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活着》

时间:2022-08-23 07:10:22

我仿佛听见了福贵的酸曲和孩子们咯咯的笑。

那个年代,那几十年,甚至由鸦片战争算起的百年来,虽群雄并起、暗流涌动、刀剑纷飞、血光四溢,但那群占着极高比例的总会被历史遗忘的布衣庶民们,不仅不会在诞生时口含金匙、风雷大作,显紫气东来、青云过海之象,亦不会拥有悟性奇高、苛求理想的政治诉求,更不会有气吞山河、复兴中华之决心,他们身上所拥有的,只此二字:“活着”。刨根问底的青年学子们若上前问询以究其活着之“意义”,除了一句:“活着还要什么缘由!”,和甩手而去以外,怕是并无收获罢。

书的伊始,初看之下,一眼迷蒙。福贵与“我”间的频繁转换,看似并无头绪,仔细一想方才发现,作者余华这纷繁笔触之下,隐隐浮现着些许不为人知之深意:他有意模糊了福贵与叙事我二者间的界限。一开篇,一位并不讨喜的慵懒的我徐徐步出,打着呵欠,讲者陈腐过时的荤段子,唱着似乎还像是那么回事的酸曲。正当我与孩童嬉笑逗乐之时,老福贵亦缓缓步出,略微沙哑的音色配上沟深壑险的粗糙面庞,不紧不慢地陈述着当年的他,那个老打呵欠,讲着荤段子,以唱酸曲为乐事的青年他。这不正是我么,一个甲子后,一老一少除了年岁的差距被描绘得不分你我,如何业余的读者,也不难想见这并不是什么可笑的机缘巧合,更非作者的偷鸡耍滑不吝文字,而是一种沿袭因循的生活观,一种在国民青年和耄耋老顽间不曾变化革新的生活符号,这是一代代平民百姓镌刻出来的极为强烈的普遍性,他们兼有慵懒和勤劳的极大矛盾,当生计宽裕酒足饭饱时,他们无所追求而闲极无聊,当被生活屏逼迫于不可转折之墙角之时,他们又不得已爆发超强的能动作用,在纷扰的尘世中延续自己卑微的生命,这就是福贵,是我,是这国家国民的大多数。余华挖的很深,也很聪明,他并不明显批判什么,不拿着棍棒照着他们一通乱打,他在福贵与我对话时,穿插着一位不可忽视的第三者,牛,它中和着二人的不羁与荒谬,懒散和无聊,尽自己最大努力表现着福贵(甚至我)的可取之处,时刻提醒着读者注意福贵,也就是这些“无所求”者的勤作劳累,时刻提醒着读者这中的人确乎为不能定论的矛盾体。

书中的黑色幽默和国人特有的自我调侃,更是无处不在,甚至在生死存亡之际,仍不忘插科打诨,蹦几句戏谑之言,而周遭人物除了苦笑,也似乎别无他法。一个细节,福贵的战友老全,当旁人问起为何无人奔亡时,竟轻描淡写地来了几个字,跑腻了。原本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紧张感,消散于无形。那种欲笑不出,欲哭无泪之感,盈满了那片时刻有人身首异处的苦腥的战场。老全在被子弹贯穿躯体之后的遗言,似乎只是友人相聚于餐桌之前相互嬉笑的无害怨言,“死了也要活下去”、“老子连死在什么地方都他娘的不知道”......余华写的老全之死,是何等的卑微与平凡,“被子弹钻了个眼儿”后,那起先活蹦乱跳的身躯和乒乓作响的心脏,就在区区一刻钟不到便不再有往日欢愉。看着老全脸上诡异的笑,听着他最后的玩笑,没有人能够笑得出来。只因那一刻,战场的惨烈,战争的可怖,血肉横飞的乱象及人性的狰狞,皆与那笑着的面庞形成极大的反差,生命是何等的易逝而可贵,个体是何等的渺小、微不足道,敲打着所有人:“活着”,是一件多么不易的壮举。

