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下构建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时间:2022-08-24 12:06:33

信息化技术下构建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 要:针对传统高职课堂中技能训练在课堂中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问题,传统课堂很难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变化,师生缺乏互动交流。通过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信息化技术在高职课堂中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的构建模式,利用信息化技术条件下的共享和开发的优势,拓展高职课堂的内涵与外延,强化高职课堂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高职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For the limitation of time and space among practical training in traditional classroom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it is hard for educators to get used to the changes of new teaching modes.According to analysis of the shortages and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informatization is brought to construct new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teaching proces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sharing and developing advantages of informatization could not only expand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class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but also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skill training for students and better their abilities to solve problems.

Keywords:informatization;classroom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mode

1 引言(Introduction)

我国教育部在2012年6月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定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培养的核心[1]。企业对与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是既能够从事复杂的劳动,同时也掌握了足够的技术,能够分析和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技术难题。能够将“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向结合,是知识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2]。其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成为教学成败关键因素。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如何改造课堂适应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信息化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并且在教育界引发了新的教学理念的革新,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和教学对象都发生极大的改变。使用信息化技术重新构建课堂,将学生位于课堂的中心,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3]。

从构建主义的观点出发,学生自我构建的知识体系是教学中最为有效的。利用信息化技术,充分利用各种开发的教学资源和互联网平台,突破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积极拓展高职课堂的内涵与外延。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信息化平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个性化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信息化教学是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如何学、学用结合的,形成新型的现实一体化的教学课堂。更加有效的利用课堂的时间,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4]。

2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Shortages in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在空间上学生必须集中在课堂或者是实训室中。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先教授理论知识,而后进行实践。在理论教授过程中,主角是教师,学生是模仿者。

教学角色上的问题[5]: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的主导权在教师,内容和方向完全由教师进行把控,学生所学到的内容取决于老师对该课程的理解和设计。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极少有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而有所突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能动性不强,难以适应实际环境和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

理论到实践的转换问题:从开始学习理论再到实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需要有时间进行消化的,并且需要反复咀嚼的。课堂上受时间所限,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立即投入到实践过程中。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难以熟练掌握技能。

高职学生注意力的问题:高职学生能够持续听讲15分钟的在2%―3%,其余的学生能够持续听讲的时间一般维持在10分钟左右。其他时间里普遍存在思想走神,精神不佳和乏味的状况[6]。这是高职学生在的教育过程中缺乏注意力锻炼和培养的原因,造成理论课没听懂,实训课做不出的情况。

课程评价的问题[7]:传统课堂中评价的来源单一,并且课堂的过程在是处于封闭状态。合作企业很难知道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课堂的教授过程,企业方的评价只能达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等纸面材料,难以深入到学生层面,对学生的培养效果抱有怀疑态度。

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突破课堂上所受的限制,为高职课堂的改革创造了新的条件。

3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构建(How to construct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environment)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构建信息化高职课堂需要相应的教学环境作为保障[8]。

在图1的高职课堂信息化环境中,各个模块是相互独立的,但也是相互关联的,下层模块为上层模块提供服务,上层模块是基于下层模块构建起来的。

硬件环境:硬件环境是信息化课堂的基础,相对与传统课堂的桌椅板凳黑板能够容纳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信息化课堂的硬件环境是能够适应信息化技术的平台,从可移动的角度分析主要的硬件有:智能手机、平板、便携式笔记本、个人计算机(台式机)、终端、工作站和服务器等。其中便携式笔记本和个人计算机是最常用的硬件设备,因其适应环境强是实训室必备的硬件设备。其他各种硬件设备能够作为日常信息化课堂的补充,或者是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的必备设备。

互联网环境:在信息化课堂中互联网环境从范围大小来分,学校层面应该构建成校园网,能够做到各部门和各教室之间相互连通的局域网,并且能够连接至互联网,有成熟的流控管理,保障数据访问的通畅。通畅的网络能够提升课堂的信息化效果,能够让课程更加流畅。

