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让学生“做”数学

时间:2022-08-24 05:17:02

教师如何让学生“做”数学

【摘要】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学会“做数学”,发展学生的能力,获取积极的情感价值观。(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兴趣是“做”好数学的前提。(2)多种感官的有机活动是“做”数学的核心。(3)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做”数学的重要方式。(4)“做”数学时注意的事项。在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数学带给他们的快乐。

【关键词】“做”数学 兴趣 感官活动 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 学习的主人 有效性 体验 乐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49-02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世纪,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人本的教育,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这句话体现出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你听见你会忘记,你看见你会记住,你做了你会学会。”让学生亲自“做”数学,去领略数学动态的发展过程,不仅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这个过程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培养他们以科学的方法学习、创造。

学生“做”数学,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做”好数学,我认为,教师应抓好三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兴趣是“做”好数学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心理创设趣味盎然的情境,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从而保证了学生做好数学的有效性。

(二)多种感官的有机活动是“做”数学的核心。

心理学家表明:现在的孩子皮肤缺乏一种触摸,一种运动,称之为皮肤饥渴症。造成这种现象是多方面的,纵观我们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规律、法则,如果让学生亲自操作,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发现规律,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教学“菱形的面积”这节课时,有位教师没有按课本上介绍的推导菱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讲解,而是给学生提供了菱形纸片、剪刀,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推导。学生先沿着菱形的对角线动手剪开,他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有的把菱形拼成长方形,有的拼成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三角形、梯形等等,他们认真观察菱形的对角线与面积的关系,通过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最后得出菱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讨论,学生找到了多种推导菱形面积的方法。在推导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协调能力得到加强,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不时出现创新的火花。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讨论很激烈,没有出现学生玩耍、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手在动,眼在看,脑在想,嘴在说,他们的多处感官在活动,他们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另一方面他们在探索中真正理解了菱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获取了广泛的数学经验,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极大发展,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做”数学的重要方式。

“做”数学的关键要有自己的体验,要在学习中不断地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例如,在讲“圆的面积”中“圆周率”这个概念时,教师没有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只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认识“圆周率”,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很高,他们带着问题,用各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直径,记录有关数据,通过计算、观察、讨论,他们自己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14多一些。在学生达到共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了“圆周率”一词,学生为自己的发现感到高兴,这种成就感激发他们克服研究中出现的一个个困难,获得了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合作越来越广泛,与人交流是未来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小组之间合作学习是“做”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的合作学习不仅加深了“做”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而且能增强“做”数学的互动性、有效性。通过学生的相互学习、交流、比较,学生对自己“做”数学的方法进行表述和反思,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操作活动中的不足。通过共享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实现自我的超越。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4人一组,用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个体积是12立方厘米的长方体、再摆一个大于12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每一位学生摆成的长方体形状、大小可能不同,但是通过交流,他们每个人都能获得多种摆法,最后达成共识。共识是一致的,他们却从合作中学会了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并寻求出解决问题的简捷途径和方法,同时提高了每一位参与者的空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当然,在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学具准备。没有学具的探索是“看”数学,不是“做”数学。

2.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权威的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及时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在学生研究时教师不能撒手不管,一盘散沙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3.学生“做”数学要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每一个主题都应该给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间,有自由表达自己解决问题思路的宽松氛围,这样有助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不能满无目的的做数学,不能走过场。

4.学生“做”数学不是单一地做几道数学题,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教学行为。

总之,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多提供一些探索机会,要多给学生一些研究的权利,多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多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自己去找答案,自己去体验,自己去陈述,去真正“做”一次数学,使他们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去享受数学带给他们的无限乐趣。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实施小学音乐教学 下一篇:在计算机教学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