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地整地的作用及方法

时间:2022-08-25 04:11:16

造林地整地的作用及方法

摘要 阐述了造林整地的特点,论述了造林整地的主要作用,介绍了造林地的清理与整理方法以及整地时间,以供参考。

关键词 造林地;特点;整地作用;整地方法

中图分类号 S72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133-02

造林整地既是人工育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植树前林地环境改善的重要工序,林地清理与土壤翻耕是造林整地的2个重要组成部分。应适时、正确、高效地进行整地,以提高造林成活率,最终实现更好的生态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 造林整地的特点

与苗圃整地、农业整地相比,造林整地具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其又具备自身的特殊性。一是造林整地条件差、种类多,由于造林整地对象多为未经耕作的自然林地,将为整地带来诸多困难,也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二是整体条件复杂,自然环境恶劣,很多情况下存在交通不便等问题,导致只能进行局部整地,很难进行全面整地;三是整地周期长,由于人工林面积广阔,且林木高大、根系发达,不可能对所有林地每年进行1次整地,通常在整个世代中只能进行1次。因此,其造林整地周期很长,要想得到较好的整地效果,便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整地计划[1]。

2 造林整地的主要作用

2.1 改善立地条件

首先是对林地周围的小气候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整地通常会将林木下面生长的灌木、杂草等局部或全部清除,这样阳光便可直接照射在地面,不仅降低了光线反射率,还加强了空气流通,进而使得周围地表温度升高、相对湿度降低,更加利于林木生长。此外,整地可使土壤的孔隙度增大、容重减少,增强了土壤的渗透性、含水能力,进一步协调了水分与空气的比例,因水的比热小于空气,这样以来使得周围的环境更加适应温差的变化,更加利于春季土壤提早解冻,为苗木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其次是土壤水分调解。待造林整地后,地表杂草等得以清除,使降水直接降至地表,水分充分深入土壤当中,降低了蒸发重返大气的比例,增加了土壤水分的来源,水分更多地被林木根系所吸收,大大降低了土壤水分的消耗。此外,整地将土壤变得更加疏松,雨水的渗透性更强,土壤的保蓄能力也更强。再次是增加土壤养分。整地之前,林木中的灌木、杂草对于林木来说无疑存在争抢土壤中养分的情况,通过造林整地,不仅清除了灌木、杂草等直接对养分的消耗,也改变了周围水分、温度以及空气条件,更加利于林木对养分的充分吸收。此外,被清理的杂草残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成分,补充了土壤中的养分。最后是空气环境的调节。造林整地后,不仅加强了林地空气对流,也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从而加快了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使得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能够及时排出。

2.2 保持水土

造林整地在水土保持方面十分有效,常常被用作坡面治理的一项工程措施,其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水土保持。首先,通过整地,坡面蓄水洼地分布较为均匀,避免水分过于集中;其次,通过整地,林地表面出现无数个反坡、小平地或下洼地,改变了原有的地表径流方式,防止水土过快流失;最后,整地改变了土壤通透性,水分下渗到土壤深处,更好地保持了水分。

2.3 便于造林施工

造林整地情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期造林的顺利与否。整地认真、细致可为造林减少很多障碍,也便于后期栽培管理,更缩短了造林施工的工期。反之,如果整地质量差,容易给后期造林带来诸多困难,如容易出现窝根等问题,严重影响后期林木的正常生长。

2.4 提高造林成活率

经过细致的造林整地,立地条件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无论是水分、养分还是空气流通方面条件都很好,这样以来,苗木栽植后能够很快生出新根,成活率将大大提升。一方面,经过整地后,林木初长前几年,周围环境气候良好,使得春季树液流动、发芽、展叶等物候期提早,秋季叶变色、叶脱落等物候期推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生长周期,加速了植株生长。另一方面,经过整地后,土层中灌木、杂草以及石块等杂物被清理出去,为苗木根系发展除去了诸多阻碍,能够迅速地扎根土壤深处,为根系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越是立地条件差的地方,越是应当进行细致整地,其收效也更为显著。

