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理学视角看网络“偷菜”

时间:2022-08-23 01:52:57

从伦理学视角看网络“偷菜”

[摘要]一段时间内,网络上兴起了“偷菜”游戏并渐渐成为一种时尚。此游戏自推出后,吸引了大批人成为“偷菜族”,其中以学生、白领为代表的年轻人成为“偷菜”主力军。在虚拟网络的幌子之下偷菜披上了合理的外壳,这种行为是否合理,是否属于“恶”的行为呢?本文将重点讨论由这个原因所引发的网络道德伦理问题。

[关键词]网络 伦理 偷菜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4g(2010)09-0005-02

一段时间内,网络上兴起了“偷菜”游戏并渐渐成为一种时尚。此游戏自推出后,吸引了大批人使之成为“偷菜族”,其中以学生、白领为代表的年轻人成为“偷莱”主力军。此群体中的个体相互传播、介绍、推荐这款游戏,通过游戏交流、沟通,在“虚拟农场”这个共同的平台上互动。众多虚拟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开心网、校内网、QQ,都相继推出此游戏,无数人投入“偷菜”行列,不分昼夜。传统社会的渐行渐远与现代社会日益逼近所引发的焦虑与困惑、对昨日世界的美好想象,交际的稀疏所引发的空虚以及试图对这种空虚的补偿,乃至我们未泯的童心,甚至是社交的需要等等都是“偷菜”风靡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现实中受挫,虚幻中寻求满足

在就业压力巨大、岗位越来越少、竞争激烈的现今社会,年轻上班族们的职业前景中充满了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人在现实中的努力,难以得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他们的职业规划和理想遂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从而产生强烈的职业倦怠感和挫败感。“偷菜”游戏的设计很人性化,可以迅速填补他们在现实中的焦灼和失意感。

二、消磨空虚与寂寞

偷菜游戏是一种精神寄托方式,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形的社会压力,让大家每天在奔波中变得茫然、无趣。一种集体的“偷菜”游戏,一方面可以释放压力,另一方面也让人变得“有事可做”,消磨空虚与寂寞。

三、从众心理,便于交友

玩“偷菜”还有一种从众心理。当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都在“偷菜”,个人也不自觉地加入其中。并不是“偷菜”本身多么有趣,而是通过“偷菜”能够享受和很多熟人、朋友抢着“偷”的。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社交能力较弱的人,该游戏正好给他们打开了一扇窗,在“偷”来“偷”去中寻找共同话题、拉近距离。

四、“偷”带来的

“偷”这一行为不被现实社会允许,而在农场这个虚拟网络中,以一种叛离现实的极端方式,宣泄对现实的不满。就是这种虚幻的“偷”,在某个时期或某个阶段可以满足人们普遍的某种心理需求。然而这样的“偷”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偷盗行为,长此以往,会影响社会道德建构吗?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否合理,是否属于“恶”的行为呢?下面我们将重点讨论由这个原因所引发的网络道德伦理问题。

偷菜成风愈演愈烈,它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乃至人心。偷菜、种菜队伍中的主力军主要是都市白领、学生等高压人群,此类人群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主导力量,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将为社会创造大量财富,是社会人员层次结构中的生力军。此主要支柱若垮了、倒了将会危及到整个社会结构的牢固性。当人们沉浸在偷菜的乐趣中时,是否意识到偷菜对我们自身乃至青少年那些思想尚未健全、并不具备完全的是非道德观、价值观判断的人群的危害和影响呢?虽然只是~种网络游戏,但通过游戏带来的是偷窃观念以及关于偷窃的合理化,不负任何责任任意去“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网上网下,虚幻中现实里,模糊了偷窃在现实世界中的不合法性,它已然是对网上偷盗给予了提倡,鼓励全民偷菜。它究竟对传统道德带来了怎样的颠覆?偷窃究竟如何在道德面前自处?这是网络偷菜给传统伦理带来的思考。总之网络“偷菜”影响道德观,引发道德危机,应该视为恶的行为。在伦理学中,一般来说,在人和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行为是善,恶则与之相对,就是对他人、对社会有害的、产生负价值的行为,即“善是欲望的满足”“恶是欲望的压抑和损害”。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善表示对行为的肯定和赞扬,恶表示对行为否定的谴责。恶,是善的反面态度,恶是阻碍人们满足需要、实现欲望、达成目的的效用性。就偷盗行为来看,对被盗者来说,偷盗是一种“恶”的行为,施盗者通过不劳而获,损害了被盗者的利益。如此看来,对施盗者来说,抢劫他人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岂不是善?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首先,施盗者抢劫别人,直接阻碍了别人需要的满足、欲望的实现或某种善的目的的达成,对偷盗者来讲,施盗者施盗是恶的行为。其次,个人需要或欲望满足的行为,应当是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损害了,就不是普而是恶了。偷盗者虽然满足了自己韵某种需要,却损害了被盗者的利益,这种满足是建立在别人的财物损失之上的,是一种恶的行为。最后,善恶标准是社会标准,它不是专为某人而设定的特殊标准,从社会道德来看,偷益是一种损害人民财产安全的不道德的违法行为,所以说这是一种恶的行为。从社会和他人的角度看,偷盗欲望本身就是一种恶。这样,我们从对善恶定义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偷盗是一种恶的行为。

以上确定了偷盗是恶的,那偷盗行为的欲望满足过程自然便是恶的,即手段恶与结果恶是一致的。但是,根据什么说偷盗欲望及其满足是恶呢?是根据社会的道德标准来判断的。因为偷盗欲望及其满足有害于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而并不是因为它满足了偷盗者的愿望。偷盗是一种非法占有他人财富的行为,属于不当得利,它通过隐蔽的手段,不希望他人知道,尤其是不希望受害者知道。网络“偷菜”虽然只是一种游戏,游戏中的“偷”与现实生活中的“偷盗”无关,但根据以上伦理学意义上论证的“偷”来看,从这种“偷菜”行为的本质来讲,游戏中的“偷”是通过不劳而获,窃取了别人的劳动果实而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网络之“偷”是否盗走了金钱不论,却盗走了时间,盗走了人们能够创造生产力的时间。人们进入农场,点击鼠标,种菜收菜,看似收的是菜,丢失的却是时间,合计起来是物化的财富。在虚拟网络的幌子之下偷菜披上了合理的外壳,尽情偷不承担任何后果。这样偷窃时间却将行为合理化,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鼓励通过非法而不合正义原则的手段攫取财富。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在网络偷菜中“偷”得越多,收获越大,且不承担法律后果,网络“偷菜”怂恿人人做贼,鼓励偷盗与打家劫舍,并标榜以此为荣耀,偷得越多,偷得越勤,就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财富积累,就能买更好的房子,置更多的地,这是一种变相地鼓励偷盗。

[参考文献]

[1]吕耀怀.覃 茜.信息传播的伦理限度[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D06(04).

[2]钟 瑛.崔 磊.网络恶搞流行现状及其管制困境[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5]蔡 骐.谢 莹.从“恶搞福娃”现象反思网络恶搞风潮[J],信息网络安全,2008(06).

[4]杨红梅.网络“人肉搜索”的传播学思考[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g(02).

[5]邱均平.陈 远.邹晶,从“草根”角度谈日络杜区信息传播的管理与控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6]陈伟,浅析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J].成功(教育),2008(08).

上一篇:就业性别歧视及其法律规制 下一篇:任务型教学和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