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江西善感的灵魂

时间:2022-08-25 12:36:51

从虚无中升腾,经历过荒诞洗礼。

――许纪霖

散文是最贴近灵魂的写作,相对其他文体,在散文中你可以更直接地看到作者心灵的欢欣、迷茫、愤怒、忧愁。江西这片红土地,不仅有务实的地域因子,也散落着无数深沉、善感的灵魂,正是这些或细腻或雄浑的心灵诉说,制造了“江西散文”在全国散文领域内的浩大声势。

青年文论家李贤平诗人出身,自然对美好的灵魂格外多情,为了纪念和收藏这些曾经的歌唱,他以一己之力,以理想主义者的热情,孜孜寻觅,继主编《诗江西》后,主编《江西现当代散文选评》,皇皇五卷本,囊括江西散文百年佳作,更邀请各省名家为每篇入选散文点评,是相当浩大的工程,其中的繁琐艰辛不言自明。

翻看《选评》,像看一部老电影,黑白的色调,颗粒粗糙的胶片,过去的时光缓缓苏醒,逐格放映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生人救亡图存的热血,四五十年代生人建设新天地的豪迈,六七十年代生人价值观崩溃、理想幻灭的迷惘,七八十年代生人寻找精神家园的执着……收藏了一段段历史的侧写,也收藏了一代代人心灵的跋涉。

《谛听天国的神秘声音》就是一例。作者摩罗。读这篇散文,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曾经全身心陷溺于十九世纪人文主义精神资源中的个体,在更深入了解人性后那种无所归依的深刻痛苦。

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本主义精神曾经极大地鼓舞了作者,支撑了作者,他相信人本质上是光明的、向善的,世界会好的。

但是年岁愈长,历事愈多,他也越来越发现人性的黑暗,固不可彻。人本质上是复杂的。人很难――或许永远不能――借助道德和理性导引自己渡过欲望之河,达于彼岸世界。

他不得不放下曾经的支撑(精神世界的崩塌也像《盗梦空间》中梦境的崩塌一样惊心动魄吧),试图借助宗教重抱对人类的信心。但是我们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对于宗教是多么隔膜!作者耗尽全部心力,也只能“从他们模糊的背影里感受希望之光”。

作者的虚弱感真诚而宝贵。这也是那个独特的年代――八十年代――给一代人带来的共有的挣扎。相比而言,很多“官样散文”里从不触及这样的灵魂探求和灵魂自救,他们的灵魂全部预装好了程序,自动运行。

作者为自己寻找到的新的支撑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应该永远保持最大的善意,保持最真诚的祝福和祈祷,但永远不要抱有什么指望。……即使对于自己,我们也很难有多少期待和信赖。人性如此,历史和现实如此,我们作为人性的承载者,作为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的创造物和体现者,怕是也难于超越诸般缺陷和罪孽吧。……意识到自身境遇的荒谬和精神的局限,……以更强大的心力去担负起我们对于世界和对于自身的责任。在每一个最关键的时刻从麻木与疯狂的临界点上奋身腾跃、毅然返回,这就是我没有对自己完全绝望的惟一理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对自己的要求,不放弃自己爱的责任,这就是我对人类依然保持某种程度的敬重和希望的惟一理由。”

应该说作者历尽精神苦旅终于找到的这个新支撑是智慧而深刻的。而《江西现当代散文选评》给人的享受和启迪绝不只这一篇。

上一篇:浅析泼釉窑变技法在陶瓷山水画中的应用 下一篇:让牡丹的美丽永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