互联网的接入环境:互联网接入方式的多样性,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在信息化课堂上互联网的接入方式,主要是有线网络,为了能够满足移动平台的需求,WIFI、3G和4G的方式接入互联网越来越收到重视,适应未来移动学习的模式。

信息化课程管理平台:虽然在互联网上已经具有视频网站,数据存储,个人网页等平台能够和保存课程的教学资源,但是各类型的网站并非针对高职课程的特点建设,难以满足教学的要求。并且老师和学生在不同的网站之间切换也不利于教学,操作也会非常复杂。构建一个统一并且开放的信息化课程管理平台,能够将各种教学资源汇集,又能够将其分享,是进行课堂信息化的重要环节。且该平台需要能够通过移动设备进行访问,增强其跨平台的能力便于教师利用该平台组织教学。

应用平台:在信息化课程管理平台上,视频资源、教学资源以及讨论区、测试区和评价区是必要的应用。视频资源能够支持现今流行的MOOC等基于视频的教学模式,支持视频的关键节点的切换功能,能够使学生对感兴趣的部分反复进行观摩。教学资源是课程资源的存储地,能够将文本、图片、视频和音频集中进行展示。讨论、测试和评价区都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环境,能够弥补课堂中学生信息反馈不足的弱点。由于反馈信息数字化,方便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多维分析,更深层次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态。开通匿名评价功能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课程评价。

多媒体:多媒体是直接建立在物理平台上的,能够向学生展示视频和音频,这是信息化教学的手段。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已经基本上解决学生共同观看视频和音频的功能。但是在信息化教学要能够满足每个学生自己需要观看不同的内容的视频和音频信息,而且相互不干扰。多媒体的建设应适应个性化教学的需求。

仿真平台:学生并不能够经常在实训室或者是企业真实环境下获得训练,真实环境的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企业对高职学生最基本的需求是一个熟练的技术人员。成为一个数量的技术人员必须勤加锻炼。仿真平台是能够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通过仿真,学生能够在该平台上反复训练和操作,锻炼熟练的技能。又能够不受时间,地点和资源的限制。非常适合进行信息化课堂的建立。同时仿真平台应该利用其信息化的特点,能够收集学生的操作信息,对学生进行实时评价和分析。鉴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仿真平台还需要能够适应移动设备平台。

4 结论(Conclusion)

信息化的课堂能够有效的利用时间和空间,通过信息化的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突破课堂上的限制。能够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集中力量加强学生的技能的训练。同时能够借鉴更多更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课堂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信息化思维的基础上的,需要培养教师信息化的素养和相关的计算机技能。指导学生对如何使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学习和技能。所以完全由学生课前自己进行信息化的学习,再到课堂上进行实践,很难达到教学的效果。学生的自主化学习依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增强学生对信息化的学习积极性,需要加强在信息化平台上的监管和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信息化平台向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展示,将信息化课堂融入到招生、教学和就业这一高职学校的管理体系中来。促使教师和学生加强信息化的教学能力。学校应积极的投入和创新的使用电子设备和网络,并且在整个教学环节上形成联动,使课堂发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周建松,唐林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科学定位――兼论培养高适应性职业化专业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13,(2):94-98.

[2] 史枫.技能型人才需求规格调查及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J].职教论坛,2010,(25):66-69.

[3] 刘晓.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科技创新导报,2012,(3):161.

[4]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5] 李兴会.高职项目教学中的教师角色[J].职业教育研究,2010,(1):34-35.

[6] 李春竹,黄莉莉,康英健.注意力训练对高职教学效果提升的研究――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4,(29):1-2.

[7] 韩继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多元社会评价机制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30-33.

[8] 李曼.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架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 (8):32-36.

作者简介:

王 磊(1982-),男,硕士,讲师.研究领域:计算机网络技术,职业教育.

谭 芬(1982-),女,硕士,讲师.研究领域:翻译理论及实践,职业教育.

上一篇:地方高校计算机师范专业中教法课程问题研究 下一篇:App开发教学案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