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选择”教学设计(人教版)

时间:2022-08-24 02:28:08

“农业区位选择”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学情分析

笔者所任教的高一学生都是典型的“90后”,虽然有不少学生生活在农村,但对于农业生产比较陌生,毫无生活体验可谈。再加上学生关于这节课的学习基本没有前认知,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教材呈现上并不生动,所以消除陌生感、激发学习兴趣是这节课必须考虑的因素。学生对乡土农业案例和图片资料比较感兴趣,通过引领学生搜集、整理乡土案例和图片资料,以此拉近心理距离、唤起求知欲;同时可降低教学的重心和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区位的含义;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理解自然因素的改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用案例分析法,指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并分类;通过研读组图,探究自然因素如何影响农业区位;通过教师导学,理解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影响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树立地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以及分析事物抓主要矛盾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科技兴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难点: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区位选择,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资源。

四、教学设计(1课时)

教学准备:①提前3~4天,让学生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的情况,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实例,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就太仓的农业生产情况写一段文字,要求体现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师经过加工整理,形成合作学习的案例素材);②下发导学学案(内有案例材料:北京种竹失败、太仓积极对接世博),要求认真预习、及早准备;③在教室四周墙壁上张贴“中国温度带图”、“中国干湿地区图”、“中国气候图”、“中国地形图”、“太仓市政区图”以及学生搜集的有关太仓农业的相关图片、资料。

设计意图:课前通过师生共同搜集家乡农业素材并整理成案例,实现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激发求知欲;导学学案能引领开展自主学习;墙壁的图像、资料能创设合作探究所需的情境氛围,便于学生快速进入探究角色。

课堂导入:多媒体展示“太仓市政区图”,同学们找一找,自家的村、镇在哪里?(乡土情境引发探究兴趣)

1.区位的含义

情境创设:太湖平原农业生产和澳大利亚放牧视频;太仓水稻生产与小麦种植景观图。

问题生成:为什么不同地区会有各异的农业生产方式?(由学生根据视频及景观,结合教材文字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家乡农业与澳大利亚农业的图像比对,唤起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加深对农业区位含义的理解。

点拨承转:农业在太湖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如澳大利亚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的区位因素

情境创设:大屏幕投影太仓的农业图像资料。

教师启迪:课前同学们已对太仓的农业进行了广泛的资料搜集,那么农业生产需要考虑哪些区位因素?让我们从搜集、整理的案例材料中寻找一下吧(大屏幕展示并下发到每位学生手中)。

案例一:太仓市城厢镇电站村(略)。

案例二:太仓市陆渡镇横沥村(略)。

案例三:太仓市沙溪镇太星村(略)。

案例四:参观太仓现代农业展示馆(略)。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8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两个小组选择同一个案例材料(便于客观公正评价小组活动质量、评定成绩),要求在自主学习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方式,研究所选材料,指出其中涉及的农业区位因素。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6~8分钟后,各小组汇报研讨结果,指出案例中涉及的农业区位因素并说明依据。如果学生对某些因素未能发现,教师应引导其考虑某句话中隐藏的因素。由于每组只研究一个材料,所以要求学生在其它组汇报时,应该认真听取、密切关注。

教师点拨:将各组材料中涉及的区位因素展示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

学生总结: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等属于自然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和科技等属于社会经济因素。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乡土案例,能使小组内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生成。在合作找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对其进行分类的同时,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的相对稳定和改造利用

教师启迪: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因素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最重要的自然因素?

叠图探究1:多媒体投影“中国温度图”,再叠加投影“中国农业熟制分布图”。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对耕作制度的影响。

叠图探究2:多媒体投影“中国干湿地区图”,再叠加投影“中国农作物(水稻、小麦)分布图”。引导学生探究降水对作物种类的影响。

展示案例五:北京种竹失败(略)。

展示材料:我国南方地区和北京地区的部分气候资料、“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设计意图:多图叠加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案例和开放性问题,有利于生生合作和动态性问题的生成。

教师预设:请根据案例材料,提出1~2个你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生成:为何在北京会种竹失败?什么占据主导因素?

教师点拨:除气候因素外,地形、土壤、水源也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重要自然因素。

叠图探究3:多媒体投影“中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四大牧区、三大林区分布图”,再叠加投影“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业,高原、低山丘陵地带适宜发展畜牧业。

教师归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比较稳定,应该充分利用,但同时也可以适当、合理地改造自然条件不利的地区。如丘陵地区发展种植业易造成水土流失,但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形成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

多图投影:江西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和景观图。

教师启迪:这是江西省千烟洲丘陵地区的农业布局图,请仔细观察这样的农业布局方式与平时见到的农业布局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各种农业区位因素之间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出发,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抓住主导因素,统筹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农业人地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教师承转:自然条件比较稳定,但可以利用改造。社会经济条件呢?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学生生成:社会经济因素不稳定或经常变化。

情境创设:荔枝产地、华清宫、杨贵妃。

教师启迪: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诗“过华清宫”。荔枝是热带水果,生长于南方地区,要让远在长安的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必须快马加鞭,快速送达,而现在很方便就能吃到新鲜美味的荔枝,是怎么运过来的?在购买荔枝时,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包装箱里还有什么?

学生生成:……

教师归纳: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大大缩短产品运输的时间,加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并逐渐形成跨地区以至世界性农业区域专业化。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阿根廷的牛肉供应西欧人的餐桌,荷兰的郁金香装点世界。(投影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注重区位条件的变化趋势,才能对农业地理的研究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对于农业区位的多变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

展示案例六:太仓积极对接世博(略)。

问题生成: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太仓人为对接世博做了哪些工作?注意到哪些农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交通、市场、政策、科技……

教师归纳:世博会是个大市场,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大小、区位、产品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拟制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区位。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之,就会缩小。太仓濒临上海,市场因素决定了太仓服务上海、成为上海的后花园。

设计意图:区位因素中的动态部分,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体验,同时补充乡土案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升华。

展示案例七: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教材案例)。

学生活动:填表1。

教师启迪:请大家再思考一下,在这三个因素中,哪两个因素对于“时鲜业”来说,越来越重要?为什么?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变化过程中不难发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相比较,哪类因素变化更快?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农业各区位因素的可变性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这些因素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于一个地区来讲,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变化不大,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则经常变化。因此,农业生产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

拓展延伸:课后请畅想一下未来太仓农业的发展方向,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小论文。

设计意图:通过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为家乡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提升自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专家点评:通过课前指导学生搜集家乡的农业素材形成案例,引领学生关注家乡的同时,激发探究欲望。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和探究,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教学设计结构合理、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在提升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江苏省苏州市教科院地理教研员 嵇 瑾)

上一篇:同类型课例共性教学模式研究 下一篇:备考新角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