书中贯穿始终的命运决定论,是一个不能避而不谈的话题。几个有趣的转折,首先磨砺了一把福贵的心智:从腰缠万贯到变卖家业,再从短工士兵划出了地主阶级,心头乱颤地窥着本为剥削阶级的“同胞”龙二走向新时代的断头台。好一个百转千回的因祸得福,若是福贵家道并未中落,自始至终坐着阔老阔少爷的摇椅,既不会有那硝烟四起的战场经历,亦不会跳出地主阶级的定性,怕是最终,龙二的刑友旁还得多加上一位了。福贵在龙二瞪他两眼时心中发毛,窜出人群,默默地在无人的巷子深处顺着气,以至于有些庆幸当年的好嫖好赌,庆幸当年做佃户时,被龙二“欺压”了一阵。因为嫖赌的弄巧成拙,这就是他前期的命运,从某种角度说,这命确乎是掌握在他自己手中了。

而他却对周遭亲人的离去显得如此无能为力,每一个至亲的殒殁,都超出了他的双手能够挽回的范畴,它们都是不可逆的,无法阻止和无药可救的。福贵默默地承受着,痴痴地望着这一出并非自导自演而又不得不看的走马灯式的悲剧,这是他必须经历的看死亡的命。父亲因年迈坠死于粪缸一侧,战友老全的“战死”,友庆的失血而亡,凤霞苦根的病殁,二喜的生产意外,以及家珍的病去,令他从对待生命逝去的态度,由恐惧过渡到愤慨,又由激越下沉到麻木与无奈。他对这个家由毫不在意到苦心经营,再由如火热诚到万念俱灰,他一直在为活着而活着,为自己,为家人而“活着”,再没有别的念想。这就是他的命。千百年来,庶民,这个区别于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最广大群体,不能掌握自身命运很久了。

他们要么一出生便被钉在田间地头,在骄阳恣肆之下谨面土地挥汗如雨,要么一出生便被捧在手心,在唾手可得的巨额财富面前纨绔娇纵、蓄意妄为,前者在多重生活压力的有形无形之沉重压迫之下,思绪间除了为自身生计疲于奔命,呕心沥血之外,别无他念,后者除了以家财满足自己各类欲望外,亦无他念。他们大部分人逆来顺受,默不作声地吞下老天爷甩向他们的苦果,他们从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也没有时间或能力思考,从未了解过“家”这一单位之上的“国”,只知有家,不知有国,确是一如既往地一脉相承。

但哲学家们说,偶然中存有必然,命运决定论的大行其道,细察之下便觉有迹可循。

深思有庆之死,你会发现有庆不得不死。以救命为职的大夫,过度抽取了有庆身上有限的血液。再几次再来一点的轻声细语过后,少年的生命之河便这样缓缓而逝了。算是“熟人”的大夫,面对自己熟人之子,一点一滴地榨干生的必然要素,这看似是在搭建奉献的桥梁,其实是多年深入骨髓的攫取欲使然,每个个体都都对攫取养成习惯之时,开刀对方成了理所应当的必然之举,熟人则更甚。“抽血而亡”的情节设定,不消说也能体味出余华剑锋所指――纵使政权更迭,群众范围内的相互啃食,依然如从前一般汹涌,无论套上何种道德的外衣,亦藏不住思绪间的咄咄逼人的锋刃。

二喜之死亦有深意。二喜这个年轻气盛的胖小伙,惨死于两块水泥板的挤压之下。非木非石却为水泥,余华的暗语不言而喻――水泥是现代工业疾速发展的产物,水泥板的挤压,象征着社会物质进步对社会廉价劳动力的生吞活剥,在那奇绝险怪的庞然大筑,那摧残瑰丽的不夜霓虹下的歌台舞榭,桥楼路厦之下,不知掩埋了多少具劳工的遗骸。那个年代工业化的疾速发展,是以消耗生命为条件的畸形发展,这种激进的开拓,起码在余华看来,是自然人在物质世界的自我毁灭......

如今,我们似乎已许久未尝到活着的真滋味了。

作者简介:李凌昆,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上一篇:应用安全网关案例浅析 下一篇:论《小二黑结婚》中乡土文化翻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