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赢与怕输

时间:2022-08-24 10:20:34

1968年12月27日,美国的阿波罗八号在完成绕月飞行后返回地球途中,一位地面工作人员的儿子问他:是谁在驾驶阿波罗八号呀?地面的控制中心把这个问题传达给了阿波罗八号里的宇航员安德斯,安德斯回答说:我想现在主要是牛顿在驾驶吧。如果这个问题同样问你:是谁在管理着你的公司呢?

提出过战略地图、核心竞争力、产业革命等概念的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的回答是:现在管理你公司的是一小群辞世已久的理论家和实务界人士,这些人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发明了现在管理的规则和惯例。先贤们的影响力太大,乃至于各家公司的管理技术大同小异。这也是CEO们跳槽易如反掌的原因,因为各家企业驾驶舱的管理仪表装置如出一辙。

哈默认为,现代管理学不只是一套有用的工具与技术,它还是一种典范(paradigm)。这些典范成了管理者的世界观,而不光是思考方式,它是一套公认的信念,决定了什么问题值得去解决或者是可以被解决。而我们成了这些典范的囚徒,依据典范的标准才能筛选出什么问题有解,只有有解的问题我们才愿意推动解决。那些典范凡事以效率优先,太过抽象的,太过复杂的通常都被认为不值得解决。其实,牵制组织绩效的最终限制不是业务模式,也不是运营模式,是与资源调度、计划部署、工作编排和鞭策激励有关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不灵了,大家都得遭殃。那些公司的高层,应该是因为他们的贡献更大,而不是因为组织赋予了他们头衔和权力。今后的组织结构应该更具流动性,并能随着每次任务(project)而调整。

这一期,我们封面文章的题目就是组织结构调整的动因分析,哈默对未来的呼唤不是平地起高楼,是和管理学的经典思维有呼应的,在系统组织理论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德 (Chester I.Barnard)1938年的著作《管理者的功能》里,巴纳德就这么揭示了组织:组织是成员因共同的使命与目标而产生合作行为的有机体,管理者的权威来自于成员的接受意愿,而管理者的任务就是竭尽所能激发成员的合作与努力。我们在封面文章所提供的这些案例,动因各异,但是逻辑都很一致,那就是通过人、权力和资源的重新分配,达到组织成员与组织目标的内在一致性。所以,请关注他们的这个逻辑,而不要只是研究组织结构图。

如同战争的动作分两种:进攻和防御,我觉得,企业的决策也可以分成两类:想赢的和怕输的。创新和变革类的决策,基本属于想赢的。裁员和关店类的决策,基本属于怕输的。面向未来所做的决策基本属于想赢的,试图重复过往辉煌的决策基本属于怕输的。提升效能的决策基本属于想赢的,提升效率的决策基本属于怕输的。其实,想赢和怕输常常是决策的一体两面,很难简单划类的,我这么说是想提供一种思路:你得明白能给未来带来竞争优势的决策才是好决策。

上一篇:人民币扬帆 下一篇:在线金融创业者叫板传统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