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技术 左眼商机 右眼崎岖

时间:2022-08-24 09:20:25

3D技术 左眼商机 右眼崎岖

3D电影《阿凡达》的热映,使3D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在被称为消费类电子产品潮流趋势风向标的2010年CES展上,3D电视的大量展示更是引发了业界的热烈讨论。3D技术真的成熟了吗?3D产品离我们还有多远?本期,我们特别组织了3D产品主题,与您共同关注3D领域的发展动态。

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掀起了全球的3D热潮,使3D在商业电影领域站稳了脚跟,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影视作品,例如《爱丽丝漫游奇境》、《怪物史莱克4》、《玩具总动员3》纷纷打出了3D的旗号,试图重演阿凡达的成功。

这一趋势拉动了整个行业的3D进程,无论是3D游戏、3D蓝光播放机、3D显示器、3D投影机还是3D电视机,不久前还仅仅被发烧友热切追捧的概念或高端的3D产品似乎一步跨到了普通消费者面前。然而,对很多人而言,3D的印象还只停留在影院里迎面跑来的外星人,以及沉重呆板的3D眼镜上。究竟什么是3D?3D能为我们真正带来什么?在各方厂商的鼓吹中,人们对3D的期待越来越多,然而3D的概念却显得越来越模糊。

3D技术知多少

虽然3D在近几年才被热炒起来,但3D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自从3维动画发明时科学家就已经试验了3D视觉,商业3D电影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纪 50年代。早在十几年前,3D立体显示技术就已经可以通过软件技术,让使用者在2D显示设备上观看3D立体画面的效果。虽然在此期间很多厂商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3D显示解决方案和3D产品,但就实际效果而言,这些技术和产品的推出往往战略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离真正的投入使用还有一段距离。

直到近几年,3D电影和3D 电视的出现才真正拉动了3D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3D产品开始出现在消费者的视线中。简言之,3D技术就是利用人眼的视差原理,向观看者的两只眼睛播放不同的图像,通过左右眼的视差产生深度感,从而达到立体的视觉效果。目前按照技术的不同,3D技术被分为使用偏光眼镜观看的光分法、需要佩戴红蓝眼镜观看的分色法、需要刷新率在120Hz以上的显示器和3D眼镜配合实现3D立体效果的时分法、结合数码科技与传统印刷技术的光栅法以及利用光波的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的真实感的全息法等。由于技术和成本方面的限制,目前光分法主要被应用在电影院中,分色法在早期的3D电视节目中曾盛行一时,NVIDIA主推的时分法主要应用在3D显示器领域,光栅法和全息法由于涉及到的计算量十分庞大且对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目前依旧停留在概念阶段。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目前3D显示技术还有着很大的扩展空间,然而就消费者层面而言,通常情况下厂商会将3D产品笼统地分为需要佩戴专用眼镜的3D技术和裸眼3D技术两大类。对于需要佩戴眼镜的3D技术我们已经非常熟悉,早期不论是3D显示器还是3D电影,都需要佩戴专用眼镜才能看到立体效果。而裸眼3D则通常采用“裸眼多视点”技术,不通过任何工具就能让左右两只眼睛从显示屏幕上看到两幅具有视差的、有所区别的画面,将它们反射到大脑,人就会产生立体感。由于观察者可以不佩戴眼镜,这些技术通常被使用在公共场所展示的大屏幕显示器上,但由于人们在观看屏幕时必须位于一定的范围内才能观察到立体画面,所以这种技术在显示效果方面相对较差。

目前,无论是影院还是其他3D播放设备,多数都采用了RealD公司的3D技术,该技术的优势在于适用所有种类显示技术,支持无论是偏光3D眼镜或是主动快门式眼镜的各种3D显示方式,并能建立在现有的基础架构上。包括Sony、Samsung、Panasonic、Toshiba、JVC与DirecTv在内的多数3D设备厂商都与RealID公司有在3D内容格式、3D 眼镜等方面的技术授权合作。

3D技术就是利用人眼的视差原理,向观看者的两只眼睛播放不同的图像,通过左右眼的视差产生深度感,从而达到立体的视觉效果。

除了在视频方面的应用,目前Autodesk实验室还开发出一种全新的三维打印技术,通过特殊的光线照射,可以使打印在特殊塑料板上的图案呈现3D效果。欧特克平台解决方案和新业务高级副总裁Amar Hanspal表示,目前这种3D印刷技术的成本非常高,但是随着技术的成熟,成本将迅速降低到用户可接受的范围,“以前一个3D的印刷可能需要10万美元,现在降到5000美元,还有可能降到3000美元的水平。” Amar Hanspal指出,这种技术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楼盘设计等需要立体建模的环境,可以直观地显示出每栋楼的设计,设计师可以直接和客户进行互动。

