挑战兴趣,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有挑战性的材料,最好的材料就是要让幼儿能“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这样的材料既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能力。

2.材料投放要有整合性。一份好的材料要指向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不管是技能的练习,还是学习品质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善于思考,潜心挖掘材料的多种价值,真正体现学习型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3.材料投放要有层次性。幼儿的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发展水平的幼儿能否都得到锻炼与提高。

4.材料投放要有情感性。一份好的操作材料,既要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也要满足并激励幼儿的心理需求。

本期主题

师幼互动那些事

支 招 四

在游戏中懂得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需要,并采取适当的提问、应答和评价策略,建立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师幼关系

一、良好师幼互动实现的根本――读懂幼儿

1.平等与尊重:还师幼互动行为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师幼互动有两大主体:教师与幼儿。同时,教师与幼儿应共同参与互动活动,而不应该独立出现。只有个体主动的参与并发挥其主体作用,整个师幼互动才有可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2.理解与调整:选择有利于幼儿发展的互动内容。幼儿教师既要看到幼儿的行为,还要理解幼儿行为背后真正的意义,才能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与适当的教育内容,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与发展。

3.鼓励与支持:创造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心理安全环境。良好师幼互动本质是幼儿与教师以彼此信任和尊重的情感为基础形成的活动情境与氛围。

二、师幼互动提问策略

1.抽丝剥茧式。活动中幼儿的问题与思考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很难一下子就达到中心地带。教师要抓住活动中幼儿有价值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馈。

2.曲径通幽式。我们鼓励教师抓住课堂中那些稍纵即逝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重组幼儿的信息,让教学过程沿着另外一条幼儿感兴趣的轨道运行。

3.延伸拓展式。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师幼愉快学习、快乐生活、幸福成长。而师幼、幼幼之间的双向互动必然引发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和情感的共融,进而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推动教学活动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三、师幼互动的评价策略

1.敏感捕捉,察觉幼儿需求信息。教师要察表情、听声音、观行为,只有深了解、细观察、巧点拨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对自如,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适宜的空间与机会。

2.多维互动,实施有效多元评价。一是对话式评价。集体活动中教师针对孩子的不同表现,用一句肯定的语言、一个恰当的提升、一个适宜的追问,可以点燃孩子的求知欲望、滋润孩子干渴的心田、激活孩子内在的潜能。二是激励式评价。激励式评价是推动幼儿不断前进的一种有效动力,能帮助幼儿获得安全感,获得情感的补偿,获得自信的力量,获得取胜的勇气。

本期主题

让介入多一点艺术

支 招 五

了解幼儿游戏中的问题,把握介入时机,合理介入

一、教师如何适时介入幼儿游戏

1.确定恰当的介入时机

按照游戏进行的过程,确定恰当的介入时机。一般贯穿游戏始终:游戏开始阶段、游戏高潮阶段、游戏结束阶段,教师帮助幼儿协调矛盾,解决问题;引导幼儿展开想象,构思游戏玩法。帮助幼儿转换游戏内容,使幼儿朝着积极的发展方向进行游戏。

按照幼儿所进行游戏的熟悉程度,确定恰当的介入时机。一般费分为游戏初期、游戏成熟期和游戏疲乏期,教师的介入主要是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对幼儿游戏行为的鼓励和肯定以及帮助幼儿转换游戏或更换游戏材料。

2.选择合理的介入方式

直接介入。直接介入是指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不以游戏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到游戏中,而是以教师的身份,给幼儿的游戏行为以建议、引导、说明、鼓励,其主要是通过语言和材料的提供来进行。

间接介入。间接介入是指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以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给幼儿的游戏行为以影响或干预。这种介入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感知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支持。

3.把握介入的节奏

教师选择了恰当的介入时机和介入方式并不代表着就可以率性而为,教师需要在指导过程中随时关注幼儿行为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指导节奏。当教师的指导幼儿不予接受时,教师则应及时退出,以寻求更佳的介入时机或介入方法。总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要以不干扰幼儿的游戏为前提。

二、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支持性策略

1.强化主体发展 , 彰显游戏精神。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应秉持“强化主体发展,彰显游戏精神”的原则。教师的介入是要为幼儿游戏创设更自由和谐的氛围,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教师要通过介入游戏,支持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游戏。

2.仔细观察、梳理 , 寻找最佳契机。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应仔细观察、梳理,寻找最佳契机。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变化多端,教师要认真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有效介入。

3.融合多种形式 , 发挥互补。优势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应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只有灵活选用不同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使幼儿获得游戏体验,实现游戏目的。

