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德育建设

时间:2022-08-23 05:29:07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德育建设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功能,不仅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而且从更高层面、更系统地丰富和深化了大学德育的内容,提供了新时期大学德育的方向性原则和指导思想,推动了大学德育的理论创新。高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德育建设,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46-03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进一步明确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全体公民应普遍遵循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德育一直强调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将这“三观”教育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可以说是抓住了根本,它为大学德育提供了鲜活的时代要求、科学的指导思想、基本的道德标准和完善的教育体系,使广大青年学生可以在自觉的学习实践中找到榜样和标准,我们应以此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基石,大力倡导实践,引领新时期的大学德育建设。

一、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把握好新时期大学德育建设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相对而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三方面的内容是对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价值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着理论前提和思想指导的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系统概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同其它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由高到低、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结构。大学德育,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等途径来提高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素质,作为我国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道德高尚的合格人才的重任,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阵地作用。面对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新时期的大学德育建设必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始终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解决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必须适合青年学生的特点,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循序渐进、逐步开展,准确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区分情况,区别对待,加强教育和引导,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大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才能得到充分和谐发展,使各种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必须能迎接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挑战,要始终引导青年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其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确立、爱国主义高尚精神的弘扬、与时俱进与改革创新精神的树立。

二、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导向。奠定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明导向。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形成时期,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和教育他们,才能够使其真正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让广大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生硬的教条和书本的理论,而是根植于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伟大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鲜活理论体系。与此同时,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和鼓舞青年大学生,要让广大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树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大学生的力量凝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来,使其充分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广大青年学生要做出积极的准备,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

三、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

当代大学生虽然尚处于求学阶段,但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大学生追求个人理想本来无可非议,但应该把个人理想建立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做到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有机结合。现在,许多大学生的个人理想最直接地表现在学习目的上,他们认为学习只不过是为了自己将来能够找到工作,或者为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岗位而建立一个跳板。其实,大学生应该有更高的价值取向,应把目标定位于打造自身的人生品牌,将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共同理想奉献才华。为了使自己成为新世纪的栋梁之才,在价值追求方面应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作出相应的努力,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党员大学生更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大学生群体中起表率作用。随着社会上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作为社会精英的影响力和引导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只有把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社会的发展才生机盎然,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才有希望。

四、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鼓励创新,通过立足实践接受教育

爱国主义是凝聚民族、国家和各族人民紧密团结的坚强纽带,也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发展兴旺的不竭动力。中国青年学生素来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旗帜,是高校德育的主题。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实现21世纪宏伟蓝图的生力军,他们爱国主义情感的强弱决定着中华民族的走向和兴衰,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使他

们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具有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关注国家,关注民族,勤奋学习,为祖国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另外,一个国家拔尖创新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是该国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反映,对该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影响,“创新精神”和“不断开拓进取的能力”也是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对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所应具有的特征提出的新要求。在全面素质培养中,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为目的,着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手段、方式乃至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五、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做到德才兼备

青年的命运决定着国家的命运,青年道德水平的下降将导致整个社会道德低下。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过去倡导又红又专,现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定程度地偏重业务知识教育,轻综合素质教育,容易产生教育的片面、急躁、冒进心理,容易忽视对学生意志品格、道德情操、社会责任、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的熏陶和教育。重智育、重知识关怀,这无可非议,但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只具一技之长的人才,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通过人文关怀帮助青年学生感受、领悟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奉献的价值观。在强调科教兴国的今天,培养知识型、实用型的高素质大学生成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在大学德育的过程中,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应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切入点,倡导青年大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立足实践,自觉践行“八荣八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体现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生命力。

六、通过培植先进大学生示范群体。为广大学生树立模范和榜样

由于不同的大学生群体或个体所处的具体文化背景不同,他们与不同价值对象所结成的价值关系不同,导致了不同大学生群体行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例如对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文科生与理工科学生之间,他们的价值取向都存在着差异性。在高校中,主要可以借助学生社团的力量来发挥培植示范群体的作用。因为,参加某一类型的学生社团的大学生们,一般都有着某一方面相似的情感倾向性,他们或志趣相投,或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在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管理的过程中,会对人生、世界诸多事物产生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并形成群体认可、推崇和追求的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同时,一个优秀的学生社团群体所提倡的独立、民主、平等、团结、协作、奉献等精神也会感召每一个社团成员。在优秀的大学生团体中,可以借助社会活动,如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社会实践小组”、“心理健康协会”等,通过广泛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更加理性地面对社会,深刻地反省自身,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使自己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上一篇:《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专业教学中的德育... 下一篇: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