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活动性发热特点及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08-24 12:33:16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活动性发热特点及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活动性发热特点及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间于我院进行疾病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热分为发热组和不发热组两组,对两组患者临床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活动性发热特点及相关性。 结果 相较于不发热组,发热组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出现白细胞、ESR、血红蛋白、CRP、ALT及白蛋白值异常的概率较高,P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发热特点;相关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而白细胞、血红蛋白及白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异常一定程度上与发热有关。本文就此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热、未发热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比较,从而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活动性发热特点及相关性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于我院进行疾病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热分为发热组和不发热组两组。所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均未出现肿瘤、感染等情况。其中发热组中有5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年龄21~44岁,平均年龄为(32.5±11.6)岁,男性患者1例,女性患者49例。不发热组中有5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年龄22~47岁,平均年龄为(33.2±11.1)岁,男性患者3例,女性患者47例。两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年龄、疾病情况、疾病史及身体情况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两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情况进行比较。其中临床表现系统累及中消化系统累及包括吞咽困难、消化不良、假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炎、胰腺炎、蛋白丢失性肠等;而神经精神系统累及包括外周神经病变、脑神经病变、癫痫、横贯性脊髓炎等。实验室指标异常是指患者血白细胞值小于4.0×109/L,血小板值小于80×109/L.血红蛋白值小于100g/L,C反应蛋白(即CRP)值大于8mg/L,红细胞沉降率(即ESR)值大于20mm/h,白蛋白值小于35.0g/L,内氨酸转氨酶(即ALT)值大于60U/L,血清肌苷值大于130umol/L。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数据资料采用例数(n)、百分数(%)进行表示,组间数据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由本次试验所得相关数据资料可知,发热组中患者白细胞异常率52.00%高于不发热组42.00%,血红蛋白异常率64.00%高于不发热组46.00%,ESR异常率86.00%高于不发热组72.00%,CRP异常率48.00%高于不发热组28.00%,ALT异常率20.00%高于不发热组12.00%,白蛋白异常率52.00%高于不发热组46.00%,P

3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作为多器官受累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发热等,多发于女性。其中发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临床上发热是指人体口腔温度高于37.5℃[1]。而由相关研究调查表明,发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收治入院的主要原因,但多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出现发热原因并非为疾病本身活动所导致的,而是由于合并感染而导致的。而发热机制主要为人体体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激活而释放大量白细胞致热原,产生前列腺素后使得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出现异常[2]。

本病发热与幼年型类风湿病发热均可伴见皮疹、关节痛等证,临床应注意鉴别。通常幼年型类风湿病不侵犯肾脏,而系统性红斑狼疮则最易累及肾脏且往往出现较严重的损害。此外幼年型类风湿病检查补体C3不降低,抗DNA抗体则呈阴性。如果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不规则发热,体温呈低热或高热,经抗菌素治疗无效,且伴见下列症状时,当高度警惕此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蝶形或盘状的红斑,关节痛伴多脏器损害,脱发,口腔溃疡,血管炎等。此时应进一步做有关化验检查,若血沉明显增快,抗DNA及ENA抗体阳性,抗核体阳性且滴定度高,狼疮细胞阳性,补体C3降低等,则可诊断本病。

由相关研究表明,相较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未发热患者,伴有发热情况的患者入院年龄较小,即年轻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易出现活动性发热情况,且出现光敏感、神经精神累及、浆膜炎、肝脾淋巴结肿大概率较高,其中神经精神累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出现发热概率较高,即神经精神累及与发热有一定关联[3]。由本次试验所得相关数据资料可知,相较于不发热组,发热组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出现白细胞、ESR、血红蛋白、CRP、ALT及白蛋白值异常的概率较高,P

综上所述,发热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主要症状,与白细胞、ESR、血红蛋白、CRP、ALT及白蛋白值异常有一定的关系,临床上应给予一定的重视并且采取相关治疗,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情况。

参考文献:

[1]袁风红,孙凌云,潘文友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活动性发热特点及相关性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10):666-670.

[2]于清,薛海燕,曹兰芳等.104例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10):942-944,947.

[3]黄卫华,宁军,黄乙江等.小剂量环磷酰胺与血浆置换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9,07(8):92,16.

[4]于善江,丁峰,王丽霞等.神经精神性狼疮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13):55-57.

[5]邹霓,谢冰,杨晓珊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5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21):102-103.

上一篇: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宫腔镜在基层诊断子宫异常出血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