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纪念

时间:2022-08-24 01:49:32

文学社社员获奖情况:

  毛可一同学曾在《扬子晚报》、《中学生优秀作文》、《家庭教育时报》、《新读写》、《文学报》、《萌芽》等多家刊物发表小说、作文等多篇文学作品。2007年出版作品集《三月,桃红柳绿》,2010年出版长篇小说《华月初开》。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苏坦同学曾获第二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全国一等奖。

  孙曦蕊同学曾获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

社团获奖情况:

  获2009~2010年度校“五星社团”称号。

  当初刚进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时候,学校的社团还没有这么丰富,只有文学社、摄影社、生活社。而文学社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不仅仅因为这里有才华横溢的学长学姐,也不仅仅因为文学社那个单独的小教室,文学社每年的社刊《镜》就足够吸引当年作为初一新生的我们。当年的我,下定决心要“打入文学社内部”。

  时过境迁,现在身为社长的我坐在文学社的小教室里,看着手边今年的新社刊,还有静静地躺在柜子里在透着沧桑气息20几年的创刊号,我顿时感到时间才是一切的主宰。文学社创办至今,力求给每一位同学展示风采的机会,社刊由当年薄薄的不足五十页、满篇文字,到现在一百二十多页、图文并茂;社团活动由单一到读书节、诗配画、戏剧之家等丰富的项目,红学分社的崛起更是撼动人心。这汇聚了每一任文学社编辑部的智慧和汗水。不知道当年创建文学社的学长们看到今天的文学社会不会感到很欣慰,文学社在每一届同学的努力下渐渐丰满。

  南外的文学社一直没有一个文艺的名字,所有的文件上都平淡地写着“南外文学社”,可是我们的社刊却有一个意境深远的名字――镜。这一个“镜”里包含了太多。文学就是一面映射了生活的镜子,生活又是一面映射了每个人思想的镜子,而每个人的思想又通过文学的镜子投射到其他人的心中,播散开来。“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这是《墨子》里的话,当然更有名气的或许是唐太宗的那段“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无论何时何处,看镜子的目的还是为了看清自己,而看清自己又是何等得难。不究其名称的源头,单看这样一份刊物在这二十年中已经成为南外每一个“文学青年”耕耘的圣地,成为每一个编辑为之自豪的资本,成为我们的青春年少的证明。再过二十年,当我们再回首曾经的张扬、曾经的少年豪情,心里应当是充满幸福的。

  我们的文学社,我们的《镜》,不只是我们的纪念,更是这个时代的纪念。但愿她在以后的年月中不断成长,成为每一代南外人心中不会磨灭的印记。

上一篇:教育,重要的是改变观念 下一篇:教育改革尤须关注大学“学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