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连乘” 不一样的“精彩”

时间:2022-08-25 04:56:46

2011年3月,笔者接到通知要在“浙派名师暨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中上一节数学课。能在这样的大型活动中得到历练,笔者在高兴之余,又有一丝担心。因为上课的具体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用连乘解决问题”,这一内容笔者曾在2007年学校50周年校庆时上过。如果现在采用原先的设计再上一遍,肯定没有新意;重新进行设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何将同样的内容,上出不一样的精彩?笔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思考和磨课。

2007年版课堂再现

(一)导入

今年我们学校有一件大喜事——50周年校庆。有一位校友为校庆送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教师示新校服图片及仓库摆放图片)

(二)展开

1.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1)观察提取信息:每箱有200套校服,每层有5箱,放了4层。

(2)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方法。

方法一:5×4×200=4000(套),总箱数×每箱套数=总套数。

方法二:200×5×4=4000(套),每层的套数×层数=总套数。

方法三:200×4×5=4000(套),每列的套数×列数=总套数。

(设计意图:选取校服问题作为研究例题,主要原因为:第一,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校服共有几套,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箱子的摆放图非常直观地再现了每行、每列、每箱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清晰解释连乘算式每一步的意义。第三,这个例题的三种解决方法都具有实际意义。)

(3)小结归纳:4000套校服到底够不够?出示学校总人数为3989人,3989

2.尝试练习

(1)教材第10页例1:跑道每圈400米,她一个星期(7天)跑了多少米?

(2)交流方法。

方法一:400×2×7=5600(米)。

方法二:2×7×400=5600(米)。

方法三:400×7×2=5600(米),如果这个小朋友每天跑400米,7天跑的就是2800米,但是她实际每天是跑2圈,所以再乘2。

(设计意图:选取跑步问题作为练习题,一方面是因为它源于教材,是一道基本练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容易理解题目表述的意思。)

3.小结并揭题

4.独立练习:教材第102页第4、5题

(三)拓展提高

1.出示问题,获取信息

解释规格:12×2板

2.学生解答并交流

(设计意图:类似这样的吃药问题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它充分体现了“连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本题的解答过程中,经常会看到两种思路。思路一:12×2=24(颗),6×2×3=36(颗),2436,够。第一种思路中学生没有看清题目条件,导致出错。看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培养学生根据问题选取信息的能力,而此题的设计就体现了这一点。)

2007年上完课后,感觉课堂还是比较顺利的,但课后几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也一直纠缠着笔者。如:数量关系到底要不要总结?算法多样化需不需要优化?连乘模式系统建构后要不要适时解构?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让笔者对这节课重新进行了一次思考。现在再上这节课,例题的情境也一定得改,当时结合学校校庆实际设计的校服问题已时过境迁。那么多问题凑在一起,让笔者不免有点担忧起来,这课究竟该怎么上啊?

行动——“异构”再现思考

思考之一:关于目标定位——注重问题解决

1.学生认知基础分析

“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用乘加(减)等两步计算知识解决问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初步接触连乘计算式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获得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初步掌握了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方法。基于上述分析,本课的重点定位于运用连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策略的多样性,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享受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

2.学生学习难点分析

对学生而言,正确计算连乘式题不存在问题,但根据题意正确分析、理解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并清晰地表达数量关系,学会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是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难点。因此,教师的教学应帮助学生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从问题出发、合理选取信息、多角度思考、对算式每一步进行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等,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作为本课争议点之一的“假设”思想,笔者认为在三年级出现并不合适,教师还是应该引导学生结合题意分析算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量关系。

思考之二:关于材料组织——体现数形结合

1.人教版例题分析

人教版教材例题的材料是“广播操表演”,这一问题能较好地体现连乘问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及思考策略,但由于“表演人数较多”的原因,使得用形象的图解法来分析每种解题思路变得有困难,其实这一问题的解决策略除了用“一个方阵的人数×方阵数”外,其余两个策略学生很难想到。考虑到以上原因,笔者将例题的素材进行了改编。

2.改编后的例题分析

改编后的例题素材为“礼品盒的摆放”, 如下图所示。选择这一材料作为例题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它能较好地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沟通解决问题、计算教学与空间图形三者的关系,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过程应从形象感知逐步过渡到抽象概括,因此对例题进行研究时,有必要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象地理解数量关系,然后由易到难逐步提升。第三,“礼品盒的摆放”问题共有三种解决策略,这三种策略学生都易发现、易理解,能较好地体现本课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上一篇:开往明天的方舟 下一篇:让音乐帮你吃掉“鸭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