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主义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时间:2022-05-14 09:01:42

新职业主义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收稿日期:2013-04-11

作者简介:李向东,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300222)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天津市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HE4033)成果之一。

摘 要:为适应后工业社会生产活动出现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提出新职业主义思想,90年代后经美国学者完善发展,引起西方各国关注。新职业主义思想认为职业教育应把学生看成终身发展的人,为其提供必要的文化和职业基础知识技能,主张培养智力型工人,反对把学生训练成掌握单一动作技能的“机器”。我国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时期,新职业主义思想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有许多有益启示。

关键词:新职业主义;职业教育;终身发展;借鉴

一、新职业主义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上半期,以斯尼登(David Snedden)和布劳瑟(Charles A.Prosser)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应该分别进行。职业教育要和真实的工作相结合,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专门化的职业训练”(job-specific training),促使学生养成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思维习惯和操作习惯,能够熟练使用劳动工具,完成生产岗位的工作任务。[1]人们把这种为完成某种生产任务,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重视对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动作技能训练的教育思想称为职业主义。职业主义思想对具有确定性、重复性和可分解性的工作技能有它的合理性。职业教育实践中围绕职业岗位活动确定教学内容,工作中干什么,学校中就学什么,怎么干就怎么学。职业活动中的工作任务被分解成许多单项任务,成为学生学习的“模块”,通过反复、机械地重复操作流程, 使学习者达到动作高速化、精确化和自动化。职业主义思想把技术工人复杂的生产劳动,看成是固定、单一的某种操作程序,认为劳动技能的学习可以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获得,忽视了劳动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把劳动者等同于程序化的“生产机器”。

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生产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生产技术进步更新速度加快,重复性、技能性的操作活动逐步被自动化生产设备替代,同时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要求劳动者熟悉生产原理,不断更新知识技能以适应生产需要。从生产活动的历史进程来看,机器出现后劳动者摆脱繁重体力劳动,实现从提供劳动生产动力到提供生产技术的角色转变。自动控制技术的运用,使劳动者摆脱劳动过程中的重复性,使人又一次获得解放,实现从提供技术到提供智力决策的第二次转变。劳动过程中人的主体性逐渐得到体现,劳动者可以自主选择劳动内容,劳动者的职业转换频率进一步加大,单一的职业岗位操作技能训练的职业主义思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了。现代职业的特点是“国际间的活动,自动化的时代,不断变化的市场要求和标准,高速运转的生产周期,日益高级的计算机应用,对整个行业的全面而透彻的了解”[2] 。另外,终身教育思想逐步普及,学校教育不可能提供人一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人的一生要不断学习。社会生产的变革需要人们重新审视职业主义思想下的职业教育实践。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学者率先提出新职业主义 ( New Vocationalism)主张,在以后的20多年中,新职业主义的教育理念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20世纪90年代,美国将新职业主义的理论推向了另一个高峰,并对美国、 德国、日本、法国的职业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职业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是为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类型,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应随社会生产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而与时俱进。工业时代到来,体力劳动者逐渐被技术工人替代;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掌握单一操作技术的工人也必然会被复合技术和智力型工人替代。新职业主义者尊重劳动者本身的价值,重视对劳动者的智能开发,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原则。雇主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新员工能立即顶岗劳动,这样可以减少再培训成本。但是,他们往往忽视劳动者成长的需求。新职业主义认为,职业学校教育如果仅仅受雇主的需求和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所驱动,将会走入单一的“职业技能培训”的窄胡同中。因为,没有人能对未来市场的需求进行准确预测。现代社会在职业活动中对劳动者认知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工作任务的完成更多地依赖于观念、认知和原理,而不是通过大量练习获得的技能。操作机器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更需要对机器原理的理解和对生产全过程的把控。所以职业教育仍然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原则,不应有过于狭隘的职业性质或局限于一种技能的培养。新职业主义教育主张培养智力型技术工人,有三个主要目标:第一,要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更高水准的学术能力;第二,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轻松进入他们感兴趣的高薪的生产性行业的专业技能;第三,使学生成为有岗位转换能力的工人,以满足学生工作的需要和终身学习的需要。[3]

