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旧司组、梁山组、火把冲组煤层及煤质特征浅析

时间:2022-08-23 09:28:49

贵州省旧司组、梁山组、火把冲组煤层及煤质特征浅析

摘要:本文收集了大量以往地质工作资料,针对贵州省上二叠统以外的其他主要含煤地层煤层,特别是下石炭统旧司组、下二叠统梁山组、上三叠统火把冲组的煤层煤质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详细探讨其分布情况、煤质特征及变化规律,以便对贵州全省煤炭资源的煤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煤层;媒质;分布;特征

前言:贵州省煤炭资源极为丰富,素有“江南煤海”之称。埋深2000m以浅的煤炭总资源量达2500亿吨左右,居全国第五位。但省内主要可采煤层绝大部分蕴藏在上二叠统含煤地层之中,主要地质勘查、煤质研究等工作也均集中于上二叠统煤层。

1 下石炭统旧司组煤层煤质

1.1 分布范围

下石炭统旧司组为贵州省石炭系主要含煤地层,集中分布于黔南、黔西一带,大致在赫章~纳雍~息烽~麻江~三都一线以南地区和从江以东地区。主要受西北方向古构造控制,沉积相带呈北西向展布。成煤环境为滨海沼泽型。主要由深灰、灰黑色石英砂岩、砂岩、页岩、炭质页岩及灰岩、泥质灰岩组成,时夹硅质岩或燧石结核,下部时夹煤层或煤线。有经济价值的煤层主要分布在荔波茂兰、都匀、麻江、龙里及贵阳以南等地(详见地层分布图)。

旧司组厚度变化较大,根据以往地质资料,为4~992m。以威宁和惠水~平塘一带厚度最大,达400~900m,其中,威宁六硐桥最厚。靠近陆缘地带,如三都~丹寨~贵定~贵阳~长顺~普定~纳雍包谷山~赫章张口硐一带及黎平~从江一带厚度较薄,均在数米到50m之间,其中,纳雍包谷山仅3m,黎平屯洞仅4m。其余地区多在100~200m之间。

1.2 含煤概况

贵州省下石炭统旧司组煤层主要发育于下段。含煤0~22层,一般0~6层;煤层总厚0.1~7.18m,单层煤厚0.1~5.21m,一般0.1~0.5m;煤层多呈透镜状、扁豆状,稳定性差,一般不可采,仅黔南部分地段发育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3层,可采煤层总厚度0.7~3.0m。

1.3 煤质特征

下石炭统旧司组煤层灰分为13.22%~32.61%,有自南向北增高的趋势;硫分为2.68%~6.53%,以贵阳~龙里~麻江一线最高,茂兰较低;形态硫中,有机硫所占比例较高,如麻江摆浪山煤矿,有机硫占全硫的64%,硫铁矿硫占36%,硫酸盐硫仅为0.01~0.09%。挥发份为8.13%~19.69%。煤种为无烟煤~焦煤。精煤回收率为26.9%,煤的可选性属极难选(详见煤质统计表)。

2 下二叠统梁山组煤层煤质

2.1 分布范围

贵州省下二叠统梁山组分布广泛,除雪峰古陆和黔北局部时有缺失外,其余广大地区均有出露。主要分布在黔西北(水城、毕节、大方一带)、黔东(凯里、福泉、黄平、麻江、丹寨一带)、黔东北(务川、德江、印江、石阡一带);其次,零散分布于黔中(贵阳周边)、黔北(遵义周边)、黔南荔波及黔东南从江附近。梁山组岩性变化较大,以黔中、黔西北及黔南一带较为典型,由石英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和煤层组成;向北砂岩逐渐减少,泥岩增多,至桐梓、仁怀一带为泥岩或铁铝岩;向南啥岩亦逐渐减少,灰岩逐渐增多,至紫云、安龙一带主要为灰岩夹泥岩。梁山组亦属滨海沼泽环境成煤,有经济价值的煤层仅分布于凯里、麻江、福泉、丹寨等地(详见地层分布图)。

