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高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时间:2022-08-24 03:14:37

如何指导高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经典名著,是各民族文字表达的典范之作,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缩写,能够穿越时间的隧道和历史的长河,为人们所长久研读。因此可以说,是经典名著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注解着时代的精神风尚。它影响了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受到读者和时间的长期检验。读经典作品,是与高人对话,有如受教于名师,拓宽视野,启迪智慧,陶冶性情,让人获得审美享受,培养创造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并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但是,不少地方,中学生冷淡名著的现象依然存在。本人曾经做过一个关于高中生课外阅读的调查,在回答"你喜欢哪一类课外读物"中,选择经典名著类的学生只占了28.78%;在另一项"你完整阅读过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有多少本"中,读完10本以上的学生仅仅只有18.60%,而竟然有2.65%的学生连一本也没读完。

一、经典名著不受学生青睐的原因

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读起来费劲

由于时代、文化的差异性,使得经典名著与中学生有隔膜感,读起来费劲,还有很多地方读不懂。一位学生说自己曾经翻过《子夜》,看了不到十页就看不下去了,"根本不知道他写些什么";另一位学生也说《巴黎圣母院》中有一章专门介绍建筑,很让人费解。

2、节奏沉重缓慢

经典名著大多篇幅很长,叙述节奏缓慢,不如网络小说和漫画轻松有趣。一位学生曾说 :"经典名著太枯燥了,我们喜欢流行和时尚的作品。或许在你眼里,我们的这种选择,只是庸俗和平凡,只是无用的吸收。但在我们眼里,这是一种无上的享受。它贴近我们的生活,引起我们的兴趣,符合我们的口味,让我们有读下去的欲望,就像我们现在明知道麦当劳、肯德基是'垃圾'食品,但是我们还是会去津津有味地吃它。"

3、怕多花时间,怕影响考试成绩

由于目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很大程度上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参照,而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考试成绩好坏关系不大,而且占去了相当多的时间,因此很多教师和家长并不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学生自己也不愿意在名著阅读上多花时间。

二、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经典

现代流行、时尚的作品虽然让人感染到时代的气息,跟上潮流的步伐,但是经典名著,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能让我们摆脱平庸,有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学生通过不朽的经典名著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老师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而走近经典。在这方面,本人作了一些探索,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在谈到名著阅读时曾说:每个人应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不要迷信任何模式,"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因此,在推荐学生阅读时,我就从比较浅显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经典名著入手。首先让他们阅读的是《三国演义》、《雷雨》、《堂•吉柯德》等故事性比较强的作品,同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我还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导读材料,材料主要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简析、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在读之前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从而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此后,我们经常性地交流阅读心得,我们会抽出课前5分钟,让两三个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进程和心得体会,通常两周左右会抽出一节课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这一阶段来的阅读体会。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我发现学生不仅在说话的胆量和兴趣上有了提高,而且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也有了提高。因为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点评为他提供了参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认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以电影、电视等媒体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削平了经典作品的意义深度,破坏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严格区分,使得学生对经典有一种疏离感。更可恶的是一系列"戏说"、"重拍"使原作的精神面目全非。但我们要面对现实:对抱着电视长大的一代来说,没有什么比电视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很多学生表示:他们往往是先从电影或电视上知道了名著,然后再去阅读名著的。也就是说电影和电视成了学生和名著之间名副其实的"媒介"和"桥梁"。既然如此,我就让它扮好这个角色,为我所用。我一般两周安排观看经典著作改编的影片,同时印发名著赏析,以此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多数学生都能在看后找原著来一读。当然对影视作品还得有所选择。另外,本人定期给学生播放"读书时间"等电视节目,学生能够从中直接聆听作家以及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3、"包装"经典,再现历史语境

我们这里的"包装"并不是把经典拍成电影、电视,而是为经典的解读一些相关资料,包括一些历史图片、历史文物、历史场景的纪录等,努力减少跨语境所造成的接受困难。如: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我播放了《唐之韵》,其中出现的许多图片、画面,对学生解读唐诗帮助较大。学生普遍反映看《唐之韵》时,自己宛如置身唐朝,聆听李白对山河雪日的歌咏,傲视王侯的长啸;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情,悲天悯人的胸怀。

4、以考试引经典

在传统的观念中,一些人会觉得阅读经典名著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在近几年的不少地方的语文语文试卷中出现有关名著阅读的试题,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更加重视名著阅读。如2009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第22题: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鲁迅《呐喊•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固守旧制度、旧习惯,她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这表明她与赵七爷一样,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

B.沈从文《边城》叙写了一个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歌颂了淳朴善良的人性,洋溢着浓厚的湘西乡土气息。

C.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其中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

D.《三国演义》中,吕布追赶曹操时,曹操以手遮脸,轻松逃脱;马超紧迫曹操时,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两处描写显示了吕布与马超的不同个性。

E.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归航途中与一群鲨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马林鱼。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

这道试题均取材于经典名著,涉及五个名著,考查学生对经典的阅读。如果考生平时没有读过这些名著,临场发挥能奏效吗?所以,在平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定期会出几道文字名著阅读试题,考查学生对所推荐的经典名著的阅读情况。因为有了分数的压力,学生也就会重视去阅读这些经典作品。

三、结语

总之,在平时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引导学生阅读名著,让学生们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在班级内逐步形成"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风气,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根据文本特质确定教学内容的方法 下一篇:重视课堂情境创设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