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技术在与学生话谈工作中的运用

时间:2022-08-25 02:14:07

心理干预技术在与学生话谈工作中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封闭的、传统的德育方法在当今社会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谈话作为德育的重要方法,运用最为经常和广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都感到,在谈话时教师讲道理、摆事实、树典型,学生则缄默不语,低头似在思过;有的口头上认同,行动上仍屡犯错误,有的不但听不进教师的教诲,反而产生反感、对抗情绪。可见,谈话法在效果、工作层面的深入等方面有待改进。为此,在教育实践中我引进心理干预技术,对谈话法加以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学校中,心理干预指干预者(教师)运用有关技术来帮助和影响当事人(学生),促使其发生所期望的变化。

在谈话中运用心理干预技术,必须建立良好的干预关系(师生关系),干预双方彼此具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即双方互相尊重、信赖和喜欢。尊重、真诚、同感是影响良好干预关系三大主要因素,同感尤为关键。

1.尊重学生

尊重指教师将学生当作一个具有内在价值和潜能的独特个体来接纳和认同。这种接纳和认同是非评估性的、非批判性的和毫无保留的。教师能自然接纳那些有明显长处的学生,而接纳那些有多种消极面和缺点的“差生”、“捣蛋鬼”则感到困难。但作为教师——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持积极的人性观和发展观,相信学生有改变和成长的愿望和动力,并非“无可救药”。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就有价值、尊严、人格、情感,就有被尊重的权利。教师要从“人”的高度,全面接纳学生,而不能只盯住他的那些“劣迹”,忽略其闪光之处。要从平时惯于归类分档、“贴标签”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摘掉“有色眼镜”,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教师的尊重能使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问题,重新审视和发掘自身的优势和潜藏的资源,有利于提高其自信心,也为他改变自己创造了条件。

2.真诚对待学生

真诚指教师应坦诚面对学生,开诚布公地、直接了当地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态度和意见。更确切地说,真诚是指教师以“真正的自我”而非角色所要求的“我”出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相当轻松自由地投入到干预中,而不是例行公事或刻意伪装自己去控制学生。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坚信,干预者越真诚,对当事人的帮助就越大。第一,真诚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教师的真诚,直接传递了他对学生的信任和友善,这使学生切实感到被接纳、被爱护,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从而为双方营造了一个安全和谐的放松交谈的氛围。第二,教师的真诚为学生提供了示范。学生由此受到鼓励,真实坦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述说事件的经过,减少了交谈中的模糊和错误信息。第三,真诚有助于教师积极投身于谈话。教师以自信和自我接纳的态度,以开放、灵活、机智的方式交谈,不必花心思和精力来掩饰真实的“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干预,从而使谈话更深入。

真诚在传递过程中,要注意:

2.1 真诚并非“实话实说”和“有感尽发”

虽然真诚要求强调表里如一、声心一致,坦诚地与学生分享自己有关的经历和感受,但并不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更不能借此自我渲泄,应因人、适时、适度合理,必须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改变。

2.2 真诚的态度远比技术技巧重要

真诚本质上是教师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它建立在对人尊重、信任、关心、充满期望的基础上,也建立在教师对自己的自信和自我接纳上。它是运用技术技巧的前提和基础。“人之相交,贵乎交心”,教师的真诚能换来学生敞开的心扉,将自己的体验、经历、观念如实反映。

3.同感——理解学生

教师谈话效果不理想,关键在于教师过多地从主观角度看问题,按自己设想的教育程序去实施,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道理讲了一套又一套,教诲说了一遍又一遍,可给学生的感受却是教师只是在凭着自己的想法训话,根本不理解自己,这样又怎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并付诸行动呢?

在心理干预中,同感指设身处地地,像体验自己精神世界那样体验他人精神世界的态度和能力,其核心是理解。同感的态度,指干预者愿意抛弃自身的价值和经验参照体系,站在对方的立场,深入对方的内心,以对方的眼睛来观察,以对方的心灵去感受,以对方的观点来思考。同感的能力,指干预者深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把握其体验、经历、行为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有关技巧,将自身准确的理解传递给对方的能力。

在谈话时,教师应采用换位法,去除本人的偏见和主观臆断,从学生的角度着想。双方客观地反省,有利于建立信任、沟通与交心,有些问题甚至立即迎刃而解。谈话中,教师要注意倾听与关注。倾听不仅要理解学生言语传达的字面之意和言外之音,还要关注当事人的非言语信息,两者结合,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教师只有做到忧学生所忧,乐学生所乐,想学生所想,才能真正把握学生的心思,洞察其内心世界。理解学生了才能有共同语言,才能进行心理交流,进而将准确的理解传递给学生,从而解决问题。

在尊重、真诚、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了良好的干预关系,师生谈话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真正达到深入高效。“亲其师则信其道”,由于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学生信任教师,亲近教师,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

上一篇:优化园本教研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下一篇:用爱心去换取学生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