(二)职业教育的内容

目前已经进入一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产品、设备、工艺快速更新的社会,任何人都需要不断学习才能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等理念深入人心。为实现新职业主义培养智力型技术工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在教育内容上新职业主义者重视培养学生读写算的能力,批判和反思的能力,在工作中的自我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独立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等核心技能。[4]核心技能(core skills)是新职业主义提出的重要概念,是指完成任务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度专门化的、狭义的技能。它具有通用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新职业主义的教育理念主张在职业教育的每一个过程中,都要包含核心技能的训练,在设计教学大纲、学习任务与课程时都要强调核心技能的培养。[5]核心技能理论的建立,不仅很好地解决了社会、经济的变化对雇员素质所提出的挑战,有力地提高了职业教育在这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而且找到了一条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起来的途径。英国对核心技能及其内容框架已达成共识,在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时,突出对核心技能的考核。

(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措施

新职业主义提出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整合;中学教育与中学后教育的整合;学校与工作的整合,希望打破传统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制教育制度,实现两种教育的整合,从而在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被歧视的地位。其实,新职业主义的这些主张和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思想一致。杜威重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教育的实用性、生活性。在对职业教育涵义的理解上,杜威认为职业并不仅限于是一种谋生手段,职业是指任何形式的连续不断的活动。在课程设置上,杜威主张职业教育要和普通教育融合,给学生提供广泛的科学知识。在他看来,“把关于人和自然知识同准备从事职业的知识相结合,并深刻地意识到工业与职业在当代社会中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后果,”乃是变革传统职业课程体系、重建新体系的先决条件之一。职业学校的课程编定要兼顾知识同实践的结合,自然科学的设置要服务于职业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职后就业能力、特殊的科学能力、良好的公民品德的发展等多方面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表1对传统职业主义与新职业主义思想进行了比较。

表1 职业主义与新职业主义思想比较

三、新职业主义思想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任何思想都是社会现实和时代特征的反映,学习借鉴国外思想应注重分析其社会环境。新职业主义思想是针对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提出来的。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虽然从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已经出现后工业社会特征,及时调整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才能为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提供人才储备。

(一)双轨制教育体系受到质疑,社会需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双轨制教育体系即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分别单独进行的教育制度,如同火车的两个轨道,一轨是完全脱离生产的纯粹学术教育,另一轨是纯粹的狭隘的职业训练,两种教育平行进行永不相交,其哲学基础是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想。这种体系在实践中表现为脑力与体力、闲暇与工作、理论与实践、聪明与愚蠢、高级与低级的分离。[6]双轨制教育在历史发展中对于教育的普及和劳动者生产技术的提高发挥过积极作用,有其历史价值。随着时代变革和生产过程的变换,民众对教育的需求和生产活动对劳动者的需求都发生了变化,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是社会变革的需要。当前,受我国传统文化和独生子女时代的影响,学生家长普遍希望子女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沟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建立相互沟通的“立交桥”,是社会所需民众所想。“如果说我们可以将教学要追求的价值大致分为外在价值(又称为工具理性价值,如把人培养成合格公民、科学家、劳动者等)和内在价值(如个人素质的全面的或者和谐的发展)的话,那么现代教学的价值取向不是两者择一,而是谋求两者的统一。”[7]