2.2 含煤概况

贵州省下二叠统梁山组含煤0~8层。黔西北区含煤层数最多,可达8层,一般2~6层;其它含煤区一般含煤1~2层。梁山组煤层通常厚度薄、变化大,呈透镜状及扁豆状,一般不可采。含煤性较好的地区为黔东凯里和从江贯洞一带,含煤1~3层;含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1层;煤层可采总厚0~6.5m,平均为1.3m,含煤系数5%~15%左右。其他含煤区,除个别点外,煤层厚度一般均在0.4m以下。

2.3 煤质特征

贵州省下二叠统梁山组煤层,煤的灰分为17.82%~36.49%;硫分为4.32%~6.66%;挥发份为20.00%~33.77%;高位发热量为21.23%~25.92%MJ/kg。煤种为气煤~肥煤;在纳雍、毕节、赫章等地,为贫煤或无烟煤(详见煤质统计表)。

3 上三叠统火把冲组煤层煤质

3.1 分布范围

贵州省上三叠统火把冲组主要分布于黔西南贞丰龙头山向斜和六枝郎岱向斜,另在关岭断桥附近向斜轴部有零星出露,但残存不全(详见地层分布图)。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滨海沼泽含煤沉积。以龙头山向斜发育最好,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和石英砂岩组成,含煤40~50层,其中可采煤层1~3层,一般2层(即2号、3号煤层);其中部发育一层灰白色中厚层~厚层状粗粒石英砂岩,一般厚3~15m,层位稳定,称为“中标”,以此为界可将火把冲组分为上、下两段,可采煤层均位于上段。有经济价值的煤层仅分布于贞丰龙头山一带,其余地区均不可采。火把冲组厚252~750m,龙头山一带较厚,在650~750m之间。

3.2 含煤概况

贵州省上三叠统火把冲组煤层,黔西南龙头山向斜含煤最好,多达40~50层,可采煤层1~4层,一般2层(2号、3号煤层),可采煤层均位于火把冲组上段;在郎岱向斜岩性逐渐变细,上部含煤5~7层,均不可采;关岭断桥一带仅底部夹炭质泥岩及煤线。

3.3 煤岩特征

火把冲组煤层以暗煤为主,线理状、细条带状结构,煤岩类型为半暗~半亮型。显微有机组分为:镜质组87.58%,半镜质组4.50%,惰质组5.18%,壳质组2.74%。无机组分为:粘土组3.58%,硫化物组4.56%,碳酸盐组0.29%,氧化物组0.18%。显微煤岩类型以丝质暗亮煤居多。镜质体反射率0.878%。在郎岱向斜,镜质组减少,约为46%,惰质组增加,达49.5%,镜质体反射率一般为0.70%。

3.4 煤质特征

火把冲组煤层,煤的灰分为13.41%~20.37%,自南向北逐渐增高;硫分为5.09%~6.34%;挥发份40.84%~43.35%,胶质层厚27.7~34.7mm;煤种为气煤~肥煤。精煤回收率55.49%。可选性一般为良等易选煤。伴生元素为:砷含量28.4×10-6,五氧化二钒238×10-6。

4 结论

综上所述,得出如下结论:

4.1 贵州省下石炭统旧司组煤层主要为中灰,局部为低灰和高灰;高硫,局部为中高硫;中热值煤。煤种为PM、JM、WY等。

4.2 贵州省下二叠统梁山组煤层主要为中灰;高硫,局部为中高硫(毕节茅坪);高热值煤。煤种较为丰富,为QM、FM、1/3JM、JM、WY、PM等。

4.3贵州省上三叠统火把冲组煤层主要为低灰~中灰,自南向北逐渐增高;高硫;特高热值煤。煤种为QF。

参考文献

[1]《贵州煤田地质》, 徐彬彬、何明德,2003年

[2]《贵州兴义煤田地质、水文地质填图报告(1:5万)》贵州煤田地质局地测大队,1993年

[3]《煤炭质量分级》, GB/T 15224.1—2004

上一篇:浅谈35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应用 下一篇: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