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标的合理使用

时间:2022-08-23 06:48:23

论商标的合理使用

【摘 要】我国商标法中没有商标合理使用的明确规定,理论界对其研究也显得不足。文章由法理基础入手阐述构建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然后针对我国现有法律规定的不足,提出明确规定商标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增加合理使用范围规定等完善建议。

【关键词】商标;商标权的限制;合理使用

近年,随着经济社会中商标专用权的不断扩大,权利的冲突越来越多,法律在对商标权利给予保护的同时,也应对该保护予以一定程度的限制,商标合理使用制度在商标权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中扮演利益平衡的重要角色。然而,目前中国立法上缺乏相关的规定,导致法院审理时没有确定的法律依据,各地法院在处理这类纠纷的时候往往因为缺少相关法律规定而使案件久拖不决,或因法律适用不一致而使同一案件在不同法院、不同法官审理出现不同的结果。

一、构建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的法理基础

近年来,合理使用制度成为了各国商标权限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尽管各国关于商标权限制的立法各不相同,但立法对商标权做出限制的国家均有关于商标合理使用的规定。

从权利的本质来看,任何权利都是有界限的,没有限制的权利容易被滥用,从而危及社会公共利益。因此,法律在赋予权利人以权利的同时,为了防止权利人滥用权利,实现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无一例外地对权利人的权利做出必要的限制。权利限制是法律为达到各种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而设计的一种制度。[1]因此,商标权作为权利的一种也应该毫不例外地给予必要的限制。

从商标立法的目的来看,商标法赋予商标权人以专有权,是通过给予商标权人一定合法期限的对商标所享有的垄断权,使商标权人生产出与其商标相一致的高质量、高信誉的合格产品或服务来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但是如果给商标权人过度的保护,不仅容易引起商标权人滥用权利,造成商标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失衡,而且也直接影响正当的市场竞争,产生不正当竞争及垄断。[2]

综上,商标的保护中把握这一个平衡点至关重要,过于严厉的保护会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过于软弱又会起不到商标保护的作用。因此,在法律对商标权利进行保护的同时,应做出合理的限制,包括赋予第三人对该商标的合理使用。

二、我国商标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著作权法》和《专利法》当中,对知识产权人的专有权均作了适当的限制,而在我国《商标法》中没有明确规定第三人的商标合理使用,现有制度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商标“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不明确

2002年9月颁布的《商标法实施条例》第49条对注册商标的正常使用作了说明,却没有对“正常使用”做出详细规定。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2006年的《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26条规定,就如何认定“正当使用商标标识行为”时应当具备以下要件:一是使用出于善意;二是不是作为自己商品的商标使用;三是使用只是为了说明或者描述自己的商品。但这也只是一个地方法院的司法解释,不具备普遍意义,实践中无法直接适用。

(二)商标“合理使用”的适用范围太窄

从内容上看,我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49条“注册商标中含有的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或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或者含有地名,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无权禁止他人正常使用”的规定,是关于叙述性合理使用的内容,采用列举式的叙事风格做出合理使用的规定,但法条所述并不包括所有的合理利用现象的类型,这一规定的合理使用范围过窄,既没有对指示性合理使用等做出规定,也没有对非商业性的合理使用做出任何规定。

三、完善我国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的建议

如前所述,我国商标合理使用的立法存在许多不足,完善适应我国国情的商标合理使用制度刻不容缓。

(一)明确商标“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

笔者认为,第三人必须“合理”使用才不构成对商标权的侵犯,而商标的“合理使用”至少应当具备以下要件:第一,主观方面。第三人在使用商标时,其主观上应基于“善意”,即其使用行为出于正当需要,而非以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或不正当竞争为目的,具体应包括:有关产品或服务的描述情况必须是真实的;介绍的文字应该是正常合理的。第二,行为方面。第三人使用该商标的行为仅仅是为了说明商品或服务的特征、属性,而非故意侵犯商标权利人的商标专用权,使用人必须证明其使用必要性。实践中,把他人商标用对比强烈的颜色或改变文字的大小等方式突出使用就不应给被判定为“合理使用”。第三,结果方面。商标使用人非出于不正当竞争的目的,没有暗示和该商标有赞助或许可使用的联系,一般不会造成消费者的混淆或者误认。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消费者只需具有一般知识水平和判断能力施以普通的注意即可,并不要求具有专业知识和特别的注意。

(二)增加商标合理使用的范围

商标合理使用的范围,可借鉴美国的立法模式,将我国商标法“合理使用”的范围确定为商业性使用和非商业性使用。

其中商标的商业性合理使用应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标记的合理使用。使用人正当使用自己享有权利的标记,如自己的姓名、名称、其他标记,虽然这些标记与他人的注册商标相同或类似,但使用人对其享有合法权利。(2)合同约定的合理使用。商标权人与使用人曾有过商标许可使用合同,合同终止后,使用人按约定对合同期内制造的注册商标商品的处理。[3](3)描述性的合理使用。如对一些采用公用领域的词汇或图形的注册商标,其显著性不够,并不能阻止他人在商业活动中将这些词作为描述性词汇对自己产品的质量、价格、性能、形状、产地等进行说明。(4)指示性的合理使用。如果不使用他人的商标,就不能描述特定的商品或服务;在合理的、必要的情况下使用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商标;该商标的使用不会被消费者误认为使用商标人和商标权人有联系或者是出于授权、赞助、支持性质的关系。

另外,还应增加注册商标的非商业性合理使用,如:(1)正常评论中的合理使用。媒体在报道中不可避免地提及某些商标,只要这种报道或评论是真实、客观的,就应视为合理使用。(2)滑稽模仿中的合理使用。当作家和演员引用某些商标来针砭时弊,进行艺术创作,如果这种艺术化的使用不对商家的名誉造成损害就属于合理使用。[4](3)字典中的合理使用。将与注册商标相同或类似的词汇或标志收录入字典中,只要收录者在收录的时候加以说明,不会造成商标的淡化,使公众不会误认为该商标是通用名称已不受商标法保护而加以滥用,就应该认为该种收录行为是合理使用。

四、结语

商标法具有的维护市场竞争秩序、防止不正当竞争的功能,决定了商标是用来促进竞争维护交易安全的武器,不能成为不正当竞争和进行市场垄断的工具,甚至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因此,有必要明确商标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规定商标合理使用的范围,以解决我国商标实践领域中遇到纠纷法院无法可依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130.

[2]袁杏桃.试论商标权合理使用制度的构建[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19(4).

[3]祁琳.试论商标的合理使用制度[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4):2.

[4]武敏.商标合理使用制度初探[J].中华商标,2002(7):40-41.

上一篇:基于专利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潜力分析 下一篇:电力市场中的发电厂投标组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