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探索

时间:2022-08-24 07:40:17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探索

[摘 要]目前,各高校的预算管理普遍缺乏科学性,缺乏完整的预算控制机制。本文从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和体系构建方面进行设计,旨在实现预算管理的主要功能:资源配置和目标控制。并积极探索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校 预算 绩效 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理论研究

1.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

衡量高校预算的科学性与高效性需要一种科学合理的预算模式,而预算绩效已经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MF)等国际组织实践论证,比传统预算更具先进性和科学性。美国上世纪九十年代推行“绩效预算(PB)”,至今还处于改革之中。目前,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处于起步研究阶段。左菁认为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魏乾梅认为管理的核心目标是绩效。张泽明等则认为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效益性。陆媛认为建立全面完整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是高校预算发挥目标控制功能的关键。但目前国内学者研究一般只限于预算绩效指标的描述,而忽略了评价指标实际值的取得、评价标准的确定及具体评价方法的研究;缺乏具体方案的实施设计与检验;缺乏探索绩效预算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2.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和特性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以绩效为核心,运用特定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与定性对比分析,对预算决策、配置、使用水平所做出的综合评价。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反映预算支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方面的特点。经济性指一般指如何使投入的资金作最经济的利用。效率性主要回答在公允的时间内预算投入究竟取得了何种成效。例如:教学水准的供给等。效果性关切的是目标或结果,通常以产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加以衡量。

二、构建科学规范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核心和评价目标实现的关键。鉴于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现状及其首要性,应从制度和组织体系、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三个方面着手构建科学规范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1.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高校在制定绩效指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指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要求所选择的指标要依据统一测算的、同一期间的国内高校指标。全面性原则要求所选择的指标无重复或者遗漏。既要反映出人才培养绩效、科研成果绩效等非财务指标,又要反映出资产绩效财务指标。可比性原则是指绩效指标应该在同一核算范围内建立,并量化。

发展性原则要求数据应当来源于相关部门,能客观分析高校年度之间的增长状况及发展水平,科学预测高校的未来发展能力。

2.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工具

平衡记分卡BSC这个来自管理学领域的管理工具非常适用于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平衡记分卡BSC(balanced Score Card)是美国著名管理会计雪茄卡普兰(Kap lan)和复兴方案总裁诺顿(Nor ton)于九零年代初在研究“未来的组织绩效测量方法”之后提出的。平衡记分卡的实质就是一个动态的导向系统,它通过对组织业绩形成过程和结果的解剖、分析,在组织业绩形成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设置一系列可观察、评价和控制的指标,通过这些指标适时地对组织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和控制,将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最终结果成功地导向事先确定的目标。

3.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绩效评价指标是通过各种手法将绩效目标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指标。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非营利组织,其使命是满足社会科学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大众,同时满足学生的需求。由于不同的指标反映了绩效的某个侧面,同时绩效评价不仅要求对最终的产出结果进行评价,更首要的是要对投入和转换历程进行评价,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在整体上需要遵从一定的逻辑关系,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关系可以用“投入-过程-产出-结果”链来分析。投入是指用来供给服务或产品的资源。例如人才培养中投入生师比,科研投入指标中研究平台建设比等;转换历程是进行投入、获得产出和结果的方式。也称为过程;产出指服务本身。衡量产出的绩效指标是效率性,即使每单位的投入量最小,或一定的成本下使产量最大;结果是指服务达到的目标。结果也许财务指标,也许是非财务指标,结果指标的数值需要通过收集财务部门的数字或者收集大众的反映,进行统计得到。

三、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

目前,高校的预算管理普遍缺乏科学性,缺乏完整的预算控制机制。据笔者调查,各地高校预算编制目前仍然是以历史数据作为评判现在和将来的基础,用基数加增长的方法来编制预算。既没有按照学校当年规划目标和任务来计划规模,也没有严格参照相关标准来定额。导致预算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资源配置和目标控制两大主要功能,从而出现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预算管理滞后也是当前存在的一大问题,预算顾名思义应该是事前控制,但在实际工作中,预算指标的下达,往往不能在本年度结束前完成,而是要到下个年度经济业务发生一段时间后才能全部下达,成为事后预算。而在事中,为了配合学校或者某个部门的正常运转,随意更改预算的现象时有发生,预算形同虚设,使得学校管理的有效性降低,目标实现受阻。高校对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够重视,预算编制墨守成规,方法单一,缺乏对预算执行的过程管理和经费投入之后项目的绩效考核和评价。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争项目夺预算,资源缺乏和浪费并存的现象严重。

1. 创新预算模式,探索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更新预算管理理念。学校财务部门应积极与各单位各部门沟通讨论、明确目标。量入为出,以收定支,确保收支平衡。重视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考核。2004年6月22日至24日,财政部预算司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了“绩效预算管理与改革国际研讨会”, 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在会上指出:我们应借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东风,建立我国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为在我国建立绩效预算体系夯实基础。2004年12月,财政部的《关于开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领导意见》(财建[2004]729号)中明确指出:“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笔者对高校绩效预算体系作了一个简要设计,共包含5个一级关键指标,10个二级关键指标,40个三级关键指标。将所有指标归集在人才培养绩效、科研绩效、社会服务绩效、财务绩效和声誉绩效五大职能下。目标是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内外部环境。本体系设计遵循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融会贯通指标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和作用机理,科学地将平衡计分卡与高校管理活动的目标、内容和要求结合起来。内容涵盖五大层面的三级指标级别:人才培养绩效指标、科研绩效指标、社会服务绩效指标、财务绩效指标和声誉绩效指标。根据以上研究基础,通过财务数据统计、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对评价指标依据不同对象的筛选、赋权、评价标准的确定获取指标实际值,即可构建起效益分析框架。具体绩效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依据指标实际值和效益分析框架,将高校各职能部门预算经费与工作任务、业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挂钩,按项目绩效评估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考核。由财务部门把关,审计部门监督,逐年对部门执行预算情况进行评比,分出等级,以此作为下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确保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综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对高校预算编制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算管理更突显其在财务工作中的重要性。笔者对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和框架作了简单设计,并浅探其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旨在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率,实现真正的预算管理。

参考文献:

[1]左菁:谈高校管理预算[J].辽宁教育研究,2000(1).

[2]魏乾梅: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财会通讯,2008(1)

[3]张泽明、王丽萍等: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9)

[4]陆媛: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及绩效指标体系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

[5]康卫平 李健: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简论[J].南华大学学报,2009(2)

[6]王艳林:平衡计分卡下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财会通讯,2009(8)

[7]财政部预算司.我国绩效预算改革的方向和近期的工作重点[EB/OL].[2009-1-10].www.省略/newsinfo.asp?newsid=2695

上一篇:新乡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初探 下一篇:浅谈提高酒店业员工稳定性的方法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