3 造林地清理

造林地的清理是指在深耕土壤前对地表灌木、杂草等进行清理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改良林地的卫生情况、改善立地条件,为后续整地造林打下良好基础。

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是造林地的主要清理方式,通常随造林地的植被类型和覆盖度、整地方式、清理方法及造林经费的不同分别选择。如:山地造林,一般的灌木坡,植被高度不大,覆盖度比较小,可进行带状清理。

造林地的清理方法很多,主要包括如下几种:一是割除清理。该方法是采用砍刀、镰刀或割灌机等设备对造林地表的灌木、杂草进行清除。这种方法多适合灌木、杂草生长较多、幼龄杂木林等地。二是堆积清理。对于杂木高大、灌草茂密的造林地,或采伐剩余物多的伐^,可以采用堆积清理的方法,即把砍伐的植被或枝丫、梢头等每隔一定距离集中成堆、成带,让其自然分解腐朽。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省工,便于造林更新施工,有利于保持水土,但堆积物也是病虫害发生的基地,对新造幼林成活、生长不利。燃料不缺乏的地区比较适用此法。三是化学清理。就是利用化学药剂清除造林地植被的一种方法。优点是清理效果显著,省工省力,不会造成水土流失,但有的药剂可能污染环境。药剂种类比较多,如除草醚、扑草净等。这种方法清理植被,一般需根据植物的特性、生长发育状况、气候条件选用不同种类的药剂,掌握使用剂量和喷洒时间很重要[3]。

4 整地方法

4.1 全面整地

全面整地是翻耕造林地的全部土壤,翻耕深度30 cm左右。这样能较彻底消灭杂草、灌木,对提高土壤水分、肥力的作用较大,对幼树成活和生长都有好处,同时便于机械作业。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平原和坡度

4.2 水平条整地

水平条整地是沿着等高线修成台阶式的条面。它适用于山地造林,有利于蓄水保土,改善造林条件,对幼树成活和生长有利,是山地造林较好的整地方法。它的深、长、宽等具体规格,因造林地的条件和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的基本要求是深度适宜、外埂牢固、条面水平、土壤疏松、宽度合适、距离适当等。

水平条的深度是各项技术指标中最重要的一项,因为许多树木的大部分根系都分布在40 cm的土壤中,所以翻地深度为40 cm,立地条件差的也不能小于35 cm,因为翻地后,经过雨水渗透,土壤可能下沉3~5 cm,而幼苗根系的长度一般为20~25 cm,如果翻地深度再缩小,栽苗就容易发生窝根现象。翻地深度是指山坡下沿,同时要求水平条的各个角落都要达到这个深度,不能呈锅底形。

为保证水平条多蓄水、减少水土流失,要在水平条的外沿修筑一个牢固坚实的外埂,宽20 cm左右,高10 cm左右,可利用整地时捡出来的碎石、草根和心土堆积而成,随修埂随踩实,达到人在上面走动不倒塌的牢固程度。水平条宽50 cm就可以,条里面的土壤要疏松,整地时随时捡出草根、石块;如果山地土薄、石头多,需要从周围就近换土,确保苗木成活和生长。

目前,延庆区虽然基本消灭荒山,但在实施火烧迹地造林、林分抚育补植、灌木林改造等工程时,还有可用之处。

4.3 块状整地

块状整地是小块状翻耕造林地,它多呈圆形或方形,每坑栽植1株树,在山地、荒滩、耕地都可以采用。延庆区的荒山基本消灭,但在山地的补植补造或其他与造林有关的工程中还能少量使用。

