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分红论英雄

时间:2022-08-24 12:21:53

分红型基金在近些年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一方面,分红能实现收益落袋为安;另一方面,对于长期投资来说,分红亦可补充资金流动性。目前市场上带有“红利”或“分红”字眼的基金已多达50只,从分红水平来看,这些基金并无明显优势,一些成立超过3年的基金甚至仅分红过一次。而近两年资本市场“流年不利”,基金的分红减少趋势愈加明显,引来不少投资者抱怨。

这种市场环境下,一种提供稳定现金流的定期支付型基金孕育而生。目前已发行的该类基金有5只,从基金招募说明书来看,这些基金按照约定每月或每两月支付一定额度的现金给投资者,然而稳定的现金流并非等同于定期分红,在进行投资时还需区别对待。

定期支付型基金的两个问题

目前已发行的5只定期支付型基金皆为债券型基金。债券定期付息的特征可以为基金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从而用于支付给投资者。这5只基金分别为博时双月薪定期支付债券、博时月月薪定期支付债券、工银瑞信月月薪定期支付债券、交银施罗德定期支付月月丰债券、信诚季季定期支付债券。从已披露的首年支付比例来看,工银瑞信月月薪定期支付债券最高,为6%,信诚季季定期支付债券和交银施罗德定期支付月月丰债券的首年支付比例分别为5.2%和4%,博时旗下的两只基金暂未披露该比例。截至2012年年底,晨星中国债券型基金指数过去3年和5年的平均年化收益分别为6.17%和3.97%。从表面来看,如果按照过去的收益水平,定期支付型基金只是将全年的收益换成每月支付的方式分配给投资者了,但仍存在两个问题需要投资者认清。

首先,定期支付型基金的定期支付并非建立在“可供分配利润”(即基金盈利)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在遭遇熊市时,投资者每月获得的现金可能是自己的本金,从而出现全年获得的现金支付比例高于实际投资收益的状况。当然,退一步来说,在熊市中,投资资金的减少可以起到缩小亏损的作用。与此同时,投资者需要面临的尴尬是,当市场为牛市时,投资者获得的收益也减少了。对收益的不确定影响,注定了定期支付型基金的优势更多在资金的流动性方面。

其次,投资者需要认识的是,在资金量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定期支付型基金每月可提供的现金实则非常有限。假设以10万元买入一只每月定期支付型基金,每年现金支付比例为6%,每月获得支付比例即为0.5%,不考虑费用的情况下,以6%的年化收益(参照过去3年晨星中国债券型基金指数的收益)为例,投资者每月获得的现金为530元(100000×0.5%×106%)。如起始投资资金原本就是长期闲置资金,且是以增值为目的,则更应考虑清楚获取每月支付是否有必要。

事实上,国外成熟市场如美国等,定期分红型基金有着悠久的历史。《1940年投资公司法》规定,共同基金每年投资收益强制分红的最低比例为90%;另外,美国国内税收法典要求共同基金将每年至少98%的已实现资本利得收入分配给投资者,否则未分配盈余要重复征税。基金管理人一般都会按照税法要求分红,将分红的税务责任转给投资者。此外,相比国内,美国支持定期分红的投资标的也更多,例如,股息率固定的优先股。该品种是美国不少定期分红的权益类基金的主要投资品种,典型的如成立于1989年的JHancock Premium Dividend Fund,该基金长期业绩表现出色,15年年化回报为7.86%,在同类中居首,最新晨星评级为四星,基金80%以上的资产投资于付息类资产,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银行优先股。

分红基金不分红?

与定期支付型基金不同,投资者从基金分红中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收益。如果从锁定当期收益出发,选择分红比例高、频率高的基金显然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在选择该类基金时,切忌落入基金名称的陷阱,而应更多地关注基金合同中约定的收益分配规则。

从分红频率来看,这些带有“红利”、“分红”字眼的基金并无明显优势,这主要还是由分红策略决定的。以华夏红利混合为例,基金约定在符合分红条件的情况下,收益每年至多分配4次,但并未对最低分红次数进行约定。此外,长盛量化红利股票、泰达宏利红利先锋股票、中海分红增利混合等基金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而新华优选分红混合、富国天成红利混合等则对收益的最低分配有着明确规定。例如,新华优选分红混合的招募说明书约定,当基金已实现收益比例超过分红点的10 个交易日内必须实施分红。其分红点的回报为央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2倍。

实际上,与定期支付型基金相比,市场上并不缺乏高分红频率的基金,例如嘉实超短债、富国天丰强化债券等。以嘉实超短债为例,基金成立于2006年4月26日,基金合同约定,在符合有关基金分红条件且每份基金份额可分配收益超过0.001 元的前提下,基金每个月应将至少90%的可分配收益进行分红。基金成立至今每份额累计分红71次,累计分红0.2086元,期间收益为24.55%。富国天丰强化债券成立于2008年10月24日,基金合同约定,若基金在每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后每10份基金份额可分配收益金额高于0.05元(含),则须在10个工作日之内进行收益分配,每次基金收益分配比例不低于可分配收益的50%,且每年基金收益分配比例不低于该年度可分配收益的90%。基金成立至今每份额累计分红44次,累计分红0.3515元,期间收益为43.41%。此外,按月分红的模式在最近2年发行较多的封闭式普通债券型基金 中也比较常见,例如国投瑞银双债债券封闭、富国新天锋定期开放债券等。对比美国基金市场来看,按月分红的模式在债券型基金中则更为常见,一些大型基金公司如Vanguard、T. Rowe Price皆约定旗下债券型基金按月分红。

高分红并不等于高收益

虽然分红能够很好地锁定收益,但高分红并不意味着高收益,分红与收益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事实上,著名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就是“极不情愿”分红的典型人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也因为长期不分红遭到一些投资者的抱怨,但公司的业绩无疑证明了对于有能力实现“滚雪球”式资本增值的投资者来说,复利增长显然比落袋为安更具吸引力。同样,对于基金投资而言,如果管理人具备超强的获取绝对收益能力和市场战胜率,不分红也不算是坏策略。

分红与否,并不能说明基金的好坏,可以在高分红的基金中找到业绩佼佼者,与此同时,一些“铁公鸡”中也不乏高回报的基金。选择何种基金,更多取决于投资者的投资风格和偏好,对于喜欢锁利和止盈的投资者来说,高分红自然再好不过,而对于愿意最大程度获取复利的投资者来说,过于频繁的分红也未见得是件好事。

作者供职于晨星(中国)研究中心

上一篇:家族信托破冰 下一篇:个股期权投资进入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