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建设的取向策略及规律

时间:2022-08-24 11:40:06

学校特色建设的取向策略及规律

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个性特色,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在我国,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特色”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新的突破口。抓特色建设,创建特色学校,如何突破运作过程中的“瓶颈效应”或“高原现象”,这已成为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本文试从分析学校特色教育的价值取向谈起,再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论述抓特色建设、创特色学校的策略和规律。

一、学校特色建设的取向

为了深化对特色学校的认识,现结合实践对创建特色学校的价值取向予以分析。

1.创建特色学校,使中小学重新审视自己生存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中小学办出各自的特色,创建特色学校,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已成为时代的呼唤,也是教育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我们所说的特色学校,要以其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稳定性等区别于其他学校,并为社会所认可。学校进行特色建设过程中,就要不断检讨学校是否保证学生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宏观要求;是否从学生自身潜力和兴趣出发,充分发展了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的智力与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从根本上有利于转变教育观、人才观,促进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启动学校活力,使教育走出困境,有利于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

随着我国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系和办学模式发生深刻的变革,多种体制、模式并存,扩大了学校的自。事实证明,办学有特色,能使学校不断求得发展,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相反,学校发展则处处受阻,管理措施、规章制度运行起来很被动。可以这样说,特色已成为社会衡量一所学校发展水平的外显标志。与此同时,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也利于开发学校的潜能,强化内部运作机制的自动调节,促进整体优化。学校以特色――“源头项目”为龙头,很容易带动其他方面,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使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立足点确定在学生身上,更好地体现了教育教学规律

创办特色学校是从素质教育出发,因材施教,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并注意诸方面协调发展。学校要注意将各种因素协调,力求形成整体的综合教育合力,来作用于全体学生,或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或培养某一方面的综合能力,一旦形成学校的传统,无形之中就为师生群体树立了教育行为准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学校特色建设的策略

从宏观层次上讲,形成综合的整体的教育合力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基本策略。任何孤立地、片面地进行特色建设,效果都是不好的。

1.从素质教育出发,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是建设特色学校的依据

目前,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的办学方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全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标准件”的培养模式已被打破,博通和精专结合将成为培养方向的重要特点,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成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素质是办出特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在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避免出现简单、片面、单纯追求特色的做法。

2.有一支一专多能且体现学校特色的师资队伍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基础

学校育人主要是通过教师实现的,要使学生学有所长,教师首先必须做到教有所长。如果一所学校没有富有教育教学特点的教师,学校要形成特色将失去原动力。教师工作联系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学校特色建设要特别注意锻炼一批有教育特长、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这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基础工程”。

3.形成学校优良的传统并不断发扬光大,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

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端就是“一刀切”和“模式化”,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特色建设。特色学校的建设就是要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并把其作为特色建设突破口的主攻方向,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的整体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特色学校的创建也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工程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全体成员扎实协调的工作,学校管理者要全方位地调动学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创建学校特色这一目标成为全员的自觉行动,使创建特色学校的基本要求扩展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特色一旦形成,就应稳定下来,并不断地向深度、广度发展。我们讲学校特色的稳定性而不是绝对的静止不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特色是一个与内外环境相适应,与特定的时空相联系的动态概念,是一个动静结合的统一体。只静不动,发展不了特色,特色也就缺乏活力而最终褪色消失。稳需要变,变为了稳。学校特色只有在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的和谐统一中才能得以形成,并在不断优化选择中自我完善。

4.强化教育科研意识是特色学校建设的保证

教育科研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可以说是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没有教育科研的个性化就没有办学的个性化。一所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必须有自己的“特色理论”,这个理论指导其办学行为,才能找准学校改革中富有特色的主题,确保学校特色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三、学校特色建设的规律

从微观层次讲,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教学深化改革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完善的长期艰苦追求的过程。实践证明,特色学校的形成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即学校内部不断自我优化。

1.特色来自于创优

办学特色的形成,就是面对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办学者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寻找自身优化的途径和措施,对如何办学进行选拔、矫正和创造的过程。创优来源于选择,不断选择好的,矫正差的,创造所需要的,淘汰那些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的旧事物,择优的结果就形成了特色,不断的择优,特色就不断地巩固和发展。

2.潜在优势变为显性优势就形成特色

每所学校都存在“内潜能”,蕴含某种潜在优势。关键在于是否寻找到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特色建设就是要转变观念,振奋精神,进行艰苦的开发创造,把潜在的优势变为显性优势。

3.特色是在科学育人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发展的

办学特色形成以后是否有生命力,从根本上讲,关键是看其是否适应时代的需要。如果时代需要,并又能逐步适应社会发展,它就有生命力。否则,盲目地追求新颖、特别,迟早会被淘汰。说到底,根据人的成长规律,按照培养规格育人,才能达到特色建设的目标。

4.校长独特的个性品质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因素

只有独具风格的校长,才能带出独具风格的教师队伍,才能办出独具风格的特色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校长解放思想的过程,也是校长富有特色的教育观念、教育思路、教育风格逐步成熟的过程。

5.在一定办学目标的吸引下,实施整体优化改革就能形成特色

任何学校的特色建设都要围绕其主导特色进行综合施工。实践证明,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用整体观念、思路和方法去从事组织工作,正确处理特色建设与一般建设的关系,特色建设有赖于一般建设的配合,常规工作有赖于特色建设的带动。特色建设的成功必有其他工作的支持。常规工作是特色建设的根基,特色建设是常规工作的升华。所以,在加强特色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非特色方面的工作。另外,一些学校在特色建设方面,出现两种甚至更多种办学特色。这就要处理好主导特色与非主导特色的关系。要让其中最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特色,能够在其他诸项特色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和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在突出主导特色建设的同时,适度发展非主导特色,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优化系统。

上一篇:对美术教学中“快餐”现象的思考 下一篇:一石四看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