3D产品遍地开花

3D技术的暴热并非偶然,DisplaySearch的一份调查显示,虽然2010年全球电视产品的出货量将恢复增长,然而价格的下滑却将使产品的出货金额下降10个百分点。无独有偶,电影光盘的销量下滑和全球电影院收入的走低也使制片商希望通过新的噱头将观众拉回电影的身边。这就无怪乎厂商纷纷将3D技术作为产业的转折点,并纷纷为2010年冠上“3D元年”的帽子。

在这场人为制造的热潮中,每个相关厂商都开始迅速地切入市场,能够以全1080p电影格式进行3D播放的蓝光播放机、1080p家庭影院3D投影机、3D显示器、3D电视,仿佛一夜之间,3D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全系列产品线。

而在这一产品领域,3D电视无疑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目前,Sony和LG等国际厂商已经开始大规模推动3D电视进入家庭。现在,北美等地的观众已经可以购买到3D电视机,目前的3D终端价格约为3000~10000美元,据三星指出,目前其在北美销售的套件包括一台大屏幕3D电视机、两幅3D眼镜以及一台3D蓝光播放机。

作为3D电视的有力支持,相关厂商也在3D片源方面纷纷发力。视频网站YouTube现在已经开始支持3D视频,ESPN(娱乐体育电视网)也宣布将于今年6月12日开播ESPN3D网络电视,并且将在今年南非世界杯时安排部分比赛使用3D立体电视技术进行转播;英国天空电视台已宣布今年内将启动欧洲首个3D电视频道,韩国和美国的3D电视频道相继宣布在年内开播,韩国有线电视公司“CJHelloVision”计划向300个家庭提供3D视听服务,而韩国数字卫星广播公司已从2010年1月1日开始通过3D专用频道进行24小时卫星电视的试播;好莱坞也将推出越来越多的立体电影,梦工厂、迪士尼制作的动画片将全部使用立体格式,一大批经典电影也将转制成立体电影重新上映。除此之外,蓝光协会也迅速在2009年12月制定完成了高画质3D光盘标准,为3D光盘进入市场做好了准备。

观众对3D的期待极大增强了电视厂商的信心,来自美国电子消费协会的预测显示,到2013年时,25%的电视机都将采用3D技术。

而目前,国外电视厂商还没有在中国大规模推出3D电视的计划。三星计划在4月份左右开始启动中国的3D电视销售,但对具体的推广力度和销售尚无预期。国外电视厂商的止步不前给了国内厂商更多机会,3月10日,国产电视厂商创维率先了其战略产品E90RD“酷开3D-LED”立体电视,创维产品部门人士指出,酷开3D电视基于240Hz―3D引擎构建,能够在LED电视平台上实现3D立体解码和显示,既可以满足目前传统电视信号的显示要求,同时兼容主流的3D节目。消费者只要佩戴主动快门式3D眼镜,即可观看3D内容。该人士表示,目前,该产品还停留在战略产品阶段,创维将在五一期间全面上市该高端酷开LED新品,并将视市场状况决定是否推动该产品的批量生产。

在片源提供方面,近期,中国首部3D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也将与观众见面,该片由86版《西游记》原班人马主演,共46集,每集约有12分钟3D画面。不过该片并非针对3D电视等3D显示设备拍摄,观众通过简易的红蓝眼镜就可以在家中的普通电视上观看3D节目。

目前多数的3D电视都需要佩戴专用眼镜观看。

3D不是回春丹

在将3D技术产品化方面,各个厂商都在进行着不遗余力的努力。飞利浦不久前表示,已经在裸眼立体显示器方面做出成熟产品,夏普和日立开始推动3D技术在手机上的应用,国内厂商如创维等也纷纷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3D显示产品。

然而,3D技术真正走入消费者的生活,恐怕并不会像液晶电视取代传统电视那样自然。首先,技术还是3D产品不可逾越的鸿沟。目前各大电视厂商推出的3D电视产品,多数需要专用3D眼镜实现3D效果,裸眼3D技术还无法在实际应用中达到良好的效果。而需要佩戴专用眼镜的3D电视具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戴上专用眼镜后再看周围的其他环境,例如灯光和电脑屏幕等,都会有晃动闪烁的感觉,因此在观看电视时无法同时进行别的娱乐活动,只能乖乖地戴着眼镜坐在电视机前专心观看电视节目。这对于早已习惯一边看电视一边同时进行其他工作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非常糟糕的用户体验。另外,除了佩戴眼镜带来的不便,由于体质不同,很多观看者长时间佩戴眼镜观看3D节目会产生眩晕感,还有5%~10%的人群由于眼睛结构缺陷根本无法感知3D节目。这都为3D电视的发展带来了局限。