本期主题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

幼儿游戏指导者

支 招 六

掌握科学的游戏指导思想和策略,解决幼儿游戏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

一、指导要求:童心+童眼+童趣

1.童心玩游戏,释放幼儿天性。游戏是自主的,不是披着游戏的外套在教师安排和控制下的另一种形式的小组学习。教师要以童心去看游戏的价值:游戏不是我们安排下的延伸教学活动,也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假游戏,而是一种好玩、自由、快乐的活动。

2.童眼看游戏,释放儿童心智。教育家杜威认为,游戏态度比游戏本身更重要。游戏态度是一种心智的态度,是一种自由的态度。教师用童眼看游戏,可以很好地释放幼儿的心智活动。

3.童趣引游戏,释放儿童创意。教师在游戏中的身份,是引导者和幼儿玩伴的双重身份。在游戏中,教师应与幼儿一起用童心去进行游戏,并且用童趣去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发现他们新的需要并投放相应的材料,去挖掘幼儿的无限创意,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二、指导策略:材料+语言

1.以材料为媒介的观察指导。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幼儿通过对玩具、物品的摆弄和操作,其语言、情感、想象等能力得到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幼儿可自主地选择各种材料、器具和多种形式进行表达和创造。教师应该敏感于幼儿的表现,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对角色游戏材料作出适当的调整与丰富(改变游戏材料,改善游戏秩序;拓宽幼儿视野,拓展游戏情节;加工游戏材料,加深合作意识),使游戏内容更趋丰富,以此满足幼儿当前的兴趣与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2.以语言为媒介的观察指导。教师要提供一个幼儿语言发展的有利条件,让语言在交流中,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在幼儿游戏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不同类型的语言(鼓励式语言:蜻蜓点水、以点盖面;建议式语言:点拨发问、和谐对话;指令性语言:因人施教、设疑解惑),增强游戏指导的效果,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得以发挥,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力的提高。

本期主题

自主游戏活动

评价环节的思与行

支 招 七

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幼儿游戏进行科学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分析与引领作用

一、评价内容丰富化

1.关注学习品质的提升。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2.关注游戏方法的创生。游戏评价环节应更多关注孩子们游戏方法的创生,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创造,玩得更好。

3.关注思维过的呈现。在游戏评价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游戏材料的使用,还要关注使用材料背后儿童的想法。这样的评价会从关注作品本身走向关注幼儿的设计初衷和思维过程,从而促进幼儿良好思维品质的发展。

4.关注良好习惯的养成。游戏是儿童养成行为习惯的很好时机,教师应当关注儿童游戏中的表现,在游戏评价环节进行适当引导,让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等。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1.儿童自己。游戏的主体是幼儿,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自身优势、找寻不足之处,从而正确认识自己。

2.游戏同伴。自主游戏是儿童在与同伴的互动中进行的,儿童除了自我评价以外,还可以评价他人,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

3.师幼共同。在幼儿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与力量

的同时,教师应当像一个幕后英雄,默默地关注着他们,然后进行中肯的评价。

4.幼儿家长。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定时请家长参与到自主游戏活动中,活动结束时可以请家长参与评价。这样既能客观、准确地了解分析幼儿兴趣和能力,又能给予最适宜的配合指导。

5.客人老师。幼儿园不要忽视了同行及客人们的教育资源,可以请客人参与自主游戏活动评价,这样不仅能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还能多角度地听取他人的建议,这种随机的评价可以弥补教师在自主游戏评价中的“盲区”。

三、评价方式人本化

1.变教师主观评价为幼儿自主评价。人本化的评价方式是由幼儿自主选择评价内容及评价人。这种由幼儿自己确定评价人和评价内容的方式,打破了原来单一、平静、固定的评价方式,形成了变被动为主动的评价局面,评价效果会更好,更有助于孩子们认识自我。

2.变集体评价为个体评价。游戏重视的是每个儿童原有水平上的进步,不局限于狭隘目标的即时达成。因此,自主游戏评价应当追求弹性发展取向,强调发展的不同层次和水平。变笼统的集体评价为指向个体的具体评价。

3.变负向评价为正向评价。教师要将持续性的观察焦点集中在孩子的能力上,而不是缺陷上,关注孩子会做的事以及他所做的事情,而不是孩子不会做的事。

4.变说指导意见为说感受。在游戏评价时,教师要转变评价方式,从说指导意见转向说自我感受,以“我”字开头,表达教师对这件事情的感受,孩子们会体会到教师的感受,从而感同身受,约束自己的行为。

上一篇: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实施的策略 下一篇:克拉玛依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途径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