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播语言的声律美

时间:2022-08-23 04:29:09

浅析广播语言的声律美

摘 要: 广播的特点是以有声语言来进行传播的,具有独特的适听性。作为播音员,在播报新闻时,只有语言响亮,并富于乐感,播报起来有节奏感、听众收听时才会感到惋耳动听。其中声调的起伏跌宕和韵脚的自然和谐,播报起来会给人一种铿锵悦耳、抑扬顿挫、节奏鲜明的感受,关于新闻播报中的声律美,本文从三方面作了分析。

关键词: 广播; 声律; 节奏

中图分类号: G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087-01

声律美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提出的重要美学观点之一。所谓“声律”就是声调和韵律的简称。声调凭吟咏,韵律生和谐。按照刘勰的观点:文章的美恶好坏全寄托在吟咏里,而它的滋味则全部流露在字里行间。后来的文论家又说:“文章的精妙,不出句子声色之间。”所以,凡有成就的作家都非常重视人类酷爱音乐的天性,力求自己的作品具有明快和谐的音乐节奏感。钱钟书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充分表现文章的立体感受和整体魅力,以及由此生发的审美心理现象,称之为“通感”。《世说新语》载:“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以前源。”你看,士兵听到曹操明快简洁,铿锵有力的命令,似在军号声中,见得梅子,采摘下来,放入口中,备尝甘酸,口皆出水,立即解渴,气力徒增,这不正是对“通感”的绝妙注释吗?

那么,以声音为传媒,以现代化无线传播手段为载体的广播语言,如何利用声律的美学原理,通过听觉器官所能感知的和谐美,去引导听众的联想、想象和意象,激扬其内在的感情,启迪其追求美好的审美心理,在艺术联觉中达到最佳的宣传、舆论效果呢?我认为,除了采写和编辑好新闻稿件及录音质量、放音效果和发射功能等诸多因素外,播音员的天赋音色、内在气质、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播音技巧、业务素质是重要的基础工作。

广播既为声媒,它的美学价值自然主要体现在声律上,那么播音员该怎样才能达到声律美的境界呢?

一、声音的把握

言为心声,音与政通。所以,从古到今,凡真正称得上文学巨匠和语言大师的,都把声音作为评判文章优劣的重要尺码!老舍就曾说过:“我写文章,不但要考虑每一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到每个字音。”还有一位作家指出:“我们的作品不是写给哑巴的,每句语法上的形式,同时也是音乐上的句子。语调就是旋律,旋律不是诗人专有品。旋律,这是散文的基础,每个散文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不同的音乐调子。如果一个作家听不见他所写的,那么读者也就听不见他写的是什么了。”文学作品如此,广播语言对播音的要求也就更严格。如果播音员对广播的语言不具备“各极其致”的抑扬顿挫,长短相宜的节奏感和音乐感,那就似乎把广大听众当哑巴了。比如《水浒传》中对古人讲究的“声有飞沉,响有双迭,双声隔字而每舛,迭韵杂句而比睽”的声律原则的应用,就为播音员播读广播稿件树立了很好的典范。

二、“三顺”的把握

顺口、顺耳、顺心谓之“三顺”。把握“三顺”在于读。老教育家叶圣陶谈到广播语言时就特别强调上口顺耳,他说:“上口顺耳的稿子,就是意思明白畅通的稿子,人家不必花费无谓的力气就可以了解,而决不至于发生误会。”要达到这一点美学境界,千条万条,说实话,心口相合是第一条,因此在播读稿子时一定要有尺寸,有斤两,有精神;还要有寓理,有寓情,有寓识,有寓气。这“七有”中,维气为先,气者气势之谓也,它与语言相表里。对此,韩愈曾有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也是。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然。”其实,这里的“气”,既可以视之为文章通篇的气势,也可以理解成播读上的语气。语气决定着词句的长短、声调的高下,以及表达的宛转和激昂;反之,这些又都制约着语气的充分发挥。而语气是否能恰当地表现新闻主题,是否符合听众听觉习惯和感情需求,则只有通过认真备稿才能体会出来。这就是美学理论中提到的“因声求气”。

除了顺口顺耳之外,让听众听着顺心也十分重要。以前的广播播音有时会让人感觉视听众为学生,常常带有训人的口气,伤害了听众的感情。以前听到一个事例,江苏的一个农民买了个收音机听了一段时间后,气氛的说“我花钱买了个爹回来。”意思就是说,收音机里的声音就像“爹”一样,以教训儿子的口气对待听众。可见广播播音要做到让听众顺心,就要尊重听众,平等待人,语气温和,富于感情,决不能居高临下地进行说教,要把思想渗透在事实的客观报道中。这不仅是播音员基本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实践告诉我们:播音员在播报的时候亲切、温和,就必须多用谈心的口气,商量的口气,少用“必须”“应该”等这样的命令口气。虽然目前主持人和热线节目遍布全国,但近于训斥听众的不耐烦情绪,亦然时有所闻。说到底,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广播事业和听众的感情问题,我们不可不慎。

三、声韵的把握

广播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声律协调,音韵优美,这是由汉语所独有的特色所决定的。汉语有四个声调,又十分讲究音韵,所以有极强的音乐感。这是外国语言所没有的。所以我们播音员在播报时会像音乐一样动听。比如:“采访中,职工你一言,我一语,众口一词,同声称赞:“铁面孔,热心肠,倔脾气,好干部。”这句话充分利用对仗,平仄和韵律等修辞手法,表现了被访者在职工中的崇高威信,并很好体现了声律美的美学原理,听起来优雅流畅,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如撞金石,落地有声。由此可见,在广播语言中,适当采用叠音叠词,双声叠韵,对比、排比、象声等修辞手法,可以使播报更加丰富多彩,形象生动,音乐节奏感强,使听众在收听广播时,得到语言艺术美的享受。另外,要注意在广播语言中善于运用平声。平声念起来音调拉的长,好比敲钟击鼓,声音传的远,声律效果强,古诗词中平声韵就用的多,如飘扬、高昂、坚强、庆功、光荣等。有些同义词,如“至-到”、“迅速-很快”、“亿-万万”等,前面的发音低而短,后面的发音高而长,一般应该选择后者。但也不能绝对化。比如“他们一到,马上开船”,从平仄看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很协调很好听,如果改成“他们一来,随时开船”意思没有变,但音律就变成“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就不好听了。所以,不能以为只有平声就好听了,关键是在一句中要平仄相间,上下句的末尾要平仄相错,念起来就会有起有落,声调和谐,听起来就自然悦耳,达到广播语言声律美的要求。

上一篇:浅谈企业文化内训师队伍建设中常见误区 下一篇:浅谈如何加强基层烟草中层干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