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对近代时事剧创作的影响

时间:2022-08-24 07:53:40

报刊对近代时事剧创作的影响

摘要:清末民初,可谓是内忧外患。在这样的国情下,文人志士开始思考,纷纷转变了他们的目光,由此掀起了一股创作时事剧的高潮。而此时正值我国近代报刊的起步阶段,国内的近代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时事剧作为一种宣传工具,成为众多报刊争相使用的一种报道形式。时事剧为适应报刊的需求,在文风、语言、结构等多方面都进行了改观,呈现了这一时代鲜明的特色。本文具体论述报刊对于近代时事剧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近代报刊;时事剧;创作

所谓的时事剧,顾名思义,即是指那些采用了一定的时事题材,能够反映出一定时间内所发生的重大的,富有政治性、轰动性的事件,同时兼具了传播信息和艺术欣赏双重价值的戏剧。由上述定义可知,时事剧所记载事件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制,因为毕竟时事剧与历史剧是存在着明显差异的,时事剧更加注重的是时效性。其次,虽然时事剧同其它的创作一样都离不开对故事的虚构,但时事剧的作者常常会把所见所闻尽可能真实地在作品中反映出来,从而达到传播新闻和史料的目的。因此,时事剧作者在创作中,凡事有所据者,一般都照实记载,虚构或移花接木的创作手法并不为作者所看重,这也是时事剧能够在近代报刊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近代报刊与时事剧结合的时代背景

近代报刊真正开始登上我国的政治舞台,应该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利、《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及“公车上书”发动为起点。在这一系列事件的冲击之下,晚清士子们的政治热情被极大地激发起来。这时的报刊,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进入到我国社会改良当中去。至此,近代报刊开始成为中国大地上惟一的强势媒体,左右着当时的社会舆论。

近代那些有眼光的知识分子注意到了报刊这股强大的力量,开始真正重视报刊的价值。在这样的情势下,先有林乐知提出“文学兴国”论,后有康、梁、黄提出“三界革命”。认为全面革新文学,让以小说、戏剧为代表的近代文学,承担起救国的重任。文学创作与报刊的发行在“救亡图强”的时代主题下,得到了空前的统一。这一现实为时事剧在近代报刊上的繁荣提供了一个平台与基础。

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时事剧的创作开始真正走向繁荣。在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这近20年的时间里,文人志士们创作了近200种时事剧。这些作品绝大多数都在报刊上得到了发表。由于这一时期的作家都受到了时代风气的感染和康、梁等倡导的小说戏曲革命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作品大都是以揭露时局腐败、激励国民的爱国热情为题材,以此来迎合广大民众高涨的政治热情的需要。特别是时事剧的创作及发表,以报刊作为它的舆论宣传阵地,成为当时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二、时事剧在当时的新闻传播价值

新闻传播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广泛性、重大性和公开性等特点,而时事剧在不同程度上都符合新闻传播的这些特点。由此我们不得不说时事剧的大量创作和广泛流传在当时,实际上是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新闻的作用。

从受众的心理上讲,他们渴望知道前不久才发生的事件的实情,他们要求看到的是事实的真相而不是生花的妙笔。这就要求,时事剧的创作者要做到凡事有所据者,所有的事实都照实记载。也正因为此,使得时事剧传播的信息来源相对真实,对主要事件的叙述能有相当高的可信度。因此,在当时的一些时事剧被人们当做野史来看待,后世的不少史籍也从中录用史料。在当时,甲午中日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秋瑾遇难等等的重大历史事件,时事剧的创作者都有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来。从这一方面来讲,时事剧起到了一个时代的记录者的作用。

同时,时事剧对新闻的传播相对于官方报纸发表的新闻而言,更具有公开性、广泛性。这一公开性和广泛性体现在他们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究竟发生了什么。其次还表现在,时事剧能够打破当时的新闻封锁。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廷割台湾给日本,台湾军民奋起抵抗,清廷不愿让国民知道这件事,但是,就在台湾军民奋勇抵抗侵略的同时,反映并歌颂这一战事的《台战演义》与《台湾巾帼英雄传》就相继问世了。通过时事剧的发表,打破了政府对于新闻的封锁,让国民能够真实地了解到战争情形。

三、近代报刊对知识分子创作的影响

伴随着文学创作和报刊的合作,晚清的文学创作者的创作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内忧外患日益加重,“在种种危机的压迫下,很多人对于一直占据心中的维护理想主义的政治和道德秩序的儒家学说,以及一直垄断了教育和考试权利的人文知识,似乎也已经感受到它欠缺实效的弊端,开始追求一种偏向实用的知识”。科举制度的废除,像一个助推器,将中国的知识分子带离了原有轨道,促使他们要面对新的形式和抉择。

从清末到“”这段对中国知识分子起着启蒙作用的时间里,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报刊的发行、制作和创作中去,与当下许多文人与媒体的合作相比亦毫不逊色。当然在当时的社会,报刊对与作为报人同时兼作家的近代知识分子有着特殊的要求。首先,他们应该有丰富的学识,博学多才;其次他们必须是一个品行端正的君子。

文学作品对于报刊的依赖,彻底地改变了近代文学的传播方式。近代文人和报刊的融合,使文人的身份由单纯的创作者转变成了传播和创作兼任的混合主体,也使得近代的文学创作由传世向着觉世的方向演变。这些转变使得文学创作要面向市场、面向大众,进而,使得近代文学开始渐渐摆脱古典文学创作的束缚,越来越充满活力。那些发表在报刊上的时事剧大多为创作者宣传主张、直抒胸臆之作,在创作时慷慨激愤,更加注重戏剧的创作性和写实性,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古典戏曲而言在形式上也有很大的改变。

由上面的论述不难看出,近代报刊对于近代时事剧的创作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清末民初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之下,时事剧以近代报刊作为舞台,成为了当时文化传播战线上的尖兵,取得了显赫的功勋。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时事剧与近代报刊的结合只可能建立在那样一种特殊的社会与文化背景条件之下。只有在动荡不安的社会,时代剧才能发挥出其独特的新闻传播功能,为时代的改变与发展而服务。由于大众传媒自身的特性和功能,要求它所传递的符号系统要与之相适应。我们应该记得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时事剧所发挥的社会作用,而当政治浪潮逐渐消退的时候,我们只能回味它们曾经英姿勃勃的影子。

参考文献:

[1]茌攀,李姗姗.近代报刊对近代时事剧创作的影响[J].濮

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

[2]郭玲.晚清时事剧浅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9,(12).

[3]董云龙.明清之际时事剧分类研究[J].沧桑,2008,(4).

[4]张平仁.明清时事小说与时事剧的新闻传播价值[J].社会

科学辑刊,2003,(5).

[5]曾宪明,黄月琴.论近代报刊与中国现代化意识的交互关

系[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上一篇:克服演唱紧张心理之我见 下一篇:浅析中国CG插画民族化之“诗画同源”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