(二)把长期的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与短期的职业培训区分开来

一般认为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种教育形式。这两种教育形式有不同的教育目标。职业学校教育面向青少年学生,一般学生需要2-3年才能完成学业。这种职业教育形式应该进行职业基础教育,体现职业知识、职业理论、职业技能的基础性、系统性和普适性。职业培训的主要对象是成年人,他们一般已经有确定的职业岗位,或准备面向确定的职业岗位就业,学习时间较短,少则几天,多则数月。这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在短暂的培训中提高工作能力,增长工作所需的才干。其培训内容具有岗位针对性,培训重点是岗位劳动技能,即通过具体活动改变其行为,使之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职业主义思想对当前职业培训是有效和适用的,完全应用于职业学校教育则值得商榷。教育学有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之分,但研究者约定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教育一词就指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研究中常常把两者混为一谈,笼统称之为职业教育。尤其是介绍国外职业教育,常常把国外职业培训的做法,翻译成职业教育,许多职业学校将其误解为先进思想而学习模仿,似乎办职业学校就要和普通中学不同,差别越大越先进。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属于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自然要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思考职业学校的未来发展,必须摆脱功利主义思想的诱惑,从学校教育的本质出发,关注人的发展。学生到职业学校求学是为了有意义的生活,职业学校不能单纯满足雇主的需求,也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着想,考虑他的现在和将来,为其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设置课程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受美国能力本位(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思潮和德国“行动导向”(德语Handlungsorientierung)影响,依据工作岗位需要来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忽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把人简单看成生产工具,试图把学生培养成能按照固定程序精确工作的机器。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应该把人的发展放在课程开发的首位,这是学校教育的共同法则。当前高职院校存在过分夸大单一技能训练的倾向,错误地认为谁的学生单一技能水平高,谁的教育质量就好。顾明远先生认为,如果职业教育纯粹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作为“全面的人”的教学,当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他们可能很容易上手某项技能,成为熟练工,但由于他们在人文素质培养上的缺失,使他们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在激烈竞争中同样处于“弱势”,最后面临的依然是“解聘”。

(四)改变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方式

教学是围绕教学目的,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学方式不同,其功能效果也不相同,概括起来有三种不同的教学境界。基础境界的教学采用告诉、传递、训练等方式进行,目的是把现实世界中的标准、规范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认同并遵照执行,这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教育。中间境界的教学采用引导、启发、逻辑推理等方式进行,目的是带领学生探索世界,这是一种培养能力的教育。理想境界教学采用交流、碰撞、互动等方式进行,目的是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用人格去影响人格,这是一种塑造人的教育。[8]高职院校教学不能停留在填鸭式的技术传授与教导上,而应该考虑如何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总结问题的能力,如何为其美好人生奠定基础。有人这样建议,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了解其人生追求和职业理想,分析其具备的能力和可能的学习方式。然后,向他提供学习建议,并编制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紧接着再让学生从具有的初步经验开始,进入学习循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不是教他做什么,而是引导学生从初具经验开始,去体验和反思,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规律和结论。最后教师要协助学生对阶段性的职业技术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下一循环的学习以掌握更高水平的职业技能。

不能只从功利角度看待职业教育。成功的教学不仅是传授了学生多少知识,也不仅是教会了学生多少能力,而是使学生获得了发展。成功的教育使学生更了解自己,更善于把握和控制自己,更尊重和热爱劳动,具有更高尚的职业道德,更不畏困难勇于进取,更有爱心,更有责任感,更有教养。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所有教育类型的共同核心和根本目的。教学需要重视知识、能力与生产技术。但教会职业学校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更具有教育价值,尤其是在未来生产设备、技术、工艺快速变化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Hyslop-Margison, E.J. (2001). An Assessment of the Historical Argument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Joumal of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17(1), 23-30.

[2] Lynch, R.L.(2000).High School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for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25(2), 155- 198.

[3]Benson, C.S.(1997). New Vocation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Potential Problems and Outlook.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6(3), 201- 212.

[4] Holt, M.(1987).Judgment, Planning and Educational Change. Harlow: Longman Higher Education.

[5]黄日强,黄勇明.核心技能:英国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 .比较教育研究,2004(2):82-85 .

[6] ShaPin, S. & Barnes, B. (1976). Head and Hand: Rhetorical Resources in British Pedagogical Writing,1770-1850.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3), 231-254.

[7]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6

[8] 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1.

上一篇:地方工科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 下一篇:分层理论对我国高职教育分层问题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