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男排发展的困惑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24 05:45:17

四川男排发展的困惑及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11-000-02

摘 要 四川男排曾以独有的优势特征称霸中国排坛,而近些年则愈日剧下,为使四川男排走出低谷,本文从四川男排的技战术特征和后备人才与教练员队伍的建设以及管理体制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以期四川男排重新走上中国强队的行列。

关键词 四川男排 发展困惑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老一辈四川男排曾以技术细腻、灵活多变、扎实稳健的技战术风格获得过五连冠的辉煌战绩,在中国男排中开创了四川时代。然而,21世纪以来,四川男排的排球竞技水平却日以欲下一直在走下坡路,在2011-2012赛季的排球联赛中更是打出了联赛第十的历史最差成绩,在2013年的全运会中竟未出线。因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四川男排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找出制约四川男排发展的瓶颈,并针对四川男排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促进四川男排走出低谷重新站在中国男排强队的行列。

二、四川男排发展困惑的因素分析

(一)技战术风格缺失,陷入尴尬境地

历史上的四川男排曾以“技术全面、以小打大、快速多变、以快制高”的技战术特点和风格而闻名国内外,正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身高不高但灵巧的优势和特长,创造出自己的技战术风格和打法而称霸中国排坛的。近年的四川男排也一味盲目地追求现代排球“高大化”的发展趋势,而改变自己“小、巧、灵、快”的技战术特点,追赶不切合自身实际的高大和力量的路线。目前四川男排的身高不及我国北方队伍,在强攻和拦网高度及发球力量上还不及北方强队,把传统的“小、巧、灵、快”的技战术特色丢失的一干二净,,陷入了高不高、攻不强、小不巧、防不好、守不灵的尴尬境地。

(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后备力量捉襟见肘

后备人才是四川男排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目前四川男排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采用的是“体教结合”模式来培养后备人才的,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运动员具有双重身份。由于人们对体育认识的偏差和竞技体育成材率及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增加,使得后备人才培养的数量严重的萎缩,目前仅有成都七中、自贡中学、宜宾中学、南充中学、绵阳中学等部分学校有男子排球运动队。另外,由于学生运动员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他们参加排球训练只能在课余时间和假期中进行,训练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所以导致人才的培养质量不尽人意。另外,由于我国职业体育发展的不成熟及全运会金牌战略的影响,使得优秀的运动员不能正常的流通,一些省份的优秀排球运动员在本省内即使被闲养着也不愿让他们交流到外省去,而成为自己在比赛中的竞争对手。这样的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使得四川男排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

(三)教练员配备不合理,创新能力较差

目前四川一线男排仅有三名教练员,从人员配备和分工上与国内外强队相比人员配备还相差甚远,分工也不合理,尤其是缺少专门的体能教练员和科研教练员。从现有教练员的自身情况来看,尽管都具有高水平竞技比赛的经验和较好的文化素养,但由于教练员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原四川男排的运动员,学缘结构单一,缺乏优势互补,在训练中几乎都是靠作为运动员时期所积累出来的经验来指导训练的。另外由于他们几乎没有外出学习和进修过,创新能力差,靠经验式循规蹈矩的方式来进行训练,难以有进步。众所周知排球是瞬间变化的运动项目,离开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及先进的技战术思想的指导就很难在排坛中寻得一席之地。

(四)缺乏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管理是运行机制的基础,运行机制作为管理体制的实现方式,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就是选择和监管有效的运行机制。目前四川男子排球俱乐部作为四川省体育局的附属单位,还没有完全的向商业化靠拢。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首先是四川男子排球俱乐部明确定义为四川省体育局所拥有的一种无形财产,但在责、权、利的方面没有明确的划分。俱乐部和体育局双方总是不同程度的站在自身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行使权力,而且都力求拥有球队更多的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管理权,还要在一定条件下尽可能的少承担经费的投入。当在俱乐部运作中出现问题时,俱乐部和体育局双方都互相推卸责任。一旦矛盾激化,俱乐部的生存和发展均失去保障,球队的将面临更大困难,从而影响比赛和训练。其次是投资企业若想对俱乐部进行资金赞助,其冠名权首先就要得到四川省体育局的批准,如果赞助企业所提出的条件不符合作为政府机构的体育局的行政标准,体育局有权阻止其俱乐部与企业的赞助合作。因此,四川男子排球俱乐部的管理体制有着浓厚的行政色彩,没有从球队和俱乐部自身的利益出发,这种情况就很难使得四川男子排球俱乐部管理的自主化和科学化,就难以走出低谷的局面

三、四川男排的发展策略

(一)探索出适合自身特征的技战术风格

四川男排应当结合自身的身体特征和技战术能力与基础积极的探索和研究符合自身特征和发展的技战术思想与打法,切勿盲目追风。当然我们应该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技战术打法和风格,但我们首先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优势的技战术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在比赛中占据主动,才能使四川男排走出恶性循环的尴尬局面。

(二)强化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运动训练水平

四川男排应该进步完善教练员队伍的人员配备,至少应该增加体能教练和科研教练员,以进一步完善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其次是转变教练员以往陈旧、传统、过时的训练和指导思想,结合科学研究,把科学的训练方法落实到队伍平时的训练和临场比赛中去。再次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定期对教练员进行管理、训练、临场指导、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业务考核,以促使教练员主动进行学习。另外还有外请专家对教练员进行培训或派教练员到国内外传统强队中进行考察和学习。通过不断学习使教练员获得新的训练、比赛、管理理念与方法,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调整管理、训练及比赛计划与方案,以适应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现代排球运动。

(三)深化体教结合,拓宽后备人才的培养途径

体教结合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应该通过深化改革,提高和扩大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首先,俱乐部决策者应当鼓励寻求各种社会资源来开展其训练工作,并加强其管理,在选苗过程中放宽政策,努力吸取优秀的排球后备人才。其次,在中小学广泛推广排球运动,以增加排球后备人才的数量。再次要妥善处理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两部门在培养排球后备人才的认知度和政策尺度上的统一。另外,还要与国内外的体育俱乐部合作来定点培养排球后备人才,以拓宽后备人才的培养途径。

(四)完善俱乐部内部机制,坚持向职业化道路发展

四川男排首先应当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健全俱乐部内部组织机构。比如效仿国外排球俱乐部构成部门,增设财务部、市场部、行政管理部,而不是仅用一个办公室来完成俱乐部的所有事宜。其次是明确俱乐部市场化发展方向,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做出积极反应,应把男排联赛主场地点选择在人口密集区域,而不是城乡结合处等人口稀疏地区。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带动门票收入、广告招商和企业赞助的经费支持,在时机成熟时完成自主的职业化转型。把球队的管理权和经营权交给出资企业,比赛成绩亦可与体育局共享,企业和政府部门互不干扰。尽管,四川男排现有的情况由企业掌管球队管理权的时机还不成熟,但在发展的困惑期,可以尝试跨越式发展,先发自主的完成向职业化的转型,开创我国竞技排球体制的先河,以转被动为主动,而且这也是我国职业排球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郭希涛.现代排球运动[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2] 古松,钟秉枢.中国竞技排球发展制约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0.

[3] 郭希涛,王占峰.新规则对排球比赛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2.

[4] 潘迎旭,钟秉枢.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4.

[5] 黄绵成等.四川竞技排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0.

[6] 姚辉波.中国职业排球俱乐部现状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12.

[7] 毛武杨.中国竞技排球发展的新思路[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2.

上一篇: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编排的原则及影响因素 下一篇:少年羽毛球选手体能训练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