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针配合针刺龈交穴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358例

时间:2022-08-24 01:47:54

眼针配合针刺龈交穴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358例

摘要:目的 观察眼针配合针刺龈交穴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其眼针配合针刺龈交穴(治疗组)和单纯的眼针(对照组)治疗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组358例,基本痊愈148例(41.3%);对照组339例,基本痊愈93例(27.4%),两组基本痊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针配合针刺龈交穴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较单纯的眼针疗法获效显著。

关键词: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针灸疗法;眼针;龈交穴

中图分类号:R743 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2-1260-02

既往我院应用眼针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在大量的临床病例中观察到单纯应用眼针治疗该病存在不足。自2002年以来,我科应用眼针配合针刺龈交穴治疗不同时期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获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治疗组358例,男236例,女122例;脑血栓形成346例,脑栓塞12例;年龄28岁~79岁;病程1d至3年,不完全性偏瘫305例,完全性偏瘫53例(完全性偏瘫指上肢、下肢均等性完全瘫痪,包括肌力“0”级或“1”级;不完全性瘫痪包括上肢、下肢不完全性瘫痪或仅限于上肢或下肢不完全或完全瘫痪)。对照组339例,男230例,女109例;脑血栓形成329例,脑栓塞10例;年龄30岁~76岁;病程1d至3年;不完全性偏瘫294例,完全性偏瘫45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取穴:眼针常规选眶周眼区,双侧上焦区,下焦区,同时看眼取穴,即只要眼球经区巩膜上有明显的血管变化(如:血管曲张鲜红或紫暗等),即加针该区相应的穴区。针法:用5分长毫针,常规消毒所选穴区,右手持针,在所选穴区距离眼眶边外缘2分处,按取穴顺序横刺进针至皮下,得气后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起针后用棉球按压针孔,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3d,可行下1个疗程。配穴:龈交穴。针法:病人取斜靠位,体弱者取卧位,先用左手将上唇向上翻起,消毒后,用1.5寸毫针以15度角向上斜刺5分,得气后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拔针后用棉球按压片刻即可,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3d,可行下1个疗程。

1.2.2 对照组 只采用上述单纯的眼针治疗,选区、针法、疗程均同治疗组。

1.3 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治疗后患侧肢体、语言功能基本恢复,生活自理,并能从事一般劳动;显效:患侧肢体、语言功能等都有一定进步,生活大部分自理;好转:患侧肢体等都有一定进步,但生活不能自理;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善。

2 结 果

2.1 两组,庙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 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经临床观察,病程与疗效关系密切,将病程分为3个月以内和3个月以上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3个月以内的治愈率为44.1%,对照组为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表3。

2.3 偏瘫程度与疗效的关系(见表4) 治疗组不完全性偏瘫的治愈率为46.2%,对照组为29.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灵枢・大惑论》记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脉皆属于目。因此,说明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眼睛有密切关系。又因龈交穴是督脉之终止穴,而针刺经脉的起止穴治疗与之经脉相关的病症,效专力宏。《针灸聚英》又曰:任、督为足阳明之会,督脉通于脑。因此眼针配合龈交穴针刺,能调节阴阳、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且有强大的醒脑开窍之功效。为了观察本法对该病的临床疗效,对其所选病例其中的150例脑血流图异常者,做了针刺前后的脑血流图对比观察,结果显示:治疗前脑血流图出现波幅低平,明显低于正常值。提示脑供血不足。经针刺后,在偏瘫肢体等症状恢复的同时,脑血流图表现明显改善,波幅流入容积、速度均明显增大,主锋角变锐,重持波明显,说明该法能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能迅速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状态。

本法治疗该病,方法简便,疗效确切,若在患病的早期出现的头痛、头晕、肢体无力并逐渐加重的脑缺血前驱症状时,此时针刺治疗,不仅见效迅速,而且可控制病情发展,有的经首次治疗后即可收到弃杖行走的奇效。反之若病期过长致肢体变形,或发病后即速出现完全性偏瘫、肢体硬瘫及严重的言语功能障碍者,多因脑组织缺血、缺氧而造成的器质性损坏(如脑软化等)所致,此时本法治疗,不仅见效缓慢,且预后较差,应同时采用其他疗法,以提高疗效。

彭静山认为,在一次眼针的治疗中留针时间为(5~10)min为宜,且一般不施手法。笔者在临床中发现留针时间的长短在一定条件下对疗效的关系影响颇大。我院曾收治10例在原来微抬的肢体和微伸的手指经一次常规的治疗收效不显者后,而在持续留针或间断手法行针的过程中竟奇迹般抬起和伸展正常,这样通过持久留针和手法间断行针,不但能加强疗效,且能校正由不断瞬目而致的针体移位,这一现象提示应酌情改变常规的留针时间,尤其对初发病的病人,若一次治疗收效不佳,或针刺时体征好转,而起针后症状倒退又恢复原状者,应持续留针30min以上,甚至1h或1d针刺数次,这对进一步提高疗效有一定帮助。

笔者在临床上还经常遇到由低血压引起的脑血栓形成,在单纯的应用眼针治疗时往往收效欠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低血压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所致,因眼针能扩张脑血管,此时眼针治疗反能引起脑内盗血综合征,会加重脑供血不足,而同时配合针刺龈交穴后,病人自诉头脑分外清爽,症状和体征则迅速好转,针刺前测的收缩压数,针刺后往往在此基础上升高(20~30)mmHg(1mmHg=0.133kPa),这一现象提示针刺龈交穴能有效和迅速地升高血压增加脑灌注,改善脑缺血状态,眼针在此情况下应用才能发挥起应有的作用。因此,眼针配合针刺龈交穴治疗该病,两者相辅相成,一次治疗可收到两种针刺方法的双重效果,联合应用确能使临床疗效进一步增加。本法简便、安全、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简介:孟庆良(1955―),男,副主任医师,现工作于河南省孟州市中医院(邮编:454750);孟凡辉、张海芝、孙沙林,工作于河南省孟州市中医院。

上一篇:颅底骨折并发周围性面神经损伤临床疗效分析 下一篇:依那普利联合多巴胺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