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浅析

时间:2022-07-30 06:45:00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浅析

【摘 要】事业单位现代化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的保障,也是事业单位生存与发展的支撑。因此,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与运行,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事业单位的特点及目前内部控制的问题分析,提出了相关完善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一、引言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及完善上,许多企业都不惜巨额成本。财政部于2012年11月正式在全国范围内颁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自2014年1月1日起全国执行,这就标志着国家正式启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的系统工程。虽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虽然已经取得相当大的突破,但仍存在一定问题,未形成统一的内部控制体系,导致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无法取得更高层次的发展。相对于企业而言,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比较简单,并且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因而对其内部控制建设不够重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其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也出现滞后性,就制约了事业单位运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构建一套适合各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问题分析

虽然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文将从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分别进行分析:

1.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不健全

首先,事业单位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够合理,大多单位仍然沿袭传统模式,存在管理层次多而杂,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内控制度的实施。其次,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主要是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不合理,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使其难以有效发挥其监督作用。再次,人力资源政策不规范,招聘制度存在漏洞,导致人才结构失调,同时缺乏必要的绩效及奖惩机制,不能很好的调动员工的工作激情。另外,单位管理及内控执行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较低,导致内控的执行效率低下。最后,我国事业单位自其发展就是一种有自身独特的群体文化,甚至有些事业单位并没有具体的文化建设体系,因此,缺乏一定的团队合作及创新文化,形成了一种消极、懒散、安逸的文化氛围,对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建设及运行带来一定不良影响。

2.风险评估程序严重缺乏

大多事业单位的内控中的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存在空白,没有建立识别及应对可能对其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应机制及流程,相关部门也未进行经营管理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预警,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相关风险的预测和事情控制,一般也只是进行事中及事后控制,因而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带来的影响,或者是相关管理人员由于惰性及对自身职责的忽视,而对已发现的风险威胁置之不理,导致单位整体运营受大重大影响。

3.内部控制活动的设计及运行不合理

首先,在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上,多数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仍比较混乱,职责不分明,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现象仍比较严重,比如一些业务的经办、保管、记账及决策上没有很好的进行职务分离,难以发挥内控的制约作用。其次,在授权审批控制上,一些事业单位未对授权程度进行规定,对某些特别授权及超支上限也未进行明确规定,即使有些单位具备了较完善的授权审批制度,但在控制过程中,常常出现超出授权范围或职责范围的现象,影响了审批授权控制效果的发挥。再次,在会计系统控制上,事业单位会计业务的简单性,导致管理者对财会重要性认识不足,财务会计制度不科学,记账报账流程不规范,忽视会计事项资料的保存,固定资产管理上的盲目及混乱,成本核算不健全,这些都表现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基础薄弱,会计控制工作不到位。另外,在预算控制上,虽然预算制度已普遍实行,但大多预算编制都缺乏科学的依据,过于简单,并且由于自身利益的驱动,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支出预算,导致预算控制作用较弱。

4.信息系统与沟通存在缺陷

许多事业单位对信息系统与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系统与沟通体系,许多经济业务并没有得到有效计量及记录,在相关信息分享上过于简单,在管理层及全体员工间的沟通存在脱节,也没有建设可疑异常情况及行为的沟通渠道,面对外部沟通,也没有进行及时反应及处理,投诉及举报等相关制度过于形式化。

5.内控监督力度不足

多数事业单位未形成有效的监督及评价机制,缺乏统一的监督及评价标准和体系,只是流于形式。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的不规范,导致其独立性及权威性受到削弱,有些审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难以满足内部控制的需要,有些业务素质高的审计人员却被配置到其他执行岗位,另外,审计工作范围往往过于狭窄,因此不能充分发挥内控监督反馈作用。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措施

鉴于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发展运营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一个科学的内控体系是极其重要的,下文就从以上内控的五个要素提出相应改善措施。

1.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特点需要进行内部组织的设置,减少不必要的管理层级,使管理效用最大发挥,避免机构冗杂、管理效率低下。其次,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科学合理配置高业务素质审计人才,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及权威性,有效发挥其监督反馈作用。再次,以职业道德素养、专业能力等作为重要统一的人才聘用标准,严格执行招聘流程,重视对员工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提升员工的道德及专业素质,同时建立配套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规范考核标准,落实合理的奖惩措施,促进员工工作的热情及专注度。最后,事业单位要重视文化建设,在全体员工中强调道德操守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对所有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统一,使其从充分融入到积极先进的文化氛围营造中,同时增强团队凝聚力,从而为内部控制有效发挥奠定坚实基础。

2.风险评估

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及定期评估机制,全面、系统及时地对本单位的业务环境、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要实际客观地确定可接受风险的承受范围,同时,认真分析单位自身所处的实际情况,准确识别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风险。对于识别出的风险,要结合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进行风险重要性评估,确定应重点注意的风险。结合风险分析的结果及设定的风险接受范围,合理掌握相关负责人员的风险偏好,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以避免不必要的后果。

3.内部控制活动

首先,要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制度,明确规定工作职责权限,严格禁止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的现象,以形成相互监督制衡的有效机制。其次,建立规范的授权审批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及人员授权审批的范围、程序、权限及责任等,根据具体业务明确相应的批准层次及职责,严格禁止不恰当的越权审批行为,另外要推行事后审和监督制度,及时检查业务授权审批质量。再次,完善资产管理控制,对资产的处置保管实行严格的审批,专人负责,并定期进行盘点,避免造成资产盲目浪费。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升其职业操守及专业素养,同时实现定期轮岗制度,以发挥其管理职能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另外,促进预算管理的严格执行,在预算编制时,要注意预算目标与单位经验管理目标的相符,同时要注意其灵活性,给予各部门一些弹性空间,在评价目前预算的合理性及编制未来预算时要以过去预算及形势环境作为参考依据,避免盲目,同时注意预算的在实际情况下的检查及调整。

4.信息系统与沟通

在建立合理有效的信息系统与沟通制度,要明确信息的分析沟通流程,重视信息技术的维护与开发,促进信息在各部门间的集成与共享,使信息技术发挥更丰富的作用。另外还要注意单位与外部利益者间的信息沟通,及时反映相关问题。同时,完善反舞弊机制,明确投诉举报办理程序时限,确保投诉举报能为信息收集更好的服务。

5.内部控制监督

可创新监督方式,采取内外监督结合的方式,在合理配置内部审计机构的基础上,合理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及权威性,配备具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发挥财政部、审计部等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督作用,并形成统一合理的评价考核标准。同时,健全配套绩效考评及问责制度,形成良性的激励竞争环境,使各个部门能合理分工,各司其责,同时进行公正的奖惩,使内部监督激励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总结

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支撑和保障,鉴于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必须探索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的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方式,不仅要重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管理职能,也要有从制度到指引到细则、自上而下的层层制度体系,同时也需要事业单位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并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作用,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

[2]李品春.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交通财会,2012(1).

[3]刘亚平.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0(18).

上一篇:风险管理视角下的高校教育资金监管 下一篇:基于直觉三角模糊数的项目风险管理能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