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24 12:56:47

浅析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这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的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只有通过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才能使课堂教学走出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给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

一、探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界定探究学习时可从以下两个纬度出发:一是思想层面,二是具体层面。所谓思想层面,是指应首先把探究学习看作是一种学习观念或指导思想,而且这种思想观念还要与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教学思想相符合。换言之,如同其他任何形式的学习一样,探究学习也必须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并结合自己的特点从整体上形成独具特色的探究学习思想。所谓具体层面的探究学习,是指还要把探究学习看作一种操作模式或方法,反映探究学习是如何进行的,以便人们能从实践中去把握它。

探究学习的思想层面与具体层面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其中前者要通过后者体现出来,而后者也必须接受前者的指导。忽视思想层面,探究学习就会走向机械、僵化、故步自封;而忽视具体层面,探究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落到实处,二者都是片面的。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要重视引言课的教学。引言是学习科学的总动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提出一些常见而有趣的问题:成熟的苹果为什么会掉落地面而不会飞向天空?平静水面为什么会产生倒影?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并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促使学生产生“愿听其详”的心理渴望,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也可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如课本中介绍的鸡蛋不随纸板飞出而掉入杯子中的惯性实验;用平口玻璃杯、水和硬纸板来验证大气压存在时的“覆杯托水”实验;给盛有刚烧开水的烧瓶浇冷水时,烧瓶里的水重新沸腾的实验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强烈愿望。

然后,要重视备课工作,为更好地运用探究式教学创造条件。教师首先要精通教材内容,掌握教材重难点所在,备课时才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制订出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探究式教学才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生动活泼。如可以编写一些课前预习提纲,并印发给学生事先进行讨论、探究,使学生对要学习的问题有一定了解,掌握学习的主动性,以便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才能启而有发,教有成效,学有所得。在初一科学“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中,可编写下列富有探究式的问题: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②声音是怎样传播的?③不同介质传播声音有何不同?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有何应用?这样一来,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自学、讨论、思考。教师讲课时再加以点拨、引导,让学生自己分析和回答,教师只作补充小结,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验中进行自主探究

探究性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的方式,自己主动去发现或得出有关的结论。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实施探究教学的良好载体。教师要利用好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去解决问题或得出科学规律尤为重要。以前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科学教育将科学探究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提出了要研究的问题,用何种方法去探究,去揭示,正是训练学生科学创新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善于让学生相信自己,敢想、善于想。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实验手段,不断变化教学形式,如将课堂实验改为课外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指导学生作课后的小实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进行科技辅导,搞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积极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和兴趣。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四、要重视学生探究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的选取与组织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要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知识的教育、观念的培养、能力的训练既要为学生近期的学习打下基础,还要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和终身教育。教学设计要在组织知识、选择方法、设计问题、设计实验、研究学生活动等方面下功夫。要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不应该简单回顾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理解,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而应该是引导学生从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直观感觉的理解伽利略对运动和力的粗略描述笛卡儿对运动描述的进一步升华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对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这样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科学规律的得出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探究式学习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理想联系实际的状态,他们的思维,表达,自学,实践,合作等能力与各种技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如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坚持真理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作者单位:浙江省仙居县新生中学)

上一篇:有机化学推断题的解题策略及解题突破 下一篇:浅谈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的差异表现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