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戏曲资源开发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时间:2022-08-25 12:46:58

基于地方戏曲资源开发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摘 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人民文化权的需要,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主要途径。桂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地方戏曲文化资源,应通过挖掘、整合地方戏曲文化特色资源,通过旅游开发、构筑特色文化社区等方式,加快桂林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进程,促进桂林乃至广西地区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趋完善。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地方戏曲;社区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015-02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按汤林森的说法就是,文化标示着人类的基本结构性之存在方式,即人是一种文化意义的存在物和行动者,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其实质是保障人的文化权的实现。

统观人类发展史,其实质是文化发展史。人类在对象性活动中生成文化,以文化为基本存在方式,人就在文化之中,用文化之网来证明自身,“文化是一个有价值的结构,也是一个穿越了社会行为的重力场、属于价值的感觉结构”[1],文化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因。

公共文化是物质性文化和精神性文化的统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的包括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以及制度的总和,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文化权需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当下,公共文化建设问题已经被置于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后在十七大报告中“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被赋予深刻政治内涵和实践内涵。在2011年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重大文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掀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及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新高潮。

二、桂林地方戏曲资源的内涵与特色

作为著名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桂林历史文化资源深厚,其地方戏曲形式丰富,有桂剧、彩调、文场等多种形式。

(一)桂剧,也称“桂班戏”。桂剧的起源,从《旧唐书》和《岭外代答》中的“傀儡戏”“桂林傩”开始,由湖南祁剧、昆曲、汉剧等剧种演变而来。桂剧的传统剧目大多与昆曲、汉剧、祁剧等剧目相同。《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中记载:“明末清初,昆山、弋阳等腔即流行于桂林一带,清乾隆、嘉庆之际,徽班兴起,亦有经湖南而传入广西的。有人便认为桂剧是集几种不同声腔的班子相互吸收,并经过地方化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2]桂剧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桂剧的唱腔融合了汉剧、昆曲、祁剧等表演形式和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板式结构丰富;第二,舞台表演语言丰富,以柔显刚,生活气息浓郁,表演者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将剧中人物和思想进行完美展现;第三,桂剧的脸谱色彩表现强烈,通过红、白、黑三色,展现了戏曲表演中的生旦净丑。

(二)彩调,又称“彩灯”“调子”等,属于灯戏系统。彩调最早来源于广西地区的民间歌舞“对子调”,通过男女对唱对舞,表达相互爱慕之情。清中期以后,随着湖南江西花鼓戏和采茶戏的传入,“对子调”的形式受到了影响,形成了演唱表演形式丰富的地方戏曲形式。彩调唱腔以腔类、板类、调类为主,唱腔表现丰富,表演者服装色彩鲜艳,通过扇子、手巾等标志性道具,以丰富的舞蹈和戏曲技法展现故事情节。彩调往往歌舞并重,具有浓郁而独特的民间生活气息,以反映地方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现实为主,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展现了广西北部地区的百姓生活。

(三)文场,以清唱的方式为主,是广西桂林和柳州等桂北地区流行的地方戏曲形式之一。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文场流行于桂柳一带,“道光年间,桂林就已有盲艺人专习文场,以此作为谋生手段”[3]。文场以文词优美、曲调高雅而著称,通过表演者“立唱”“走唱”“坐唱”等形式,以丰富的唱腔曲牌形式、工整押韵的唱词句式,展现桂北地区的地方语言特色,深受百姓欢迎。

三、融地方戏曲资源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策略

具有丰富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桂林,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强调传统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创造,使之在新时期更加满足人的文化需要。

(一)深入挖掘戏曲文化资源,让戏曲走进社区,形成城市文化的名片

社区文化指的是在共同的生活区域中,社会群体在物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行社会性精神文化活动的表现,是社区居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总和,聚合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构筑特色文化社区,首先要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文化品牌。

桂林的地方戏曲形式,无论是桂剧还是彩调、文场,都以内容贴近百姓、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而受到百姓的欢迎。但近些年来由于体制的束缚、创作人才的流失和短缺等困难,引起专业剧团的锐减,表演和创作人才十分短缺。文化建设是地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体现在自然风貌、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方面,桂林丰富的文化资源构筑了一个城市的人文特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特色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源建设中的重要因素,也是反映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桂剧、彩调和文场的经典引进社区,是十分必要的。如同桂林的山水资源一样,要让桂林的戏曲也成为一张特色名片,以“活态”的方式展现地方的文化特色。

(二)发挥群众性文化团体的作用,激发社区群众对地方戏曲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在哲学意义上,人无论作为何种民族的、宗教的和政治文化的规定,生产是其最本质的目的,人通过生产使得人本身得以生成为全面性的、主体性的人,在这一过程中,人在运用自身的对象性活动或感性活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这种生产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相异化的普遍性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社会文化的生成主体乃是社会群众,正是在社会群众的相互结成关系的生产性实践中,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如此,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方式促使人们意识到这一点,自然由内心生发参与的积极性、自觉性,并且通过这一实践参与和投入,进一步认识到文化活动的内在本质和人的本性需要,从而生成对对象的渴望和欲求,再次投入文化活动当中。

从社区群众的需求出发,充分利用群众文化团体的力量,能够有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群众性文化活动是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形式,是文化创新发展的丰厚沃土。近年来,桂林市坚持实施“文化立市”发展战略,创办了“百姓大舞台”“百姓文化大讲坛”等一系列文化精品工程,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也为地方文化的展现以及社区群众才能的展示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除了政府牵头开展各项文化精品工程之外,发挥群众性文化团体的作用,对于提高社区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有着重要作用。群众文化团体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这与桂林地方戏曲创作的出发点一致。因此,通过群众文化团体和社区的力量,能够激发地方戏曲的创作和传播。如桂林鲁家村从2013年开始,推出“桃花湾周末戏台”,每逢周末在社区中心舞台进行彩调展演活动,展现了传统以及最新创作的彩调、文场、桂剧、渔鼓等作品,不仅邀请了桂林市内的专业彩调剧团前来表演,还吸引了许多彩调爱好者及“老戏迷”们前来观看和切磋,促进了地方戏曲的传播和青年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

(三)完善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加强社区文化活动的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文化惠民工程,这些文化惠民工程为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手段将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共享。目前,桂林市已经建成广西地方戏剧资源库、抗战文化专题资源库、石刻数据库等地方特色精品资源库。

社区文化骨干是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的主力,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以及文体特长的骨干队伍:第一,培养社区文化带头人,是工作的中心。在日常的社区活动中,相关部门应在工作中发现和培养文化骨干,定期举办社区文化讲习班和文化技能培训班,培养社区文化骨干;第二,联系相关专业文体单位的文艺、体育人才投身社区文化建设,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组织和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各项群众性文化、体育和教育科普活动;第三,充分利用本地媒体,报道和宣传本地文化名人。如利用桂林电视台的《身边》和《板路》等地方特色节目,展现桂林的地方戏曲和地域文化特色,开设专题报道,采取中央地市台“走基层”形式,走向社区,报道社区文化活动和文化名人,培养和打造本地的戏曲明星,推动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同时,利用媒体的力量,通过展示地方戏曲及其他文化的精髓,对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抢救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面临消亡的艺术种类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将有力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英]英格利斯.文化[M].韩启群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9.

[2]《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5.67.

[3]何红玉,苏兆斌,张梅编.音韵――广西文场音乐集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作者简介:

韦晓娟(1978-),女,壮族,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理论研究;

张洪春(1975-),桂林理工大学思政所,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理论。

上一篇:从个人本戏看程砚秋的戏剧观 下一篇:从豫剧与黄梅戏的比较看地方戏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