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给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72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8-23 05:00:27

直肠给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72例临床观察

关键词:外感发热;小儿;直肠给药

中图分类号:R2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5―0026―02

小儿外感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笔者于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应用直肠给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7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36例均为本院儿科就诊的门诊患儿。其中男76例,女60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年龄3.5岁;体温37.8~40~C。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2例,采用直肠给药退热;对照组64例,静脉滴注及肌肉注射给药退热。2组在性别、年龄、体温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直肠给药。药物采用柴胡注射液1~2mL,双黄连注射液1mg/kg。方法:操作前嘱家长协助患儿排二便。用20mL注射器吸取药液后,去针头,接直肠PVC管,先排尽PVC管内空气,并在管前端涂以油。患儿取左侧卧位或俯卧位,将直肠导管轻轻插入直肠约4~6cm缓缓注入药液后拔出,用纸压迫数分钟。并嘱咐家长协助患儿保持给药时的休息20~30min。

2.2对照组 采用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1~2mL,静脉滴注双黄连注射液10~20mL或加入赖氨匹林注射液10~15mg/kg。

给药后,观察患儿30rain,60min的体温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显效:30min体温下降0.5~1℃或降至正常;有效:60min内体温下降1~2~C或降至正常;无效:60min后体温无下降或反而上升。

3.2治疗结果

3.2.1给药用时比较 对照组平均用时为40min,治疗组平均用时为3min,用时明显比对照组短。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2.2用药后热退疗效比较 治疗组30min、60rain内的退热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小儿外感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病因病机是小儿脏腑娇嫩,为纯阳之体,阴常不足,抗病能力低,寒暖不能自调,易感外邪,易于化热,病情多属实热。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卫。祖国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朝百脉,布散十二经,直肠吸收药物后,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入到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直肠粘膜血液循环旺盛,有效成分吸收后可直接进入大循环,避免了“肝首过清除效应”,防止或减少药物在肝脏破坏,也能防止胃肠消化液对药物的破坏,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得到充分发挥。

本组观察证明: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尤其是注射时造成的疼痛,使患儿感觉恐惧,不合作,挣扎哭闹,不利于注射操作,而影响用药治疗。且给药时间长,药物起效慢,副作用较多,达不到预期效果。而采用直肠给药,起效快,用药安全,操作简便,且无痛苦,用药时间短,因而治疗顺应性好,有利于患儿病情的控制和康复,尤其适合口服给药和注射(静注,肌注)给药困难的小儿。深受家长和患儿的欢迎,值得临床推广。

上一篇:柴苏汤治疗乳痈初期10例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97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