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

时间:2022-08-24 09:43:45

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

新时代的工程教育特征

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新的经济环境正在形成,IT(信息技术)领域还像十年前那么迫切地需要人才吗?如果需要,怎样的人才适合?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教授认为,新时代工程教育的特征首先是跨学科,电,机、生命等学科会融合,比如iphone是艺术和通信的结晶。其次是全球化。再有,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人才培养中的一个永恒主题。

对于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皖长邓建国认为包括三方面:精神追求(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快乐自已);意识(创造性,独立性,批判性,合作性);能力(学习,实践,沟通,组织领导)。

其中,精神追求是最重要的。最理想的人才是沟社会做贡献,即“服务社会”:如果无法做到,总要为子孙后代做点事,因此是“造福人类”:哪怕连上述层次都做不到,至少也应该“快乐自己”。

在思想意识层面,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大家可以在一起合作,但是要有自a的独立思想,而不是人云,亦云。

第三方面才是能力。包括1.知识的学习、理解、推理、系统化,2.设计、计算、分析、制作、测试、操作、实现的工程实践、3.沟通表达与交流的能力:4.组织与领导能力。现在学校在1、2部分可能强调得较多。第3、4部分是中国学生十分欠缺的。比如在“2011 TI中国教育者年会”期间,一位欧美教授在演示他的材料时,其层次和强调的重点的合理性,以及他为了说明这个重点提供的辅助材料的完备性,看了以后十分令人触动。“我们平常在申请课题的时候也发现,高手写出来的东西很难否定,都是一环套一环,十分严谨:而一般人报告做出来以后会有漏洞。所以沟通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能力。”邓建国称,对于组织领导能力,在学生本科阶段也是应该给予关注的,西交大的经验是以培养合格的工程师为基本任务,以培养技术科学家的潜质为努力方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多类型、强能力、富有创新意识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几千学生不可能都能成为科学家。但如果没有培养技术科学家的潜质的愿望,培养出来的人又能有多大出息呢?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永恒的,只有理论肯定不行:闷着头去实践也没有多大成就。你必须要根据需求,结合理论、然后去做一个可实现的东西,这样才能够逐渐赢得市场、推动技术发展。”

学生该如何教

DSP的一代宗师、MIT(麻省理工学院)的Alan Oppenheim(奥本海姆)教授人指出:大学研发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生怎样挣钱,而是教会学生具有睿智(intellectually)的胆量(adventurous),创造和承担智慧的风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石光明教授的体会是:需要建设自适应教学体系,以适合社会需要。TI(德州仪器)与高校的联合实验室是个好方法,使学生满足社会需要,而不会与社会脱节。西电的培养方针是:电子理论基础需扎实,技术随着社会更新。

浙江大学数字技术及仪器研究所所长陈耀武教授称:学校不是公司,但是他的教学探索是研发过程与大公司的研发流程差不多,用以缩小与工业界的差距。该所注重信息安全领域,学生比较容易就业。陈耀武的实践成就是推出基于TI DM6467高清视频会议系统

美国Rice大学Sidney Burrus教授介绍了“开放教育资源(OER)”,此运动灵感来源于“开放源码”运动。就像维基百科等,开放是潮流。MIT称为OCW(开放课件),Rice称Cnx(Connexions,联接)。据悉,现在国内很多高校教师的课程也已网上开放,但是否会影响教师的生源呢?答案是否定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彭启琮教授和西交大的邓建国教授都认为,他们的每堂课教授的内容是随时变化的,上课时他们会观察学生们的听课神情,来把握内容、方向和节奏。

专业综合教育的探索

TI亚洲区大学计划总监沈洁称,TI大学项目已经在中国15,最大的成就是和大学合作,将DSP/实时信号处理课程在大学普及,并正引入MCU(微控制器)和模拟课程。2011年10月,TI还与中国教育部签署了新一轮的+年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TI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将全面参与教育部主持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中国教育的特点是在专业方面分得非常细,尤其在电子信息领域里,各个学科都会沾点边。虑体来说时间也久,现在课堂上教的内容可能已经十几年、二十多年没有变。”沈洁分析道,“所以教育部希望与企业合作,能把业界最先进、最热点的技术带到课堂。”在这个前提下,TI与教育部达成了共同来推动专业综合改革的共识,TI也是第一家跟教育部签署这项合作的公司。

彭启琮称,他一直在关注MIT、Berkeley、斯坦福等校的教学改革, “MIT最近课程上有极大的变动,我认为我们现在处于一个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时期,在今后十年会有一个极大的变动。”因为现在技术发展极其迅猛,“我们也不能只是小改,小革地增加某个实验,或者在某一门课上增加点儿什么内容,很多事情应该带根本性的改变。”但对于怎么变他还是非常迷茫的。这几天和欧美教授进行讨论,发现欧美教授也在探讨,但其可贵之处是他们有了想法立刻就付诸实践,例如一位教授基本不讲课,给学生出了几百道题,由学生自己解答,有问题来问老师。全校就这名老师这样授课。“今后我们不一定能够照他们的方式做得。但他们的思想、理念应该对我们有很大的冲击、然后又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TI副总裁林坤山称,从产业的角度来看,TI最终目的是让中国的产业升级。中国是制造大国。不过,中国台湾宏暮的创始人施振荣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一一微笑曲线,Y轴是利润,x轴是过程,一个产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设计、制造、营销。但产品曲线是微笑型的,即谁能够掌控设计和营销/品牌,得到的利益最高;而制造的利益最低。因此大家为何羡慕苹果?因为苹果掌控了设计和营销这两个产品链的两端。

所以未来十年,中国能否从制造往上游走,变成设计又制造很重要。因此现在要从学生开始抓,甚至从大一大二开始,就让学生们参与创新实践,开始培养设计能力,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或者是项目培训能力。

TI希望帮助中国把产业脱胎换骨,从制造大国变成设计、制造、营销大国。

公司大学计划成功因素

一些公司与高校合作是为了促进芯片销售。尽管TI也希望多卖芯片,是公司,不是慈善机构,但其大学计划让老师容易接受,一是坚持得最久,不是权宜之计:二是TI从高层领导开始就非常重视。彭启琮说:“十几年来,我几乎见过TI全球的所有高层领导,包括CEO(首席执行官)、首席科学家Gene Frantz,他们也和学生交谈,给学生做报告,“这展示了一家公司的前瞻和胸怀。”

清华大学的胡广书教授总结道:TI大学计划在中国为何那么成功?其实就是三句话:TI自身的魅力,老师的热情支持,TI大学计划部强有力的领导。

上一篇:英飞凌的低成本电容式触控解决方案 下一篇:基于SmartFusion的M3程序在线升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