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传媒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时间:2022-08-25 12:36:01

论我国传媒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节目主持人的作用越来越举足轻重。主持人以其特有的方式与受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互动,进而对受众施加个人影响,大大加强了说服效果。

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性质的媒体,对主持人有着不尽相同的要求。那么,在今天主持人的定位应当是什么?我国主持人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需要我们运用社会系统的宏观眼光,将传媒看作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来进行考察,从而得出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和文化要求的主持人形象具体定位。

节目主持人是连接大众传媒和一般受众的桥梁。传播学认为,利用大众传播的普遍渗透、广泛知晓与人际传播的循循善诱、深入人心,可以提高传播效果。主持人正是处于这一位置的媒介人物。同时,主持人以个性面貌出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容易与受众产生虚拟的双向交流,从而让受众处于积极和兴奋的状态,促使受众作出反馈,形成双向交流与互动,这正是传播效果的理想状态。

在当代中国媒介,电子传媒主持人有着许多基本特征。

民主制度下的公众人物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民主则意味着信息的共享。公众人物概念是从公共信息应当公开这一原则派生出来的,是现代民主制度的产物。公众人物应该在公共事务中维护公共利益。作为意见领袖的主持人是公众人物,享有着比一般公众多得多的公共资源。因此,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理当成为公众知情权、公民和媒体的批评监督权所直接涉及的对象,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和先进形象的表率;同时,作为公众人物的主持人更应当利用自身的意见领袖地位,主动向作为社会成员的受众宣扬民主,营造民主氛围,从而发展民主制度。

首先,主持人应当尊重和满足法律所赋予的作为社会公民的受众的各种权利。作为公众人物的主持人,身上承载着公共利益或公众兴趣,应当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加强社会监督。同时,主持人从事的是大众传播,更应当利用媒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传播权、知晓权和传媒接近权。

其次,主持人应致力建立健全民主制度。民主制度需要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和不断完善发展。公众人物是社会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社会高端人士,是社会舆论聚集的焦点,其行为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所以,作为公众人物的主持人应当利用媒介赋予的意见领袖身份,不仅模范遵守民主原则,更要创造信息共享的空间,让群众享有更加广泛的民利和言论自由,营造民主氛围,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最后,主持人要培养民主意识。民主不是哪个人给的,而应该是制度赋予的。主持人通过大众媒介引导受众思考,让受众在独立思考中匡正谬误、明辨是非,同时倡导尊重他人意见,就是在启蒙和培养个人的民主自觉性和民主制度约束意识。更重要的,通过长时间的社会民主氛围熏陶,人们的民主意识就会逐渐内化为日常生活的方式与习惯,从而达到民主的最高境界。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价值形成和维护作用,作为公众人物的主持人对培养民主意识具有义不容辞的义务。

现代传播中的媒介人物

现代的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现代广播电视发展的实践表明,在它的传播过程中已经融入了多种传播形态。主持人节目作为一种独特的传播现象,借助广播电视这个大众传播媒介,把人类传播的多种形式都融合了进去,从而形成了一些新的传播形态的节目。这些节目的形态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大众传播与人际交流相融合的节目形态。这类节目主要有物质媒介的人际传播,如信箱节目、“热线电话”直播、多视窗连线;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如嘉宾主持人物访谈等。

大众传播与群体互动相融合的节目形态。如话题性群体互动,专题性群体互动,娱乐、竞技群体互动等。

大众传播、群体互动与人际交流相融合的节目形态。如大型晚会的直播。

主持人是现代媒介的工作人员,同时又处在与受众接触的最“前沿”位置。媒介赋予他的特殊身份注定了特殊的使命,还有特殊的素质要求。如在现场的人际交流环境中,如果出现了不当的话语或偏激的语言,主持人应该怎么做;在群体互动中如何把握分寸,不至于哄场、冷场等;面对大众,如何举止大方、妙语连珠。在复杂的传播环境下,需要主持人能充分调动现场气氛、统摄人心,又能够旁征博引、发人深省。要达到好的调控能力,主持人应该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

社会交往能力。主持人不但要博学多识,与人为善,同时也要具备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熟悉国家政策方针,怀有爱国之心,能够广泛地联系群众,具有民主作风。这样的主持人是符合受众要求的,也是符合现代媒介发展需要的。

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主持人在与受众或嘉宾直接交流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问题,受众希望主持人能够理清头绪,解释并说明道理。这就要求主持人平时就应该对各类信息进行积累,重视具体节目制作前的资料搜集和问题分析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厚积薄发。

口头表达能力。主持人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中,针对不同的传播对象,宜使用不同的方式说话,目的是为了协调传受关系,活跃传播气氛,取得好的传播效果。这就要求主持人不仅简单地需要伶牙俐齿,更需要语妙绝伦、言必中的,并且应对自如、得体恰当,才能把各种传播关系有机地维系在一起。

控制协调能力。每一种传播方式都有长处和短处,面对多种传播形态的结合,主持人应当扬长避短,恰当取舍,把人际传播的情感效应、群体传播的从众效应和大众传播的权威效应充分地调动起来,剔除人际传播中的随意性、群体传播的排他性和大众传播的刻板性。主持人只有遵循和利用各类传播的基本规律,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和谐社会里的文化人物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指“以文教化”。文化离不开传播,而传播本身就蕴涵了文化的传播。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传播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的传播会导致文化融合,而文化融合始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而作为媒介主持人本身就是一个传播文化的人物。我们这里说的“文化人物”并不是指研究文化的学者,而是指做跨文化交流与促进文化融合、和谐发展的桥梁式人物。

中西方在精神信仰、生命价值、社会组织和科技文化等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面对这些差异,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的接触不可避免。文化差异的形成是历史上一直在发生的。当代西方的科技文明诱惑力极大,简直无孔不入、无坚不摧,作为我国媒介和主持人,在遵循批判地接受外来文化原则的同时,应该以求同存异的态度来与国外进行跨文化传播。具体说来,主要有――

彼此语言的互通,风俗理解的互相尊重与谅解。语言的互通是交流的前提。近年来,我国主持人的外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进行对外交流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主持人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也应当对国外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这是避免跨文化交流冲突和误会的重要方面。

思维方式上,彼此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国人偏好形象、综合思维,重统一;欧美人偏好抽象、分析思维,重对立。这就要求我们主持人在进行对外传播活动的时候,要比平时更注意说话的逻辑性,如果运用形象的比喻等手法,最好进行解释,让对方明白含义。当遇到西方人有不同意见时,主持人应当意识到这未必是恶意的或拒绝交流的表现,可以表示理解,但未必赞同。这同时也体现出了我国的求统一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素养。

价值观上互相理解,互相适应。国人信奉儒家思想,重集体;西方人大多信仰宗教,重个人。这就要求我国主持人尽量多地了解对方的传统观念和价值系统,在坚持自己的价值标准的同时尊重对方的价值标准。我国主持人在用豁达的胸怀容纳差异的同时也应求得哪怕是最普遍的共同点,如爱祖国、爱和平、关心环境和健康等,在存异中求同,才能使得跨文化传播得以开展。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新闻理论与“多元文化”悖论 下一篇:审视转型期的“黄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