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特点

时间:2022-09-16 06:45:31

环渤海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特点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环渤海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情况,接着详细分析了环渤海区域各省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其后总结分析了环渤海区域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环渤海 产业结构调整

一、环渤海区域产业结构总体情况

1.环渤海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状况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环渤海区域产业基础雄厚,在全国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快速,整体经济实力增长迅速,环渤海区域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环渤海区域三省两市2008年共实现增加值77564.65亿元。环渤海第一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6574.64亿元,第二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40505.92亿元,第三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30484.08亿元。2008年环渤海区域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占8.48%,第二产业占52.22%,第三产业占39.30%。环渤海区域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呈现出“二、三、一”工业化结构的特征。

2.环渤海区域产业结构现状

环渤海第一产业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和辽宁三省。其中山东第一产业发展较为突出,2008年山东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三千亿元大关,达到3002.6亿元。河北省第一产业也发展较好,2008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两千亿元,达到2034.6亿元。

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和辽宁三省。其中山东省第二产业最强,2008年实现增加值17702.2亿元。其后的河北省2008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777.4亿元,辽宁省第二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7512.1亿元。

环渤海区域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山东、北京、河北、辽宁四省市。山东省第三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10367.2亿元,北京市第三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7682.1亿元,河北省第三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5376.6亿元。

二、环渤海区域各省市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1.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1)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情况。1978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1:71.1:23.8,到2008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25.7∶73.2。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北京已经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到以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北京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第三产业成为北京市的主导产业。

(2)第二产业朝着高端化方向发展。在第二产业,近年来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7年,北京高技术制造业比2006年同期增长23.2%;现代制造业比2006年同期增长19.2%;这二者总共占到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8.7%。

(3)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首都经济重要支撑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以联想、北大方正等高科技企业的崛起,北京走向了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现代制造业,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道路。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首都工业的支柱产业。

(4)第三产业在首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生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带动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2003年第三次产业所占GDP比重接近70%。到2008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73.2%。

2.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1)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目前,山东省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强省。从产业结构的演变情况看,1978年的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9:50.5:14.6。到2008年,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6∶57.0∶33.4。从产业结构发展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逐年减少,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被转移到非农就业上,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2)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通过发展经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支柱产业与优势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机械设备产业、化工产业、食品、纺织服装等。近年来,山东省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推动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高端制造业的比重,同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加速治理和转移,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成效。

(3)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山东省积极培植新兴高技术产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目前,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山东目前已形成家电产业、软件、通信产业、计算机及外设产品、光电子、RFID六大产业链条。并形成了以消费电子和工业电子为龙头的产业集群。

(4)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第三产业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传统服务业发展较快,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此外,进入21世纪后,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在获得了较好发展。尤其在济南、青岛等大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更为迅速。

3.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1)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1980年的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1.0:52.4:16.6。到2008年,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6∶54.2∶33.2。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步递减,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但增长的速度较慢,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变化不大。

(2)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近年来,河北省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河北省在07年和08年两年内淘汰了上千万吨的落后产能。二是大力培育新的支柱产业。通过完善产业政策、优化投资结构、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河北省在优势产业培育与发展方面,取得较大进展。逐渐形成了六大优势产业。

(3)高科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河北省在高科技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十五”以来,河北省已形成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其中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居全国第四位,半合成抗生素、维生素原料药生产规模居全国首位。产业集群效应明显,优势产业竞争力强大。此外,河北省还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方面,取得了国内领先优势。

(4)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改。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河北省第三产业持续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餐饮业等传统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旅游等新兴产业获得较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得到较大改善。目前,河北省已经初步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第三产业体系。

4.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1)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随着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视,辽宁省经济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随着经济发展,辽宁省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10.8:50.2:39转变为2008年的9.7:55.8:34.5[1]。一、二次产业所占比重呈缩小之势,第二产业的比重则逐步加大。这反映出了最近十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效果。这种产业所占比重变动趋势,符合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2)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成为支柱产业。自《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以来,辽宁省花大力气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联合制造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技术自主化水平,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化,大力发展基础设备与成套装备制造业,提高装备工业的产品开发和配套、集成能力。目前,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在国内外的竞争优势明显,发展势头良好,已经成为辽宁省的支柱产业。此外,辽宁省还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石化、冶金、建材等优势产业。

(3)第三产业发展较好。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注重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服务档次和水平,扩大就业容量。此外,还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信息咨询、金融保险业。目前,辽宁省第三产业发展良好,第三产业产值不断增长。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依托强大的工业基础,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辽宁省经济的新增长点。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工程与制药四大领域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辽宁省的基因工程药物、微生态制剂等产品技术水平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5.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

(1)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三次产业结1978年的6.1 : 69.6 : 24.3演变为2008年的1.9∶60.1∶37.9。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大幅上升,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天津市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有主导地位,但第三产业发展与北京、上海相比相对滞后。

(2)工业在经济中居主体地位,已经形成六大优势产业。改革开放30年,天津工业结构经历了由以基础工业为主向以高加工度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结构演变历程。近年来,天津市大力推动优势产业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等六大优势产业。2008年这六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8.6%,对天津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0%。

(3)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中的传统行业交通运输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99年的53.2%下降至2007年的43.2%,下降10个百分点。而金融、信息咨询、旅游、文化等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则大幅上升,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4)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天津市具有良好工业基础,较强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高科技产业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进入21世纪,天津市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尤其是在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给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5-2009年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由2141.37亿元增加到3920.63亿元,提高了83.09%

三、环渤海区域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

1.环渤海区域工业化程度较高

通过对环渤海五省市产业结构的分析,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均超过50%(北京除外),其中天津市第二产业的所占比重最高,达到60.1%。在产业发展方面,渤海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培育与发展了一批优势产业。在港口经济、煤炭、石油化工、钢铁、船舶制造、加工制造等行业,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经济效益,在国内都具有交大的竞争优势。从产业的发展状况看,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

2.环渤海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优化了环渤海产业结构

从1996年中关村园区成立,到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环渤海区域的高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环渤海地区具有技术禀赋优势,庞大的科研队伍与科技投入,雄厚的基础研究力量,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具备较强的优势。近年来,环渤海区域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

3.环渤海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随着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环渤海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集中表现在:

(1)传统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近年来,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各地区、各部门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提高传统工业的科技含量,来降低能耗水平与提高经济效益。2008年环渤海区域各省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平都出现了较大的下降幅度。与此同时,环渤海区域传统工业的综合效益则有所提高。(2)环渤海区域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环渤海区域逐渐形成了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纺织和食品等支柱产业。(3)环渤海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依托环渤海的教育、科技、人才等优势资源,环渤海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进入21世纪,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等已成为环渤海区域的主导产业。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

上一篇:浅析我国城乡人口出生率差异的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基于地域文化的蓬莱城市特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