其次,居高不下的价格也使3D技术的发展举步维艰。如果说3D电影每张票平均高出普通2D电影票3美元左右的价格还不算难以接受,那么,目前颇受关注的3D电视产品则可以称得上是绝对的高端产品。据外电消息,LG去年在韩国上市的3D电视售价折合人民币大约在2.4万元左右;目前三星正式发售的量产的3D液晶电视售价折合人民币约为2.4万~3.6万元,配备的专业眼镜价格也接近千元;索尼即将推出的46英寸3D电视定价约为人民币2.3万元,30英寸3D电视定价为19500元,加上专用眼镜价格,也与三星产品相差无几;而Toshiba计划在美国开卖的Cell TV则可能要价1万美元。目前,3D电视产品的价格几乎是传统电视产品的3倍以上,而与之相反的是,据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于3D电视产品价格的心理预期大约在8000元~1万元人民币左右。这中间的落差要如何填补?值得想要迅速打开3D电视市场的厂商好好考虑。

而即使有了良好的技术,消费者也愿意为昂贵的3D电视买单,但稀缺的片源仍是横亘在3D发展之路上的巨大障碍。虽然目前很多3D电视也能兼容2D片源,但是,购买消费者3D电视的目的就是观看3D节目。立体视频的拍摄和制作比传统视频复杂不少,即使将二维视频转成三维视频仍需大量手工操作。而目前,与3D电视配套的视频内容转播机构、传输线路、3D机顶盒或是蓝光播放器等条件都还很不成熟,普通家庭想要搭建一个3D环境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需要足够的技术知识,才能够将这些错综复杂的设备顺利连接起来。当前,各大厂商拉动3D建设的脚步大都落在北美和欧洲等地,而即使在这些重点地区,3D节目片源也并不丰富。更不用说其他国家了,在当前的市场状况下,要想迅速积累起丰富的3D片源,并搭建起相关的传输系统,无疑是天方夜谭。而节目的稀缺决定了3D电视产品概念性远大于现实意义的尴尬身份,即使厂商通过技术的改进使3D电视的价格降低到消费者的心理底线,没有节目可看的现实也很有可能使3D电视成为华丽的摆设。

著名的短板效应理论指出,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技术、价格和片源方面的缺失,使3D电视这只木桶出现了3块致命的短板,要使这3块木板达到统一的高度,就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产业标准,由厂商共同推进多方面的同步发展。只有从3D节目制作到传输、显示等各个环节建立起一套统一的标准,市场才会进入真正的高速发展。而纵观目前3D产品市场,各个厂商采用的技术各不相同,在节目制作方面也没有统一的格式,价格方面更是差异悬殊。混乱的市场决定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哪一个厂商能够在3D技术领域达到相对的高度,成为具有技术领导资质的厂商,这也使得3D标准和技术联盟的组建之路更加漫长。

高速发展的IT行业需要不断的开发出新技术概念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在低迷的IT产品市场,中道复兴的3D技术如同一声春雷,为厂商开辟了一片触手可得的全新蓝海。然而,一个概念能否成功落地,却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考验期。如今,3D厂商满腔热情,眼中看到的是无限的商机。然而在消费者眼中,3D究竟是否值得期待,又会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买3D产品的账?还是一个未知数。目前的3D产品市场就如同我们在影院中观看的3D电影,戴上眼镜时,属于厂商的左眼与属于消费者的右眼虽然看到的是不尽相同的两张画面,组合在一起却也有着令人振奋而又栩栩如生的惊喜感。而一旦摘下这幅由厂商的鼓吹与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期待交织成的特殊眼镜,看到的却只是一幅模糊不清的平淡画面。而在这幅朦胧却诱人的画面中,一窝蜂涌入的厂商究竟能取得怎样的回报,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激情又将落到何处?恐怕只有时间能够检验。

链接

怎样才能看3D

购买一台3D电视就能收看3D节目?事情远不像你想象得那么简单。

作为新用户,在购买了3D电视和足够的专业眼镜之后,你首先需要的是支持HDMI 规范1.4规格的传输线缆,以支持3D内容的顺利传输; 另外,你还需要购买一个支持3D输出的播放器,以播放3D内容,如果你已经有了其他的蓝光播放器或者一台索尼的PS3,你可能需要一些来自固件或硬件的升级,使它更好地支持3D播放;最后,即便你配备好了线缆和播放器,还是有5%~10%的不幸可能导致你根本无法看到3D内容。事实上,一些人的眼睛可能无法达到3D技术的要求,并且不能在一个2D平面上感知到景深。这些立体盲人可以通过练习并购买眼镜从而训练自己的眼睛习惯在TV上看3D电影,但是,这也意味着你需要为购买更多电子消费产品产生的成本和精力开销买单。

上一篇:百变POWER7 驱动智慧地球 下一篇:MIPS:云中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