块状整地主要在延庆区的荒滩造林、耕地造林中广泛使用。一是荒滩整地。荒滩地带通常立地条件很差,干旱少雨、土壤贫瘠、养分不足等问题非常普遍。因乔木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很多荒滩地带无法提供乔木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因此,在造林品种选择方面,应当尽量多栽灌木,乔灌团块混交;同时,由于近些年在平原地区造林的苗木规格普遍较大,阔叶苗木胸径平均达到6 cm以上,针叶高度2 m以上,在整地时不能密度过大,通常情况下,乔木种植密度以600株/hm2左右为宜,为灌草提供更多的生长空间,以实现更好的防风护沙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优先保留荒滩原有灌木,并配合栽植品种优良的其他灌木品种。荒滩整地布点一般采用“品”字形结构,并采取大穴整地方式,通常情况下,坑穴规格通常是1.0 m×1.0 m×0.8 m,行间距和株间距均为4 m。对于根系较大的苗木来说,也可以适当增大坑穴规格,对于栽植灌木时,便可适当缩小坑穴尺寸。为了便于后期栽植、浇水,应当适当留出人行道,并可将土壤3 cm以下的细沙石统一放在行间的一侧,将3 cm以上的石块放在株间或周围低洼不平处;在挖坑时应当确保口底一致,不要出现锅底坑。坑验收合格后,如果坑底、四壁由土、细沙、细石子及少量大石块混合组成,能够保证浇水不渗漏且比较坚固不塌方,可以直接回填土20~30 cm,四壁不坚固则应满坑回土防止塌方;如果坑底、四周由石子和大石块组成,不能保持水分,需要先铺薄膜,再满坑回填土,防止塌方以及风吹薄膜。

不同的立地条件,应当选用不同的整地规格,以便实现更好的造林效果。对于石多、土微、沙少的荒滩卵石滩地带,可适当增大坑穴规格,以1.2 m×1.2 m×1.0 m较为合适,多客土,以便提供根系生长所需的营养空间。坑穴规格与所栽植的树木根系大小有一定的关系,通常树坑深度比土坨高度增加40~50 cm,坑直径应大于苗根直径20~30 cm。对于新疆杨等不截干阔叶大苗来说,为了防止苗木被风刮倒,树坑深度应比土坨高度增加60~70 cm。二是耕地整地。平原耕地土层厚,土壤相对疏松,交通比较便利,造林密度可以大一些,一般栽植750~900株/hm2,以圃代林,周围有死苗、病苗时,可就地取材,避免费工、费时。整地规格和技术要求同荒滩整地相近。但整地工具方面,大块耕地基本使用机械,速度快、省时、省费用。

5 整地时间

为了充分利用外界有利环境,应当选择适宜的季节进行整地,以规避一些不良因素。选择科学合理的整地季节,不仅能够提升整地的整体质量、节约整地的成本开支,还能够提高整地的工作效率,具备重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5.1 提前整地

提前整地具备诸多优势。首先,对土壤水分带来改善效果。在干旱地区可以有效蓄水保墒,充分利用降水,提升造林成活率。其次,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增加,利于植物茎、叶、根系的分解,特别是经过雨水多、湿度大、温度高的夏季,植物残体的分解速度更快、更彻底。最后,便于从容地安排造林生产,到了造林季节不需要临时突击整地,可以不误时机地完成造林任务。在延庆区一般在造林前3~6个月进行整地,适用于山地和荒滩造林[4]。

5.2 随整随造

这种方法由于整地的有利作用尚未发挥出来,故在一般情况下不常使用,但在土壤深厚肥沃的熟耕地造林,又能及时浇水,随整随造也能收到良好效果,如延庆区的平原造林工程。

6 结语

综上所述,整地是造林工程中的重要工序之一,只要能够根据造林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整地方法,确定合适的整地季节,把握整地质量,再与造林的其他环节完美衔接,就一定能够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造林任务,并能获得良好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7 参考文献

[1] 张立凯.造林地整地的特点、作用及技术要点[J].安徽r学通报,2012,18(8):107.

[2] 薛灵芝,张建功.造林地提前整地的作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5,28(增刊1):42.

[3] 贾兴梅,韦立军.造林地整地的方法及技术[J].科学与财富,2013(2):14.

[4] 张小英.北京龙庆峡荒滩固沙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上一篇:江西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下一篇:牡丹与芍药远缘杂交育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